文/月蕾
“你在做两份工作么?”2015年8月某一天,一位学长在微信上问道。我瞅了瞅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农业和金融支付行业的信息交叉映入眼帘,无怪乎让人产生误解。
我答道:“没有啊,公司实行多元经营。”彼时我所供职的公司是一家成立6年的农业互联网公司。民企,公司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人数最多时没超过20人,两年前因为战略调整从深圳迁至武汉,老板和老板娘是努力又勤奋的富二代,老板名下有几个公司。。。这些信息碎片随着工作的深入从自我观察及同事聊天中逐一浮现,拼凑出关于这个小公司的全部图景。
虽然9月份我还是在纠结中选择辞职读研,但回顾这将近半年的工作经历,仍觉得收获良多、感慨良多。特此小记。
(一)学新闻,做的事情与新闻有多大关联?
有朋友好奇:“你在公司做什么啊?”对于非内行,我因懒于解释而直接抛出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做编辑。”名义上是做编辑,实际上记者、编辑、主持人、活动策划与执行等都集于一身。画个图解释一下其中的逻辑,是不是一目了然?
我和公司另外一个编辑莫莫同样是学新闻出身,常常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感到困惑。其实后来想想,作为主办方的我们写会议新闻早已丧失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又怎能要求自己写的稿子达到八九十分呢?如果把网站编辑部直接命名为企划部或宣传组,或许我们就不会因为以报社的水准要求自己而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而懊恼不已了。
(二)小公司的利与弊
上大学期间曾利用寒暑假去两家报社实习,除此之外并没有进入大公司(如果报社姑且算是大公司的话),所以在此并不能阐释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只能简单总结一下小公司的利与弊。
公司里都是年轻人,因而整体氛围不错。平时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向同事求助解决(我也是因为之前在财经公关公司实习被虐后才知道随时随地“不耻下问”)。我和莫莫由老板和助理总经理管辖,所以工作上的问题不仅可以彼此交流,也常向他们请示。人际关系简单,可以互帮互助,没有多少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此利一也;其二,工作的自由度比较高,比如我和莫莫想在微信中引入投票机制以增长粉丝、想在展场拍摄一场“奔跑吧,小编”的采访节目,老板对我们的想法都予以支持。虽然后来因为微信后台系统出问题导致投票数据清零,展场拍摄环境太差、兼职摄像师时间不够导致的展场活动策划案失败,但是毕竟我们有通过积极思考出谋划策,也将想法付诸实践,无奈因为主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尽人意(为此我常自责不已)。
此外,小公司的福利待遇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不好,每个月有一次公费出差的机会(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旅游哦),每个项目结束有奖金、有礼品、有聚餐(尽管编辑的项目奖金是很少,毕竟没有直接创造价值),写原创稿子有稿费(稿费比起软文稿费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此外过节日有礼品、过生日有礼物等等。
如果说小公司有什么不好,首当其冲的是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很多事情靠经验,而不是制度。公司年度最大的项目——某博览会开幕式现场颁奖时竟然发生上台不知把奖颁给谁的情况,真是匪夷所思。作为“颁奖小姐”的我,现在忆起仍心有余悸(后来才得知颁奖流程是颁奖小姐将奖牌和证书颁给坐在主席台上的嘉宾,再由嘉宾颁给获奖者)。如果展会(展览和会议)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流程,每次组织会议时让最合适的人负责最擅长的事,并对所有人进行简要培训,那么诸多尴尬之事或许可以避免。某位员工离职,如果提前将他的经验固定下来,则可为后来者继续使用,而不是让后来者从头再来。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公司业务制度、培训制度等的规范性建设方面,也体现在管理方面。比如我和莫莫负责的采编事宜,我们想早点确定采访对象以尽早准备采访提纲,而公司层面说有要求却迟迟拟不出采访名单。因为没有主编,有时稿子被抄袭也无处申诉,只能干着急。所以说,小公司的制度建设亟待提高。
(三)工作近半年,我收获了什么?
1. 自我管理之GPES:目标—计划—执行—总结/复盘
之前所在的公司使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对客户及员工进行管理。每天下班前,每位员工都要在ERP里记录当日工作进展并进行小结;每逢月末,每位员工要对下月进行计划、对本月进行总结。
我原以为这样的方式就已经够复杂,岂知某次下班后偶然看到主管同事的每日记录,才知道是小巫见大巫。她每天在ERP里做完记录后,还会在WORD里更加详细地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尤其记录有关客户的信息。
得此启示,此后出差我也会先进行规划,其中涉及目标和计划。出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新想法随时记录在手机记事本里,出差回来后尽量在第一时间里进行总结。我知道每次出差一定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我的原则是“我允许自己犯错误,但下次绝不可犯相同的错误;我允许下次出问题,但下次绝不可出现相同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可视化脑海中的计划和事实上的执行,从而实现监测和评估,而不是一切凭感觉稀里糊涂地成功或失败。成功总结经验,失败总结教训——无论成功或失败,都需要通过总结实现自我成长。
2. 客户沟通之CFF:事前沟通—事中跟进—事后反馈
之前我负责金融方面的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有近2万粉丝,所以经常接一些公司的软文。记得有一个上海的客户要求发头条,并给我发来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图片上有四个字,她不仅要求首图四个字上下空白适中,而且要求接收框里的图片里四个字显示正常,还要求把链接转发给别人时同样能看到这四个字。当然,她并没有事先提出这些要求,而前两者我当然做到位了,而最后一条死活做不到。她就说我不按照要求使用她给的图片,我就说这个要求无法实现。反反复复,纠纠结结,调试了快2小时,最后才在第32遍时搞定。一个从来没接触过微信运营的人与一个微信运营菜鸟之间的合作真是让人无比抓狂,我想如果事前有一个稍微懂的人进行沟通,会不会好一点?后来想想也怪不了别人,于是我就拟写了一个“微信发布文章相关注意事项”以节省沟通成本,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发微信的过程相对比较短暂,跟进与反馈相当于同步进行。但是做项目负责人时,有些事情是由设计师负责,有些事情是由销售员负责,那么就要提前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事情需要注意什么,并且要不时跟进提醒,以便在截止期Deadline前顺利验收。当然,事后也要索要相关反馈,或者将自己的思考作为项目反馈,提交给老板看或者作为下次项目的“奠基资料”。
在“CFF”模式中,无论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抑或普通项目成员,无论是作为主办方还是单纯面对客户,“事前沟通—事中跟进—事后反馈”的模式都值得贯彻和执行。同时,不同场景中应考虑使用不同的反馈形式(如前馈-后馈、向上反馈-向下反馈等)。
3. 逆向管理:与直属领导、老板如何相处?
之前在某本讲述职场的书里看到一个词叫“逆向管理”,即员工对老板或直属领导进行管理。公司老板要审校的事情较多,有时会忘记截止日期。我总是不好意思去催促老板,但是助理总经理说要提醒老板。想来,这也是作为员工的职责之一吧。相较普通员工,助理总经理对老板的身体及饮食明显更加关注。其实,老板也是人,比普通人更拼命,但杂务缠身时更需要善意的提醒和细致的关心。
作为新人,我经常避免与直属领导或老板打交道,而实际上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抑或在工作中,彼此了解最深的人往往是交流最多的人。上下班打招呼、工作中沟通请教以及日常生活的关心,充分尊重而又适当保持距离,这就是对待上司该有的态度。
4. 同事相处:何时说YES,何时说NO?
对于老板的要求,我们只能服从。(话虽如此,有时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一次老板在修改我写的公司新闻稿时,竟然真名实姓地道出了我自己的观点,后来我果断删了,并对老板说:新闻稿里一般都是借用第三方表达观点的。)但是对于有明确分工的同事,情况却变得复杂了。
一般同事求助,只要我有足够的时间并且这件事情我hold得住又能相对提升我的能力,我就会答应。如果时间紧张或能力不及、力有不逮,那就直说,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另外,如果实在是太低级的事情不想代劳,那就婉言拒绝。帮别人做事情,做好了功劳是别人的,做不好罪过很有可能是自己的,所以掌握拒绝的艺术尤为重要。当然,如果有只知道委派别人做事情并且将功劳据为己有的“癞皮狗”,不妨直接向一把手厘清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免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
5.“吸优大法”:学习每一位同事的优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公司虽小,职位俱全。公司每个月都有出差,在我工作的5个月时间里,除第一个月外总共出差4次。
第一次是和一个个头矮小、身材姣好的河南女孩去湖南怀化出差。我当时以为主办方请我们去只是做媒体支持(拍照、采访、写稿、做专题等),而实际上这位做业务的女孩还有推销展会的任务,所以临行前她在行李箱里装了几百份会议通知。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把这些会议通知发放到参会代表手中,毕竟人家是请我们做媒体支持,我们怎好意思在别人的会议上宣传自己的会议呢,更何况主办方曾经打算和我们公司合办这次主题会议。所以一直到我们有机会碰到会议主办方(湖南某制药名企的董事长)她才问是否可以发放会议通知。事实证明,我们过虑了——会议主办方很随意地说:“可以啊。”于是,在台上有嘉宾发言的时候,她趁在全场走动拍照时随意坐在某个空位上,和身边的人交谈几句,直接把会议通知发给旁边的人,并由旁边的人传给了整整一排人。而我只是发给前后左右的人。更让人吃惊的是她在餐厅吃饭时、从餐厅回宾馆途中、坐车时、旅游时无时不刻不想着如何认识更多的参会代表并借机邀请别人参加我们的会议(为此,她拒绝和我坐在一起!!!)。此后不久,她就从会展助理升为会展经理。
总结优点:大胆、豁得出去、善于与人交流
第二次是和年仅24岁的助理总经理去上海参加一次泛金融会议,会议持续一天。这一天里,他不仅拍到了会议的全景图及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发言嘉宾的照片(拍摄完毕直接导到电脑进行分类并拷给会议对接人),还配合我摄制了4场人物专访。此外,前前后后他大概和二十人交流过(因为我帮他拿着那厚厚一叠名片)。后来还将展会上用于报到的POS机引入我们的会议,尽管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此外还和一位参会代表谈成了宣传合作事宜。而作为主持人的我,从前到后的工作仅仅限于采访。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如此灵活的多面手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总结优点:效率高、多面手
第三次是和老板、一位主管同事到浙江龙泉出差。这位年仅24岁的主管美女在出差前做好了“出差路线图”(在外出差不可能临时查路线吧)和“出差计划”并提前打印以便随身携带,在去龙泉途中把老板的衣食住行照顾得妥帖周到,在参会期间或汇报工作情况或关照老板饮食各种与老板联络,每天晚上回宾馆再晚都要回复所有的QQ、微信、邮件并做好第二天的规划。我看着她在到达宾馆房间5分钟内把所有物品摆放在相应位置上,也能在5分钟内收拾东西走人,换衣服、化妆什么的也是神速搞定。俨然一个规划小能手外加万能管家婆啊,直接虐杀了只会采访写稿的我。
总结优点:规划小能手、万能管家
当然还有“工作狂”老板,不仅能稳坐在办公室一上午、一下午,而且经常在晚上一两点的时候还在工作(在QQ上进行工作反馈或工作部署等)。老板这份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非常人所及。要不人人都能当老板呢!
6.直面困惑:求助于“职场引路人”
职场新人经常会碰到许多问题,比如同事抢着干你的任务,稿子被抄袭,你的礼物被同事拿走,因没有主编导致有关新闻采访的事情无人拍板,不喜欢敬酒也不知道怎么敬酒等等,不一而足。每次遇到问题,我都是向同辈甚至是学生党诉说,所以最后的解决方式往往是不了了之。后来,我想如果有一个年长的同行进行指导和解惑,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呢?不过,想想我还没有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忧伤!职场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往往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及掌控能力,向自己信任的“职场老人”而不是和自己一样傻乎乎的“职场菜鸟”请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理解职场逻辑,更快地适应职场进而提升自我。
(四)公司职员and报社记者,有甚区别?
上大学期间,曾经两次到报社实习,两次历经曲折都被调到了社区新闻条线(说出来都是泪啊),因此也基本了解了记者的生活状态。
记者的工作逻辑相对比较简单,如下图:
记者不用打卡,一般上午出去采访,中午吃完饭回报社写稿,下午四点钟(截稿时间)前交上去即可。当然不同报社有不同的截稿时间。总体来说,在报社工作和在公司上班的区别如下: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PS:以上就是我工作近半年(5个月)的收获。尽管后来辞职读研,但是我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以及在WH度过的快乐时光。总结中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