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18阳货第十七17》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18阳货第十七17》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丁未日,四月十九,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一,杨伯峻先生的译。

孔子说:"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可憎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可憎恶;强嘴利舌颠覆国家,可憎恶。"

二,成语有"姹紫嫣红",可见紫色很美,孔子为何厌恶紫色?

1,中国的审美色彩中,有一个朱红,这是无可替代的"中国色"。这个审美观念从哪儿来的呢?从中国式思想而来。

若说中国哲学的思想,不能不说它的特点:直指人心,高屋建瓴。

因为这个特点,我们的传统特别重视禀赋、气质,讲究上智、下愚。

我们的文化论述体系中,没有明确的一年级二年级。王弼十六岁注《道德经》,当时何晏已经六十岁了,是最富权威的学者,也在注《道德经》,当他读了王弼的注本之后,自叹弗如,將自己的注本销毁了。现在我们学习《道德经》用的就是十六岁的王弼的注本。近二千年来,所有学习《道德经》的中国人,都是以十六岁的王弻为师。

2,因为过去没有认识论工具,采用直入境界的方法,中国文化就尤其重视气。

讲到气,必须讲讲孟子。

孟子特别牛,各国国君争相请他为师。孟子呢,只讲一套:王道。任你梁王齐王什么王,爱听不听,别的没有,只有这套;要做不做,只有这套。齐宣王希望孟老师教点儿方便好用的,孟子回他说,孔子门生,只有一套。齐宣王说,真是惭愧,您的方法是好,只是我做不到啊。好,你这个学生成不了器,我换一个有决心能成器的。孟子离齐而去。齐宣王舍不得,又留不住,直恨自己不争气。所以,读这一段儿,里面很有些味道。

孟子出游他国,排场大得很,车尾相连,随从数百。孟子一没有位置,二沒有强权,三没有出身、门第。孟子为什么这么硬气?

他的学生问了这个问题,他也回答了,只凭一样: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气,是中国文化中绕不过的一样东西。没有对气的认知,就读不懂中国文化,就展不开,就只能在表皮上磨蹭,不能深入其中,读到六十岁也只是在门外闲逛,白扯。

3,现在回答上面的问题:禀赋和气,为什么这么重要?以正祛邪。中国文化直接到里面,探囊取物,直接到本质。正气足则邪气自消。

4,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厌恶紫色?因为朱色是正色。

为什么别人不厌恶紫色,偏偏是孔子厌恶紫色呢?这也有道理:正气足如孔子、孟子、周公,也就是说,正气足者能辨正色。

中国文化讲修字,到了就是到了,没到就是没到。有了正气能感知正色。正气不够的,就是喜欢非正色。两个人既使面对面坐着,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在赤道,一个在北纬24度。

紫色是间色,是黑色和红色的混合色,不是正色。我没有说它是邪色。只说它不是正色。它的艳丽夺正色而登堂入室的时侯,才有了善恶正邪的政治伦理色彩。

三,孔子辨色,辨音,目的何在?

1,孔子是求真,求实。

孔子是直指"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秦桧遭到人人痛恨,因为他是利口导致覆邦家的人渣。

似是而非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良莠不齐的莠,长得很像稻子,如果不除莠,稻子长不起来,我们就要饿肚子。

以人而言呢,就是假人假言,害己害人,亡身亡家,亡邦亡国。

2,怎么求真,如何求实?

1,追问。能问多大的问题,能得多大的天地。

2,实践。以观人为例,可以直接由形而观心所蕴。但是,人会伪装怎么办呢?也有办法,花点时间: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奉,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孔子"动则玩其占,静则赏其辞",也是实践。

孔子问子贡,你以为我是读了很多书,才知道这么多是吗?

子贡顺口说,是啊。转念一想,不对。马上追问,难道不是吗?

孔子告诉他:吾道一以贯之。

别想着还有另外的一套。就这一套。就是这一套,你都学不会呢,换一套就能成吗?

老老实实求真求知。有用的,就一套。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18阳货第十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