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42|心经

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42|心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礼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语》通篇都在讲“礼”。那么,“礼”到底是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删诗书、定礼乐,《礼》最终成为孔子学院的重要课程之一。《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在《孔子家语·问礼》篇,哀公问礼,孔子讲了礼的重要意义。孔子首先说明了礼在事天地之神、辨尊卑之位、别亲疏与万民同利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批评现实好利无厌、淫行荒怠、禁锢人民、虐杀刑诛等非礼治现象。孔子说:“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在《孔子家语·论礼》篇,再一次记载了孔子对礼的一些重要见解,如什么是礼,怎样做才符合礼,并具体地论述了礼的功用:“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孔子认为,“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关于儒家《礼》的教材,后世儒家以“三礼”为之,即《周礼》、《仪礼》、《礼记》,而以《周礼》为首。《周礼》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主要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但《周礼》直至两汉之间才出现,或真或伪尚有争论;《礼记》则是更晚的事,主要是儒家后学的学礼笔记。同时,从《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史籍、《孔子家语》的记载来看,孔子讲礼,主要讲述郊社、禘尝、馈奠、射飨、食飨等礼仪。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所删定之“礼”,即为《礼仪》;所讲之礼,即为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礼仪。

论语新视界042|心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礼的作用,有若曾经有过论述,他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12)(《和为贵》)而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关于礼的意义、功能等具体论述,鉴于《孔子家语》的真伪亦存有争论,因此,可以认为不是孔子说的。

今天,一个叫林放的人请教孔子什么是礼的本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3·4)

林放是什么人,历史没有记载。有一天,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先肯定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然后说:“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易,办理,治办,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可以证明。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

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我们细细体会孔子的话,可以感觉孔子回答这个问题的巧妙。孔子的意思,我们成天在宣扬礼,但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其根本,不在形式而重在内心。也就是说,遵守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之所以要强调礼的仪式,首先是去引导民众从表面上遵守礼,然后再经过长时间的浸淫,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到那个时候,即使不再强调形式,人们也会按礼的要求去做了。

新事物的普及、新制度的推行总是这样。最初,人们可能不愿、不想去接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要求,也就慢慢接受并笃定地遵守了。从商鞅的变法,到改朝换代的易服易俗,到现在各种不良风气的纠正,无不如此。

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042|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