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之后再读《韩信》

#微写作# Day 31

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钱莉芳的《天意》,以奇幻的方式来讲述大将军韩信的故事,时间过去久远,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内容,但是从此之后,对韩信的念想不再仅仅局限于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系列故事里,很想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很想知道真正的韩信的故事。于是乎,在一次去台湾的旅途中,诚品书店里找到一本台湾作家写的韩信,《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韩信》,开心的在繁体字,竖版书里,阅读完此书。特此写篇笔记来记录下自己理解中的韩信,和自己的感受。

刘邦 VS 项羽

从各种历史故事上,和朋友之间聊天,大多喜欢刘邦的人很少,因为他的虚伪、他的狡猾、他的市井、他的小人,喜欢项羽的人不少,对他有人感到惋惜,认为他性格上太过刚愎自用、骄傲、不懂用人。而当我们把自己设身处地与那个历史旋涡中时,对于他们的最后结局,虽然很不喜欢刘邦,但是他赢得了天下,而项羽消失在历史的大幕里,如果有时光机,你回到那个时代,你会站在哪个阵营呢?

作为我自己,很不喜欢刘邦,他对人性的揣测登峰造极,善于运用人的弱点,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对于武将如樊哙之类空有力气而无脑之人,让其打仗,冲锋,给点甜头即可;对于萧何张良之类谋士,善于听言,只要可以让自己力量壮大的,对自己有用的,给予权利,让属下放心大胆去做,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而对于韩信这类战神,则利用其人的弱点,虚虚实实,下手果决,一旦下定决心,当机立断。

所有的一切,不是刘邦成长的环境有关系,他作为亭长,在人事处理上相当老练,知道笼络不同的人为其服务,利用马斯洛原则,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牢牢的将大家抓在自己身边;同时适时的服弱,知道自己的短处,绝不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硬碰硬,该低头就低头,在自己实力未达到可以振臂高呼时,绝不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比如在与项羽及各诸侯商议谁先入咸阳谁可称帝,刘邦先与项羽入咸阳,在看完了秦王宫后,自己对皇位的向往达到顶峰,我想那时的他对权利的热切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可以很好的掩饰自己的贪欲,暂时放手,不入关,驻军于坝上,此时的刘邦不仅仅从战斗实力上考量,更多的是自己实力太弱,如果自己先行称王,必定会招来所有诸侯的讨伐。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懂得进退自如,面子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而项羽,出身世家,本身家族就是名门望族,骄傲是必然的,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会看不上很多人,且正直,不喜欢那些虚虚假假的东西,背后放箭那种做法项羽是不会做的,他的自信使得他错失了韩信、陈平等一干良将谋士,他的偏激使得范增远离他而去,但是他还是英雄,他治军严谨,楚军的战斗力是当时最强的,所谓正直之人行正直之事,不会做苟且之事,所以他不会做出如刘邦出尔反尔之事,加之政治格局不大,性格中太过自信,脾气过于暴躁,使得身边没有过多的援兵,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凡是跟随霸王的人,最终都是尽忠职守的,另一面也看出霸王是有魅力之人。

回到自己的问题,如果有时光机,我愿意跟随项羽,即使失败,也喜欢这样的人,如果能跟韩信在一起更开心。

暗度陈仓,禽魏豹,蒲坂之战,齐王

韩信创造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一次又一次的奇袭,他把握住每一个出鞘的机会,奠定自己的军事主张,也让自己很快的成为在那个时期,一名新星,一个不容小嘘的将军,不仅他的实力让对手害怕,也让自己的老板刘邦害怕,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削权,一次又一次的带走已经建立起来的队伍。

这一时期的韩信,也是苦恼的,恼于为何我一次又一次帮刘邦取得胜利,帮他扩张版图,建立功勋,而刘邦却一次又一次的拿走我的军队,来制衡与我。让本无反叛之心的韩信,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去打算,因为他在战斗中已经成长,成长为那个不再单纯为了知遇之恩怀有报答之心了。而他自己也在思索着自己的处境,

1.  手里空有兵权,但是并不是最强的,需要不断地去操练,训练,永远都在给刘邦输送兵力

2.  帐下无谋士,身边并无可以与他并肩取得独立的谋臣,主要也是因为韩信自身的性格,过于清冷,孤傲,这点感觉上跟项羽某些方面很像,太难合作

3. 还是因为感恩,念及刘邦之情,对刘邦一直怀有幻想,相信刘邦不会置他于死地

韩信居于齐国,自封为齐王,这点是让刘邦不爽的,但是刘邦没有办法,想要灭了韩信的种子也许就是那时种下的;也许在刘邦屡败屡战,而韩信屡战屡胜之时种下的。总之刘邦仅仅把韩信当做自己的棋子,并不是自己的心腹,因为韩信太强了,强到他担心韩信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天下人知韩信的功勋,但不歌颂刘邦,这是刘邦不能忍受的。这就是刘邦,小人刘邦,一方面表面上拉拢韩信,论功行赏,另一方不断的制衡,不让你壮大;聪明之人能看出来,而韩信为何没有呢,因为他心中对刘邦还是有幻想的,因为一个年轻时混于市井靠救济生活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施舍都会铭记于心的,而大将军之职对于韩信来说,这份知遇之恩,大于一切,他的忠心不容许他怀疑刘邦。

直至汉朝建立初期,韩信的明升暗降,去了楚地当诸侯,没有了兵权,一直谨小慎微,甚至回到家乡,看望当年施舍的大娘,授予了当年胯下之辱的那位以官职,种种一切,你说他知恩图报也好,说他不计前嫌也好,所有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而服务,因为当人已经居于高位时,那些恩怨情仇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稳定自己的地位,牢固自己的统治,而这些需要做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要做给大家看,也许这就是政治吧。有时候真的不能以看到的来定论。

虽然韩信一直兢兢业业的当他的楚王,没有任何反叛之心,但是刘邦不认为,韩信的强大成为他一直以来忌惮的,他需要一个理由来制衡韩信,需要用韩信的名气来让天下人知道,谁是这个王朝的boss,而当机会来临之时,刘邦会及时行动,不给任何人以喘息的机会,这就是做大事的人,不会因小利而误全局,在陈平的计谋下,刘邦没有用一兵一卒就这样绑了韩信,带回长安城,成为一个棋子,一个做给天下诸侯看的棋子。而最终韩信的反叛,则是他最后的反抗,因为人本性中的不甘,反正都是死,不如赌一把,带有那时人的风骨,就像水浒中逼上梁山的人一样,你说他真心反吗?不是,很多时候,人的命运是因为时局而推着向前走的,只是怎么选择是自己的作为。

反观张良,也是一谋士,而在最后选择了修身,淡出了历史舞台,保全自己,未尝不是因为自己性格而做出的选择,张狂而内敛,知道何时收起自己的傲骨,自己的聪明,让自己远离是非地,还自己一个自由身,范蠡也是这样。

因果

从刘邦的角度,除掉了韩信,他没有了后顾之忧,然而,汉朝初期,缺丢失了强有力的战斗力量,没有强军,没有强将,大多将士,会因为韩信的死去,而不愿意再去立功,以防止自己的权利过于强大而招来杀身之祸。

甚至于汉初的种种政策甚至不如秦始皇的高度,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人思维的局限性,使的前期没有很大的作为,加上吕后的高压专政,更加强化了各诸侯的不团结,以为以血缘来团结的国家,最后也发生了各自的叛乱和皇位的争夺,日后的种种则是后话。

自己的感悟

历史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耀着每个人,在历史上被铭记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我们,能通过他们给自己指引一条路,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无不透漏着人性人心,各种权利的利欲熏心,各种争斗,各种莫名的躺枪,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答案。甚至于现代的管理学,也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他所实现的案例,每个历史中的人都在用其血淋淋的教训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马斯洛需求原理中,金字塔最顶层的是人的最高需求,而实际中,真正当人达到了最高需求的时候,其实他会回归至金字塔的最底层的需求即安全需求,所有的都是一种平衡和循环,理解了这些,就会理解他人做事的动机,也更加会理解那些你看不懂猜不透的人为何要那样做。

不要求每人都变得如张良般清楚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自己的抱负,只是在这些实现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的给自己造势,讲一个好故事,发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像韩信一样,苦苦的一步一步的走,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可能总是会遇到转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韩信没有遇上萧何,也许他已经离开了刘邦大军,去哪里实现他的抱负呢?空有才华不行,要会包装自己,不要等着别人来发现自己,要自己去努力去做,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那个位置,然后去做,抓住每一个给予你的机会,好好展示自己可以发挥的机会。

自信固然很好,但是要适度,分清场合,否则优势也会变成劣势,比如项羽,韩信。

谢谢韩信的故事陪我度过整个12月,读的过程中,因为他的大胜,兴奋;因为他的遭遇难受、心痛,而这些种种,一个鲜活的韩信存在在心里,战场上他是战神,政治上他是败将,所有的结局不过是人身上种种的性格加上时局中每一个点造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意之后再读《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