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

《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_第1张图片
IMG_0104.JPG

村上这本号称「时隔七年最新鸿篇巨著」的长篇小说在 2018 年头一出版,就摆满了各大书店最显眼的橱窗位置。各种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夸得夸死,说「村上果然还是村上」云云,损的也损死,说「村上水准不再」云云。刚出版的时候我在书店翻了几页,可能是因为还是林少华译本的缘故,读起来跟他其他的小说味道差不多。就是因为褒贬如此不一,才额外激起了我想认真读一遍的欲望。但是刚出版的时候自己事情一堆缠身,看到那么厚厚上下两册,就没有及时读了。这个月刚好有点空闲时间,在亚马逊上买了 Kindle 版本,花了一周的时候粗略读了一遍。

村上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且听风吟》、《1973的弹子球》、《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几本比较有代表性的粗略读过,《1Q84》读过第一册,忘记是为了什么没有继续往下读了,小说之外只读过那本最出名的《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我谈论什么》。

还记得读的第一本村上的小说是《挪威的森林》,当时是从大学隔壁宿舍一个同学的书架上抽下来的。早听过村上春树的大名,翻了几页,被林少华那种特殊的「一句话能用五个字说清绝对要用十五个字翻译出来」的翻译风格吸引住,借了过来,花三天读完了。当时读完也没有什么太大感受,直到后面读了其他一些林少华版的村上作品,才在奇怪:为什么村上小说的男主角都是三四十岁的寂寞中年男子,开着个小酒馆、咖啡厅,或者做个画家,喜欢听各种爵士,读各种美国小说,天天到处找女人。有人说是日本文化所致,有人说可能是村上自己理想人生状态的投射,这就让我有一种读来读去,都是同一个男主角穿行在不同故事情节里的感觉。

简单说说《刺杀骑士团长》。

《刺杀骑士团长》是一部清晰、干净又浑然,打磨精巧,乍看去,没什么拼接接缝的作品。
是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

这是知乎文学板块大 V 张佳玮对《刺杀骑士团长》的评价。

个人来看,这确实是一部读起来比较酣畅淋漓的长篇小说,回想起来,我好久没有读这么长的一部小说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村上,充满了各种村上作品中应该也出现的元素:爵士乐、寂寞中年男人、「女朋友」们,等等等。整部小说情节算是村上几部小说里相对比较曲折的,高潮处较多,也略显悬疑。很多处我几乎是屏着一口气读完一整章,这在村上一向比较慢节奏的小说风格里还是比较少见,整部读完还是非常过瘾的。

村上在这部小说里特别突出了反战这个主题。鉴于村上本来就是一个反战的人(他甚至曾因为在过往作品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而惹怒日本右翼),因为这一点,他还曾备受国内的读者夸赞。但是在这部小说里,反战几乎成为了一个主题,贯穿了整条线。为了防止剧透,我就不展开说了。比较出乎我意外的是,这部小说似乎还有那么一点魔幻的成分在里面,跟其他几本村上的书也有那么一点不同。在读到结尾的时候,我有一种「咦,这就结束了」的感觉,还有若干谜团没有得到解释,不知道是我漏读了哪些伏笔,还是村上有意为之。


值得另外点出来单独说的,就是里面提到的音乐元素。村上的小说,从另一个层面可以被看作是他的私人推荐歌单。他喜欢爵士是众人皆知了,但在这部小说里,村上单独拉了一出歌剧出来当作线索,莫扎特的《唐璜》Don Giovanni,另一出反复出现的歌剧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映射,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Rosen Kavalier。这两出歌剧,不出意外,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因为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我也找出来试着听过。跟着小说情节听歌剧,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也能这么「小资」,居然也迷迷糊糊听出一点味道出来。如果不是读这本小说,我估计永远也不会想到更不会去做一件这种事情。


《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_第2张图片
IMG_0013.JPG

每次读村上的书,总能收获不小,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带来的观感,夹杂的众多各种风格的新曲子,足够我重新列一个歌单了。村上的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豆瓣电台。读《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给在音乐上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知道了 Roberta Flack Flack 和 Donny Hathaway 一起唱的 For All We Know 这首歌, 村上形容其为「美妙绝伦的演唱」。 我对灵魂乐毫无抵制力,之前也从没听说过 Donny Hathaway 这个人。但是这首歌,从月初读这本书知道这首曲子到现在,我应该翻来覆去听了有一两百遍。也找了更多的 Donny Hathaway 的专辑来听,简直就是灵魂乐里的一颗遗珠。


《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_第3张图片
108e26bc7b2b2ce9140f05ef505066b6510cd24b.JPEG

这么说来,说读各色的小说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话,好像也不算过分了。


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读者争论的地方,就是翻译问题。基于读硕的时候这是我的方向,所以多留了点心关注了一下。主要争论的点是台版赖明珠译本以及大陆版林少华译本孰优孰劣的问题。台版跟大陆版译本的问题,在 2018 年《刺杀骑士团长》一在大陆出版,就有人拿出来对比,结果就在豆瓣上吵得不可开交。大部分人集中点都在林少华所谓的矫揉造作、删减主语与谓语、充满语病与歧义等槽点。

林和赖,分别都是近年翻译村上作品海峡两岸各自的权威。自 80 年代末翻译了第一部《挪威的森林》起,林少华一发不可收拾地几乎翻译了村上所有的作品,也在大陆独享村上作品的最高解释权。毕竟对大部分不懂日语的人来说,我们读的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林少华口中的村上春树。而因为版权的关系,林少华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几乎垄断了大陆近 20 年的村上作品翻译权,一直到 2008 年,大陆第一次有林少华之外的人翻译了村上的作品,也就是施小炜翻译的 《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我谈论什么 》。

赖明珠的译本我没有读过,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林少华译本绝大部分的指摘,都集中于他的辞藻过分华丽,画蛇添足地加工原本较为口语化的村上原文。我读过施小炜翻译的《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我谈论什么 》,确实会让读惯了林少华译本的人感到一股清新。较之林的文风,施小炜的译文清爽、不绕口得多。自施小炜翻译的这本书出版以来,很多人开始黑林少华。甚至施小炜也带头撰文批林的文风,一夜之间,林少华几乎一无是处。

《刺杀骑士团长》日文原版出版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几乎以天价买了版权,最终也决定再次让林少华担任这个版本的译者。林少华本人也十分重视《刺杀骑士团长》的翻译,自行闭关,在微博上定期汇报进度。

他没有评论「浓妆艳抹」的说法,只承认自己的译文为原文「多加了几克盐」,但立刻补充,「那都是基于村上春树提供的文本,不是空穴来风」。他进一步解释,中文比日语丰富,同一种表达方式,日文有5种,中文可能有15种,所以中译选项很多。而且,日本人读日文中朴实的风格会感到很正常,而到了中国人这里,由于汉语语言修饰色彩比较强,读者存在审美定势,同样朴实的翻译不能得到类似的审美愉悦。
—— 界面新闻 《林少华VS施小炜:谁才是村上春树最好的中文译者?》

村上作品里出现额外多的爵士乐元素,林少华本人对音乐了解甚少,他专门请教懂行的人,斟酌恰当的翻译方式。在读《刺杀骑士团长》时,我留意到林少华给小说中出现的曲子加了非常详细的脚注,这点让我挺意外的。至少,我非常尊敬他翻译的态度。

我个人对林少华这种略加几克盐的翻译方式并无异议。

如果有看过粤语原版周星驰电影的人都知道,其实周星驰本人在电影里的声音,其实跟国语配音版「石斑鱼」的声音反差极大。但是国语版周星驰的声音几乎陪伴了整代看周星驰电影的人长大,大家似乎脑子里就定式般的认为这就是周星驰的声音风格。其实周星驰本人在电影中的声音并没有那么浮夸,反而有时比较沉稳,恰恰是这种收放效果,让他本人的声音在电影中有一种黑色幽默。但「石斑鱼」极具戏剧性的加工声音,虽然跟周星驰本人南辕北辙,但是因为他的配音版本在大陆的普及程度,我们想到周星驰,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石斑鱼」的声音。

林少华的译本也一样,他所加的「盐」甚至并没有「石斑鱼」版本的周星驰配音那么浮夸。而大陆大部分阅读村上春树的人其实这么多年来一直阅读的都是林少华。就我读《刺杀骑士团长》的感受,除了个别处确实略显绕口之外,并无大碍。而与从前读《且听风吟》、《1973的弹子球》、《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等小说的感觉一样,这也依旧是我心中的村上春树的样子。

不管林少华的译本也好,还是赖明珠、施小炜的译本,无论译者多么卖力地避免,一定都会夹带不同程度的个人印记,这是语际翻译中几乎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林少华版的村上已经在读者群中建立起一种形象了,一个已经存在了二十年之久,一读就能辨认出来的村上,那就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让他适当地修修补补,加几克盐吧。

说到底,还是要认真学好日语,再能有朝一日心无旁骛地读到原汁原味的村上原文呐!


《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_第4张图片
IMG_0107.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刺杀骑士团长》:聊聊村上新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