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剧引发的有关人性的思考

“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康德。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人性?

大三寒假之前,个人对日本的了解,除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外,大略仅有动漫。

日本互联网发展缓慢,闻其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线下体验极为优秀,基础设施极为完善,使得企业可以改善现实生活的方向受限,从而使得互联网产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机缘巧合,寒假看完由日本演员堺雅人主演的日剧《Legal High》与锦户亮主演的《欢迎来到阴阳屋》,对日剧中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展现敬佩不已,尤其《Legal High》中男主角处处从人性基本点出发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从而有感写此文。

无论辩论赛或是饮水机旁的谈说,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之争无休止,而通过剧中对“胜利即是正义”的设定来看,正义与否取决于胜利与否,但剧中却未对“正义”进行定义,而是从各个法律案件中旁敲侧击引发观众的思考。

而这一设定,在我想来,对人性之善恶有了一个引导性的解释,人性的善恶取决于于带入的具体社会环境,而非其本身,人性本无优劣,而是带入社会环境后针对是否可以顺应社会发展这一条件进行了优劣判断与选择。极端的例子,假设在食物匮乏的荒蛮时代,对其他生物兽性地杀戮便会成为夺得部落中领导权与交配权的充要条件,而在如今,则被认为是残忍与变态心理。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而这两者,对人类意识形态的塑造不可分离,但无疑,人对外界的输出则是以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生物基本特性如下: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具有应激性、能生殖和发育、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而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这些需求则是在带入到普遍的社会环境中,人性欲望具体体现的普遍性规律。

对比以上两者,不难发现,需求产自人性,而人性产自生物基本特性。

繁殖延续种族是生物的本性,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以及应激性则使得人类成为了欲望的动物,不断地认知环境,并且向环境进行索取与掠夺,以更好地延续自身的基因,而马斯洛需求的无论哪一层,都能反过来对延续个人基因进行正反馈作用。现代文明中的酒吧,网吧,夜店等,皆是释放人性之处。而有关互联网产品的从用户需求出发,则是站在了以人性为本的最前沿,而个人认为,各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则是顺应了以人性为本的需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近乎零成本则使得虚荣与谩骂充斥整个网络环境,而这些谩骂与虚荣正是人类为了找到自身的优越性而又不让他人找到拆穿自身的最好方式,而一旦回归需要对言行严格负责的现实社会,人类则会不断地给人性套上枷锁以适应群居生活,从这个角度分析人聪明无比。

但反观社会教育,在中国,国人的教育理念中不断地屏蔽人性当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而没有教会大家认知人性,从而克服,甚至连生物延续的性教育都闭口不提,这种屏蔽就像是一种封杀,恰如社会崇尚“克制欲望”但却不教人为什么以及如何克制欲望,一旦问题爆发,无法挽回,对于个人来说就像是在逃避,这种不教育是对人性的泯灭。

带入我自身的生活环境,认知自身与环境才能决定方向,不要什么,问题在哪里,为什么而迷茫。曾思考为何到了大三大四迷茫人如此之多,主要原因大家没有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大家只是跟随社会的发展去寻找一个看似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忽视了自身是否真的会喜欢,但社会中总要有人去做反人性的工作已默默推动社会发展,实属无奈。

认知人性极为重要,认知人性才知道为什么要有约束,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只有认知才能发展,人类可以只通过因果去应用这一结论,但却无法忽视因果关系,因果可以也仅能停留在应用层面,恰如大数据,人类可可以不去计较精准性以及因果关系,但因为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以及恐惧,这种冒险便成了一种反人性的做法,而同样的这种大数据得来的因果并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人类不想承认机器的统计以及运算可以超越人类的智慧,追求确定性和稳定性一直是人类的工作。

从人性出发由内而外分析周围环境,再由外而内修剪自我。

(本文作于2015-03-07 13:45:38 大三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日剧引发的有关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