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光
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川茶简史及茶文化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4000多年前,古人已开始利用茶叶,这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以获得印证,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四川是茶的重要原产地,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了二十余种药材,其中有一种是“荈诧”,这就是四川地区产茶最先的文字证据。《华阳国志》明确记载汉代广汉郡之什邡“山出好茶”,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茗茶”,而名山县的蒙顶山也盛产茶叶,当时的四川已经有了茶叶市场,茶叶已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西汉宣帝时,蜀郡王褒作《僮约》,其中就记载蜀郡王子渊规定僮奴完成“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等。清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十记载说,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之必应”。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的诗句,说明当时人们在茶馆饮茶的盛况。
陆羽《茶经•八之出》:“剑南:以彭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全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从陆羽《茶经•八之出》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唐代,四川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所产次之。
从古到今,川茶名茶辈出,历来都是著名茶产区。今天蜀茶的地位虽不如唐宋时显赫,但还是有蒙顶甘露、竹叶青、蒲江雀舌等一批中国的优质品代表。起源于蜀地的的中国茶,不仅为世界人民带去了健康与清爽的饮品,同时还衍生出了无数与茶相关的休闲生活与艺术氛围。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足以流传千古而无可替代。
IP1: 蒙顶山——中国种茶业和茶的起源地
蒙顶茶为蒙顶山上清峰所产,自唐迄清,一直是进贡上品。“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蒙顶山茶代表着中国茶的好品质和高境界,是茶中珍品。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的起源地。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号称“天漏”的雅安与名山两地。
蒙顶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吴理真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西汉严道(今四川雅安)人,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公元前153年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也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种茶始祖”。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亦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IP2: 国茶典范——平常心竹叶青
竹叶青是四川制造的中国绿茶著名品牌,竹叶青既有绿茶发源地峨眉山的天然基因,又是精湛工艺和科学创新的产物,它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茶文化传统,也是现代茶文化品牌的优秀语言。它作为中国高端绿茶的代表,跨越历史与现代,融合传统与科技,如果茶是最中国的一张名片,竹叶青就是中国茶之典范。
竹叶青的名字来自于四川乐至的陈毅元帅,陈毅元帅1964年4月途经峨眉山在万年寺休息,喝到老和尚泡的新制绿茶,觉得嫩绿鲜爽、清雅别致,又因为它外形扁平,两头尖细像竹叶,青秀悦目,就为其起名为“竹叶青”。为了形象地传递竹叶青品牌的“平常心”精髓,“竹叶青”长期与国家围棋队合作,华人三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聂卫平和古力都成为竹叶青茶的代言人,茶弈相通,通过品茶弈对,向世人展示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智慧。
IP3: 花茶“碧潭飘雪”创始人——徐公
徐公本名徐金华,雅号“飘雪先生”,四川著名的茶文化传播及活动人士,现为新津徐公茶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徐公自诩为玩茶之人,玩出了花茶中名品“碧潭飘雪”,玩出了家庭茶文化,也玩出了《徐公茶品》《碧潭飘雪》《青城山道茶》三本茶文化书籍。徐公是四川茶界当之无愧的泰斗级“明星式”人物,2013年7月,徐公将自己创制的“碧潭飘雪”牵手峨眉山竹叶青公司,使“碧潭飘雪”这个中国花茶的顶级品牌,带着徐公和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茶旅生活。
徐公曾说过,很多朋友都希望到我这里来喝杯茶,就是因为我这里没有别的,只有清茶一杯。我这里就像是个世外桃源,可以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诗人李镜曾在《饮徐公茶记》里面写到:“唯徐公茶,碧潭集雅士,飘雪会俊贤”。凡是到过徐公茶文化研究所的人,都会被徐公的茶趣茶味所感染,徐公常常对造访的客人笑着说“到我这里来喝茶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必须交一份作业,无论是一首诗词,还是一幅字画。我们以诗词换茶,或者以书画换茶”。
“诗词歌赋座上四海友,碧潭飘雪蜀中一枝花”,这是孟俊修写下的诗句。“不识徐公不识茶,羡君茗苑展风华”,这是李树人先生的感慨。徐公创立了四川茶文化的“三情”茶会,其核心是“以茶为引,集茶界俊秀,聚人文精英”这正是:“茶逢知己千杯少,碧潭飘雪任逍遥”。
IP4: 竹林下喝坝坝茶 龙门阵伴“盖碗”香
成都盛产竹子,在竹林里的宽敞坝坝上,喝一碗盖碗茶是典型的成都市民的悠闲生活,许多外地来成都的朋友点名一定要喝一盘成都的坝坝茶。成都尤以文殊院的香园、人民公园的“鹤鸣”、望江公园、铁像寺水街的坝坝茶最为知名。俗话说,天下茶馆数四川,而成都茶馆素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为成都的一大景观。清末民初时,李劼人先生对成都茶馆的描述是“茶铺……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成都人喝茶的休闲方式到了当代,内容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时髦,愈来愈诱人,但它作为市民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却始终如一。
四川茶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诸如小吃、各种炒货品种繁多,香烟、瓜子、水果样样尽有,还有挖耳捶背的、擦皮鞋的……四川很多茶馆用的是靠背竹椅子,这种椅子用硬头黄竹作骨架,用慈竹编椅垫,还有扶手,再配四脚的小木桌,椅子可靠,可躺、可倚、可坐,如果再取一把椅来放脚,则可呼呼大睡,既舒服又安逸。盖碗茶是四川人的发明,喝盖碗茶的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和茶托三部分,也称“三件头”,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光影游动。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
在成都喝茶,只有用盖碗,才能真正体会出喝茶时那种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感觉来。饮茶时躺坐竹椅,一手端茶碗,一手轻拈茶盖,轻轻拂动茶水,再将茶盖斜扣茶碗,从茶盖和茶碗之缝隙中细品香茗……真是优雅惬意,这是饮茶的乐趣和境界。喝盖碗茶其实喝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文雅、一种作派,它充分体现了成都人的慢生活和市井文化,老成都的风土人情飘洒在那一杯杯的盖碗茶里。
IP5: 舞动茶艺的精彩套路——长嘴壶
盖碗茶和长嘴壶是四川茶文化两个最具特色的器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长嘴壶表演这一四川特有的茶艺形式,得到了长足地进步和创新。四川的长嘴壶茶艺表演就像川剧的变脸一样精彩,除了普及四川茶文化外,还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甚至很多来四川的游客就是冲着看长嘴壶茶艺表演来的。长嘴壶掺茶增加了水的冲力,有利于茶叶内有效物质的析出,其次是在拥挤的茶馆,长嘴壶可以延伸服务空间,减少对茶客休闲的打搅。最重要的是长嘴壶泡茶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各种茶文化含义,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很有四川茶文化根基的沟通形式,增进了茶客品茶的乐趣和兴致,也调动了茶馆的文化氛围和民俗气息。
茶道宁静而致远,茶艺优雅而煽情。长嘴壶表演者是将心态、形体、气韵、力量等因素有机结合,使长嘴壶表演底蕴更加深厚而不浮于表面动作,而是尽量使表演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及艺术性。四川一代又一代的长嘴壶茶艺表演者,已让四川茶文化这门技艺走出了国门,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成都的锦里和许多大茶楼都有专门的“长嘴壶”茶艺表演。
四川茶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新征程再普新篇,愿蒙顶山,竹叶青,“徐公茶”,长嘴壶,盖碗茶等这些四川茶文化的文创IP,如华夏皇冠上的颗颗明珠,永远茶香敬人,璀璨而夺目!
相关链接:
中国名人之茶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篇,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一次出游时,来到一座庙中休息,庙中主事的老道见苏东坡相貌普通,衣着简朴,便对他态度冷淡,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句:“茶。”等到苏东坡坐下,两人交谈之后,老道才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于是把苏东坡带到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两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原来对方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准备告别老道离去,老道连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苏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完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鲁迅论茶很精彩,鲁迅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病。鲁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文中又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泡了之后,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后来,鲁迅把这种品茶的功夫和特别感觉,喻为一种文人墨客的娇气和精神的脆弱,而加以辛辣的嘲讽。坊间有言:鲁迅妙论茶,鲁迅爱品茶。鲁迅先生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200克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此时,在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恩来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大家都开心地笑开了。就这样,四两武夷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他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 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了《茶馆》,成为中国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茶香一世。
(完稿于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