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6.07.23

思考碎片

  1. 缘由?
  2. 面试经历?
  3. 一线城市?

缘由

复盘:2016.07.23_第1张图片
1.jpg

其实是因为参加了某个写作群,硬性规定了需要公开写作的内容。当初只是好奇要是长期写字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毕竟作为初入技术领域的你会经常看到,一个高访问博客的背后有一个长期坚持写作的技术大牛...

自媒体领域也有诸多让人羡慕的日更高质量公众号的运营者...

这些长期坚持的背后,总产生了某些好的效应...

抱着试试的态度,就开始了这次的试水行动。

这是一次强调输入输出的持续活动...

稍有费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一整周,输入过少,以致于抑制了输出...

就是这种情况。

于是把所经历的某些不成熟的思考提炼出来。

面试

复盘:2016.07.23_第2张图片
3.jpg

通报下,近20天,面试大概8家企业,有不知名的小公司,也有号称是上海独角兽公司。

结果是:求职全职,均宣告失败.

烈日当头,烤炉式的魔都,心还是有点凉。这意味着转型技术这步怎么都是会个艰难的开始,虽然才自学一年有余,从接触语言开始,实践,一步步扩充知识半径,成为现在的样子。自我比较的话,有进步,甚至思维体系都比之前更清晰点。和企业需求相比,还仅仅是刚开始起步。

在产出系列爬虫文章中,不断的在传输最小化系统思维,细想下,方法本身没错,在更精进这步链子断掉。

量化下这可怕之处:

- 没有重复写一个系统10遍以上达到肌肉记忆程度(不是简单的重复)
- 没有把最小系统优化10遍以上
- 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底层理论知识

其中第三条,被多位面试技术主管温和的教训。

其实很想抓住最后的底线解释下说什么时间精力有效之类的,细想下,这念头要不得。

温和的擦擦汗水,独居自习室强力研读。

总结如下:

- 简历:求职门槛,每次面试都能改上几句,四个字:尽力完善
- 项目:私下梳理下如何讲整个项目流程能突出你的能力,建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 交流:面对面的交流,逻辑性强点,懂的问题引申到你确定完全正确的知识点上,做到有话讲,有依据

北上广深

复盘:2016.07.23_第3张图片
4.jpg

经历极少,有限的经历,都不足以具象化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前段日子有个极其火热,刷爆朋友圈的“逃离北上广”的营销活动,又一次探讨了北上广话题,讲道理,这个话题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真正能说服你的,不是别人头头是道的分析。是你自己。你凭借着自己的经历和眼界,分析自己应该如何怎么做,结论都无关紧要。

大学时,有个朦胧的想法和口号,同学问到:以后想上哪就业?北京,必须北京啊。其实第一:没亲眼见过北京,没感受过她的文化底蕴,环境等;第二:肤浅的认识都来自于电视剧《北京青年》,《蚁族的奋斗》等;第三:常听说北漂一词...

毕竟北京有我最喜欢的科技公司。

那些北漂青年的故事常常让我感到丝丝感动。
中国新歌声最近一期的有位学员唱的《寂寞有多长》,你真的能感受到歌声里隐藏着的故事。

考研时,本想直接上北京,阴差阳错来到了上海。同样是一线城市,那只能暂时曲线救国。虽然待校内的时间比较长,但还是真真切切的在不断的感受着这种一线城市带来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对比下曾经的本科东北地区,真的,这座城市太过魔幻了。

但依然有个朦胧的想法,至少会在上海待上5年。之后再在经历的基础上谋求其他的出路。

这些一线城市房价和压力过大,多数人认为长安居大不易,罗辑思维的第二期就探讨过这个问题。罗胖给出了不逃离北上广的三个理由:

  • 城市化的财富效应

城市化使大规模陌生人的肉身聚集。现代生活的本质是,只有聚集才能产生大规模财富。
这两年待在上海的经历,感受到最大的是互联网,北京和上海往往是国内互联网最聚集的地区,每一丝风吹草动都能最先感受到,有眼界的人抓住了这波互联网的热潮已经不断聚集了知识和财富。

  • 见识

一线城市当然能带来更广的见识。
2015年是社群元年,2016年是VR元年,这些真真切切的感受。
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事件,室友4个人各自专研的不同领域,各有各的事,大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不同的实验室,但是每到晚上,都能及时的对热门事件侃大山。
空间上各自独立,互联网有把各自的眼界聚集在相同的领域内。

  • 孤立的环境

孤立的环境下,你连试错的可能性都少了,更何况发现自己最擅长以致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

仅仅这三个理由可能依然难以说服你...

但这何尝不是一次试错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