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张图片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4期目录


聚焦│Focus

《汪曾祺全集》新收佚文佚信选

选自《汪曾祺全集》

分卷主编说《汪曾祺全集》

实力│Main Current

张 楚 金鸡(短篇小说)

选自《青年作家》2019年第3期


程 青 嵇康叔叔(中篇小说)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2期

温亚军 彼岸是岸(短篇小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9年第3期

常小琥 长夜行(中篇小说)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

陆茵茵 夜航 · 菩萨(短篇小说)

选自《台风天》

英国│王 梆 天青(中篇小说)

选自《芙蓉》2019年第2期


锋锐│New Wave

“故乡奥德赛”二题

慕 明 风起华西(短篇小说)

昼 温 泉下之城(短篇小说)

选自微信公众号“不存在”


阿微木依萝 蚁人(中篇小说)

选自《四川文学》2019年第3期

非虚构│Non-fiction

王 蒙 邮事(非虚构小说)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3期

梁鸿鹰 万象有痕二题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9期、2019年第1期

陆庆屹 四个春天

选自《四个春天》

读大家│Reading Classics

李 浩 《狂人日记》的骨骼与魂魄

选自《青年文学》2019年第2期


对话│Dialogue

张 莉 等 性别观与当代写作—— 一百二十七位新锐作家问卷调查

选自《青年文学》2018年第11期、《南方文坛》2019年第2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2期


书架│Book Shelf

包慧怡 旋转木马的星空之旅

选自《缮写室》

艺见│On Arts

尚思伽 天边外的契诃夫

选自《散场了》

互动│Message Box

读者留言

2019年4月1日出刊



本期看点

聚焦│Focus


《汪曾祺全集》新收佚文佚信选

选自《汪曾祺选集》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2张图片

△《汪曾祺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十二卷:小说三卷,散文三卷,戏剧两卷,谈艺两卷,诗歌及杂著一卷,书信一卷,并附年表,共四百多万字。

《汪曾祺全集》中的新增内容,一部分是由汪曾祺先生子女提供的,一部分是由学者陆续在报刊上发现的,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向社会广泛征集而来,以及根据线索追踪查找到的。这三个渠道汇集了相当可观的内容,极大丰富了汪先生作品、文稿的数量,并将拓展人们对汪先生文学成就的认识、增进读者对汪曾祺本人的了解。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3张图片

这里选刊的,是其中稀见的佚文佚诗与佚信,展现了汪曾祺人生之两端——青年与老年的状态。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4张图片

分卷主编说《汪曾祺全集》

《小说卷》(四十年代部分)主编李光荣、《小说卷》(建国后部分)《书信卷》主编李建新,《散文卷》《诗歌卷》《杂著卷》主编徐强、《戏剧卷》主编汪朝、《谈艺卷》主编赵坤谈新版《汪曾祺全集》与汪曾祺先生的文学成就。

实力│Main Current

 金鸡(短篇小说)

张 楚

选自《青年作家》2019年第3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5张图片

△张楚

一条细长的绳子,一头在室友手里,一头在女孩手里,他们将绳子抡成了圆形,每晃动一次臂膀,女孩都会鼓着腮帮吹声哨子,哨子很响亮,然后,我看到独腿的堂吉诃德纵身而起,双翅在空中展成金色的降落伞,而那条绳子温柔地舔下地皮,又甩向洁净的天空。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堂吉诃德也跳了很久……

——摘自《金鸡》



嵇康叔叔(中篇小说)

程 青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2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6张图片

△程青

他含笑问我记得不记得金盏姨妈就像个小孩一样很喜欢撒娇。听他这么说我很惊愕,因为我从来没觉得金盏姨妈像小孩,也没见过她撒娇。而他脸上浮起沉醉的微笑,絮絮地说起金盏姨妈经常会用唱歌一样的调子问他:你爱我吗?然后是:你真的爱我吗?再之后是:你会一直爱我吗?他只要不回答,她就两眼望着他,耐心地等着他说。有时是她还没问完,他已经答完了,她便很不满意,缠着他要他重新好好说一遍。他一边说一边哧哧地笑,笑声沙哑,最后就像声音被吸走了一样脸上仍然笑着,却无声了……

——摘自《嵇康叔叔》



彼岸是岸(短篇小说)

温亚军

选自《安徽文学》2019年第3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7张图片

△温亚军

《彼岸是岸》立足现在,追溯了那些过往被漠视的风景,于表哥江晓河颓萎人生中淬炼出生命虚无之意义的逆袭,在过往与未来之间延宕并开拓了无限遐想的精神空间。温亚军赋予了诗性荡然无存酷烈时代一丝悠远的诗意,事实上他对永逝的岁月无限眷恋,亦对被虚影吞噬的现实葆有警惕的清醒。

  ——阿探评论《虚无之意义的逆袭及延宕》 



长夜行(中篇小说)

常小琥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8张图片

△常小琥

医院监护室如同一个舞台,医生、病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显现出各自的复杂。

——《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推荐语

《长夜行》的原作是一部二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了写这部小说,我把自己扒掉一层皮。三年多的时间,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三年花得值不值。支撑自己写下去的,还是对“真实”的追问。

如果一个作家,对于历史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及对那种断裂的传承避而不谈,而只是去写好看的故事,塑造神秘莫测的氛围,钻营和雕琢文字,那么他算是个什么作家呢?或许我现在还不能理解吧。我只是想说,我心里还有一团火,烧得自己有些难受,不把这团火给掏出来,我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这应该算是写《长夜行》带给我最好的回赠吧。

——常小琥创作谈



夜航 · 菩萨(短篇小说)

陆茵茵

选自《台风天》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9张图片

△《台风天》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版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得主陆茵茵作品

陆茵茵以敏锐的感受力及极简而朴素的语言书写当代日常生活及其表层下的暗涌,在时空的通道里描摹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乃至更宽泛的人际关系甚至“人佛关系”的种种微妙之处,不动声色地让人事的变迁、静默的倒塌或宇宙的玄机自然显现。

——作家、 文化评论人btr


陆茵茵的这些文字,清洌,敏感、微妙,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酷,读起来历历在目,像能见度很高的阴天。

——建筑师、作家刘家琨



天青(中篇小说)

(英国)王 梆

选自《芙蓉》2019年第2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0张图片

△王梆

“是的,你早就淡出了我的生活。但并不等于你就那样消失了,我只是把你放进了一道记忆的夹缝。每个人都有一道记忆夹缝,里面都有几个不甘被遗忘的人,在深不见底的水里,兀自挣扎不是吗?反过来,我也是你记忆夹缝里那个可怜的、溺水的人吧?”深夜里,他对着玻璃飘窗外的万家灯火,低声说道,“天青,请你原谅我吧!”

无人应答,偌大的城市里,又剩下了他和父亲。

——摘自《天青》


锋锐│New Wave

“故乡奥德赛”二题

选自微信公众号“不存在”


“科幻春晚”姑且可以称之为一次“春节主题的科幻小说集体创作”。2019年“科幻春晚”将主题定为“故乡奥德赛”,希望能够走出科幻圈子,将视野放远,邀请所有人都来为故乡写一篇科幻小说,或者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故乡”进行解读。为何要做这样的尝试?最好的回答是刘慈欣这句话:“今天,故乡的含义变得多元化了。”是的,科幻的价值就在于从日常中制造惊奇和裂变。我们相信本土科幻即将诞生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次“科幻春晚”是一个起点。

——未来事务管理局


风起华西(短篇小说)

慕 明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1张图片

△慕明

1940年,抗战风起云涌,大批高校内内迁,梁思成夫妇在华西的李庄写作《中国建筑史》,文明因为学者的坚持而没有断绝。慕明用《风起华西》回忆了这段历史,不少人“直到看完才发现是科幻小说。”


泉下之城(短篇小说)

昼 温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2张图片

△昼温

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的济南,路上都是青石板,脚踩上去会冒出清澈的泉水,可那景色早已消失在了时间里。某天,一对父女发现了泉水深处的秘密,清泉再一次降临这座古城,与人共生,也冲散了两代人的心结。谁是济南的守护者?水知道答案。



蚁人(中篇小说)

阿微木依萝

选自《四川文学》2019年第3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3张图片

△阿微木依萝


阿微木依萝由散文步入文坛,作品里那简练的白描、有些粗朴却又生动、略生涩而又精准的语言,一如高山坡上一颗朴拙而结实的土豆,或者穿越雾霾后一抹明朗而通透的阳光,给人带来一股清新而实在的山风;后来,她转向小说,其略带异质性的情节和叙事,依然散发出一股“新”气、“锐”气,譬如这里推荐的《蚁人》。

——《四川文学》副主编卓慧



非虚构│Non-fiction

邮事(非虚构小说)

王 蒙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3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4张图片

△王蒙

本文以一位作家数十年来与邮局打交道的“邮事”为线索——远方的家信,投稿、退稿的经历,稿费单带来的惊喜与电子时代到来后种种冲击——小小“邮事”,串起了个人的生活、写作经历,更是对整个时代大变迁的观察与记录。作品妙语连珠,幽默诙谐,汪洋恣肆的语言,精准到位的描述,情与境、感受与现实的通感式融汇,再次让人折服于王蒙式叙事魅力,禁不住会心而笑。

——《光明日报》推荐语



万象有痕二题

梁鸿鹰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9期、2019年第1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5张图片

△梁鸿鹰

△《夏季的爱与欲》│他们执手相伴,躺在一起如同走在一起一样,只顾享受这无扰的夏日,转瞬迎接着暑夜的到来。蝉鸣不停地聒噪,屋外偶然会听到有人来往、谈笑,有自行车推出推进,有邻居炒菜的声音,孩子的奔跑与喧闹,但他们只管躺着,时不时会意地降低一下交谈的分贝,躺在那里聊,睡过去,醒来,再聊,再睡过去。

△《父亲零章断简》│老爸,我在回忆你,等于在回忆我自己,你移步换形,神秘地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加在了你儿子的身上。我不想审问你,因为审问你等于审问我自己。



四个春天

陆庆屹

选自《四个春天》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6张图片

△《四个春天》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1月版

《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作品

陆庆屹是个很天然适合做电影的人,甚至电影的“视听”也还不够他腾挪表现。读这本书,会觉得他的身体是打开的,除了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还有他的脚在走远走近,或者轻松或者疲惫,皮肤在感知冷暖湿度。文字是一种驯化,文字是理性,要摹要比,要自己有骨骼肌肉,否则就不成样子。他偏偏不是这样写的,他是让文字去贴近自己真实的那个身体,不是他贴过去,而是我是怎样就怎样,我找到那些字眼,让它们不错分毫地贴过来。书中多半是新鲜的旧事,像笔记体,很安静、有趣味,读完了惹人咂摸,心头满是空旷、是会心一笑再笑,是雾霭濛濛、是少年文字的清甜。

——摘自豆瓣网友@盘子 评论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7张图片

△电影《四个春天》剧照



读大家│Reading Classics

《狂人日记》的骨骼与魂魄

李 浩

选自《青年文学》2019年第2期

原题: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8张图片

△李浩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他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新人”,与鲁迅后来创造出来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和吴承恩创造的孙悟空、卡尔维诺创造的柯西莫男爵、卡夫卡创造的K一样……他们的出现使得我们这个人口本已众多的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增殖。这些“新人”,他们是无中生的有,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带有“微创世”的感觉。

“概念先行”并不可怕,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恰恰相反,概念先行往往是写出好小说的重要保证之一,它会让小说有骨骼感,会给予小说“魂魄”,会赋予小说统一和前行的驱动力。

——李浩



对话│Dialogue

性别观与当代写作

——一百二十七位新锐作家问卷调查

张 莉 等

选自《青年文学》2018年第11期、

《南方文坛》2019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2期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19张图片

△张莉


从2018年7月到2018年12月底,我用半年时间进行了一次关于性别观与写作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共有一百二十七位新锐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常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性别观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别观都是被学校教育、阅读背景、生活经验等等所建构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性别观和两性观的塑造,同样非常重要。做这次调查也是为了让当代文学研究与我们所在的文学现场进一步对接,给作家的性别观研究提供新角度,以此为基础,思考文本中隐蔽的性别意识与作家本人的性别观之间的关系。

——张莉

书架│Book Shelf

旋转木马的星空之旅

包慧怡

选自《缮写室》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20张图片

△《缮写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缮写室(scriptorium)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简而言之,这本书写的是那些在我生命的“软蜡期”刻下过特殊形状的作家们。他们大多是我青少年时代就已遭遇和喜爱的作家,是我个人阅读史上较为接近起点的那些路标。虽然成年之后的光阴大多献给了写论文、写专著、写诗和故事,我并未忘记,自己最初想成为的写作者,是那种为世上某个角落里的陌生人完成一次“点亮”的写作者。点亮是一种邀请,推门的动作却必须由陌生人亲自完成,为了此刻他或她内心深处的灵犀一现,为了让更多陌生人悄然加入这传递火光的亘古队列。我亦曾这样被点亮,并循这微小的火光来到此地。手捧这本小书的陌生人,愿你们能走得更远,直到地图之外的地方。

——《缮写室》后记


艺见│On Arts

天边外的契诃夫

尚思伽

选自《散场了》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_第21张图片

△《散场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2019年3月1日,《北京青年报》资深记者、编辑,著名专栏作家,小说家尚晓岚(笔名尚思伽)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特选载其戏剧评论《天边外的契科夫》,以志纪念。

尚思伽生前同事陈徒手在其剧评集《散场了》的序言中说,她的评论文字不长,却格外筋道,越嚼碎越有滋味和绵长。所下断语有份量,批评也到位妥当,诸多出神入化之笔,令人回味不止。



互动│Message Box

读者留言


《中华文学选刊》一直是我关注的刊物。看到今年第一期,栏目增多了,内容更为丰富了。两天时间看完,觉得很畅快。肖勤的《去巴林找一棵树》人物命运跌宕,充满悬念感,给人很多意外,但又给人自信的力量;姚鄂梅的《旧姑娘》让人忧伤但不沮丧,不幸的命运更需要人生的筹划;马拉的《创业史》实在是社会现象的展示,光怪陆离的世态中求得生存的方法,也许是一种投机、也许是一种奋斗、也许是一种开拓……张玲玲的《无风之日》,揭示了底层生活状态,年轻女作家富有如此的悲悯心,实在很难得;深蓝的《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本身是一个案例,精彩的是作者附言,以警察的身份,讲述了真实面对案例的困惑,值得深思……总之,每部作品都有让人产生联想或共鸣或思考的地方。这些作者大多是新生代,从《中华文学选刊》中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希望所在。

——读者唐亮


叶浅韵的《生生之门》(《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3期选载),将目光聚焦于女性的生产和生育,以独特的视角、悲悯的情怀,描述了生育史发展变化中的女性面面观,流露出对人类生命与生育这个命题的不尽思索。这既是女性的勇敢,也是作家的责任。读来,直击心灵深处。作者运用细微的观察力,围绕着生产和生育这个如“悬在针尖上的命”的社会化问题,从政策上的能不能生、医学上的优不优生、家庭上的该不该生、健康上的可不可生等诸多细节,坦诚叙述了发生在身边的林林总总的生育故事,引人感慨和思考。二万五千字的篇幅,绵密,厚重,深情叙来。字里行间,渗透着肉体的疼痛、精神的挣扎、亲情的温暖、母爱的泛滥和人性的本真。

——读者海风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改版扩容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4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