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讲故事?谁都在讲故事——20150616Workshop之后

谁在讲故事?谁都在讲故事——20150616Workshop之后_第1张图片

故事穿插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产品的实现,就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的过程。在这次的workshop的过程当中,尤其暴露的是是否把讲故事的方法融入到日常的实践当中。

这次的活动体现了产品从无到有的主要过程。

需求挖掘->市场调研->竞品调查->产品设计->产品运营

在需求挖掘这一块上,两个团队之间的理念都有所不同。针对徒步社区这一个需求,我们团队在一开始的头脑风暴就统一了大家的【目标】:有兴趣才会形成圈子,先是兴趣才是社区。而对手在于中规中矩的做一个社区。产品的一开始就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找到目标客户的需求,把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接下来以产品的迭代才有可能形成社区。所以我们的头脑风暴的方向就往“如何吸引别人来徒步”这一个方向去进行了。这让我们整体的目标变得有针对性,效率提高了很多。

接下来,我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例,讲述自己觉得在徒步中的有乐趣的地方,不断的推动大家的思考。虚拟现实、藏宝、照相、游戏、道具......

第一个需要反省的地方在这里出现了。我在组织头脑风暴和记录时间的过程当中,发现头脑风暴的效率并不高,大家容易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当时我的内心一直在告诉自己“故事”,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我们的产品做什么事,我当时表述为“白领用户在周末无聊的时候,使用我们的产品快速的制定计划并分享到朋友圈,他们在过程当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感受到乐趣,并且在最后利用道具能拍出夸张照片产生更多的社交”。但作为我当时作为主持人的角色,并没有在整个团队之间特别强调“故事”这一点,要求每一个人都来用故事的六大要素来描述痛点,这导致大伙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并没有用合适的方法论去挖掘出需求;第二点在于我讲的故事也有问题,我在描述人群的时候还是过于宽泛,挖掘到白领的需求的时候还只到解决无聊这一个层面。所以到真正“路演”时刻,才没办法非常的呼唤出评委内心的渴望。讲故事要细化客户群体,细化描述客户的"不满"之处,这才更能打动别人。正如焦总给出的建议,如果初期再细化到白领的父母,这些父母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有这样一个工具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游戏的需求,结合线上线下的游戏,一个让孩子感到乐趣,一个让父母去晒照片。这样故事就更丰满了,而社区在一开始吸引了相似的细分人群,就更有可能运营起来。

所以,讲故事要细化、人群要更细分、情节更丰满,这才可能真正的突出痛点需求。

第二个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的做产品规划,给予团队一个共同的愿景和方向。我和云婷把最终的需求、产品方案确认下来之后,团队做PPT的成员并没有完全结合起我们的想法。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头脑风暴阶段花了不少时间,导致在产品运营、市场策略这一块是脱节的。我们没有花很多时间接下来讨论产品如何去运营、如何解决冷启动的问题、如何做市场活动。这里面也有我组织的问题,我当时应该叫大家把手头做ppt的事全都放下,给全部成员灌输一个产品的理念和愿景,这样子在产品运营的方向和策略上,做PPT的童鞋就更有想法了,而不是导致在后面修修补补。在最后“路演”的时候有很多漏洞,故事讲得不圆满。

第三个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主动的要求组长和大家全部人的授权,在一开始做出声明。尽管在一开始默认是我在带节奏,但我在拍板和分配工作的时候有顾虑,职责不分明导致混乱。

在这次的活动当中,我也很好的展示出了自己的优点:1、主动,为了目标,能够马上担当团队的任务;2、能够快速与大家融合到一起,带动气氛。在一开始提出的大家相互介绍,帮助大家认识了彼此。在沟通当时的鼓励、倾听等方式也提高了团队后面的参与感;3、能够目标清晰的引导团队到同一个方向上,适时总结。比如社区的这一个理念,在一开始就把头脑风暴的圈子划小,把大体方向建立出来。

痛点,痛点!这是这次两个队伍展示出来的最大的缺陷,都没有能够用一句话把最核心的痛点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从这里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这种思维方法还没有真正的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中扎根。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提醒,我已经把故事六要素写在自己工作方法之中来每天提醒自己,相信能够会快速的提高自己在这块的能力。

下一次的workshop,我相信自己能够说出自己是以绝对优势获胜的,而不是像这次。虽然我们组名义上赢了,但整个产品还是失败的,赢得不畅快,这样的产品丢到市场上检验的时候,如果没有细化客户群体,必死无疑,我是有这个觉悟的。


这里只求真,没有真理。

微信公众号:PM范儿

记录一个不惧撞南墙的野路子产品经理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在讲故事?谁都在讲故事——20150616Workshop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