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之美,流程之熵(2)

流程之美,流程之熵(1)https://www.jianshu.com/p/ca9b80d1bb4a

共计2830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编者按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跨界”或者是“斜杠青年”,仿佛是一种新兴的现象。实际却并非如此,这里要聊的“熵”就是一例。熵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热力学的概念。我得承认,从高中毕业那一刻开始,基本上就把这个概念交还给了物理老师。十几年之后,却从管理学那里,又把这个概念给找了回来,也是神奇。

返本归元,先看看其物理定义。

什么是熵?

熵的概念通俗来说就代表了混乱,无序,随机,是度量体系混乱程度的计量单位。一个系统的混乱度越高它的熵就越高。常见的例子就是温水变凉。随着温度降低,水分子运动逐渐趋于无序的布朗运动,所以水温降低对应着混乱程度的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这就是所谓的熵增原理

人体也是一个熵增系统,只不过人体并不是孤立的系统,通过和外界环境地交换(比如:食物),来达到熵减的效果,熵增的速度得以减缓。但也仅仅能做到减缓,人最终的还是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人体如此,任何一个系统,流程也是如此,熵增与对抗熵增是生命周期的本质,但最终归于无序,混沌,死亡的趋势从未改变,区别只是时间问题。

熵与管理学

熵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但是有很多的管理学家都把它引入到管理学领域。第一个把熵的概念与对组织研究结合起来的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用熵的的原理指出,“管理就是使一个组织不陷入混乱无序中”。

发明了五力模型的迈克尔·波特进一步描述到:

在生物有机体中,生命能量的消耗始终是为了治疗和维护一种精巧的次序,一个企业组织是由人所形成的网络来构成的,它具有绝对的陷入更大混乱状态的倾向。假如对这个组织不采取任何措施,它便会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这一基本原理有利地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

两个小故事

了解了熵的概念,接下来分享两个我从吴伯凡专栏听到的,非常有趣的关于流程的故事.

被遗忘的岗哨

在英国有个叫多佛尔角的地方,隔着英吉利海峡,那里也是英国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地点,今天还有一些游泳健将从那里游到法国去。历史上这个地方曾经存在过一个神秘的岗哨,每天有人轮岗,但是到后来谁也说不清楚这个岗哨是用来做什么的,就这样一直保留了140年。直到1946年二战之后,英国才把多佛尔角的三个哨兵撤掉了。

当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在多佛尔角设三个士兵,而且该岗哨在二战前就存在了,很显然不是为了防止希特勒入侵的英国。由于历年来在皇家陆军都有这三个职位,因此历任官员也没有问原因,就按照传统保留了。

直到二战后英国开始裁军,才开始追溯岗哨设置的原因,这一追溯就回到了1805年,也就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在这场纳尔逊彻底击败法国海军的大海战之前,英国人一直担心拿破仑会登陆英伦,于是就派了三个士兵天天在多佛尔角用望远镜往对岸看。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拿破仑对英国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是出于未知的原因,这三个哨兵被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再往后,历代的英军官员充分的发扬了不作为的精神,本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无意深究当初创立的目的,就这样前仆后继地保留了这些没用的哨位长达一百多年。

神秘的宫女

那是在武则天时期,洛阳皇宫的一个拐角处每天都站着两个宫女,没人知道她们是干什么的,反正就天天站在那里,后来追溯原因才发现,在很早以前修建洛阳皇宫时,因为油漆未干,派了两个宫女站在那里,提醒大臣们不要蹭到油漆。但墙修好后,不再需要人提醒,这个职位被保留了几十年,也无人过问。

这两则故事读来有趣,却也引人深思。现在在很多场合人们都流行说不忘初心,反倒说明我们缺的就是初心,“说”总比“做”起来容易。流程陷于混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参与流程的人们已经遗忘了当初创立流程的“why”。也就是流程创立的目的,以及其核心的价值观。就像是灵魂之于身体,失去了目的和价值观的流程,会自然地走向僵化,只剩下形式了。人们不知为何而做,也不会因时因地而变。不作为成了大家规避风险,随大流的自然选择。

流程之熵

如果流程之美代表了秩序,那么流程之熵就代表了其向混乱转变的不变宿命。流程就像生命一样,是向死而生。人生百态,生命最终的宿命虽然一样,由于选择迥异,却也造成了过程和质量的天壤之别。流程亦是如此。有一些组织,能够持续地对抗流程熵增,通过不断的创新,推动流程的演变,努力地保持流程的适应性,效率和活力。然而随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流程最终还是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这样的组织有机会和能力让流程破而后立,涅槃重生。

那么为什么另一些组织会对流程之熵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呢?这就要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团队迷思。

团队的迷思
上面两则故事就是团体迷思(groupthink)的经典案例——倾向于寻求共识,而不是培育异见。团体迷思是创新精神的大敌。人们迫于压力遵从多数人的想法,而不是倡导思想的多样性,他们对不合理的现象视而不见,怯于挑战默认选项。

而破除迷思的关键就是要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异见,在组织中建立一个乐于接受不同观点的强文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查兰.奈米斯是世界上研究领导集体决策的著名专家之一,她发现,“少数人的观点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才是真理,而是因为他们会激发不同的关注点和想法”,“这样一来,即使他们是错的,他们仍然为找到整体而言质量最好的解决方案和决定作出了贡献”。归根结底:即便异见是错误的,它们也是有用的。

找到一只能在煤矿中报警的金丝雀。
提出问题,自由表达异见是成功避免团队迷思的第一步,而倾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意见是获得成功的第二步。

传统的管理观念认为,好的员工不仅要能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对领导者来说似乎是个明智的观念。我们不希望人们看到问题时停下来抱怨,而是应该主动去解决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当员工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存在的问题时,领导者的反应的确会更加积极。

然而就团队迷思而言,鼓励员工提出解决方案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发现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要提出解决方案却相对困难,人们往往因为信心不足而延迟了让问题浮出水面的时间。另一方面,过度关注解决方法的企业会形成随声附和的文化,压制质疑的声音。如果团队成员总是希望权威(比如团队的领导)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那么坐在会议桌旁时,对问题的诊断已经完成,其他人就没有动力和热情提供不同意见,也就错过了听取广泛意见的机会。

在获得正确意见的实践中,谷歌的尝试很有启发性。谷歌人力运营部主管拉斯洛.博克在团队中招募一群“金丝雀”(这个名字源于19世纪,人们曾用“金丝雀”探测煤矿中是否有致命气体的存在)——一群可以信赖的工程师,他们来自公司的不同层级,代表不同观点,并且因善于发现不利情况和敢于发表自己想法而闻名。在谷歌的人力运营部打算做出一个重大的政策改变之前,他们利用“金丝雀们”获得批评性的反馈。

最后再稍微拓展一下。这里虽然讨论的是流程之熵,但是拓展到组织文化,愿景,价值观,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愿我们对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努力活在当下和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程之美,流程之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