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中国年,中国梦!

儿时的年味|中国年,中国梦!_第1张图片
虔诚的祭祀

在门口收到物业通知,内容是元旦及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鞭炮。

有邻居就说了,春节不让放烟花鞭炮,还有年味吗?

是啊,过去的年味,可不就是用烟花炮杖炸出来的。

至是免不了回忆起乡村的年味。杀年猪、扫阳灰、炸丸子、贴春联、守岁、捡鞭炮、走亲戚、压岁钱……可是近些年来,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年味变淡”似乎已成为国人默认的共识。曾经的年味儿哪去了?让我们细细追寻......

                        01 火树银花

那时候,全球还没有“暖化”。年总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中到来。

进入了腊月,各烟花爆竹作坊就开始忙碌起来,也有挑起“货郎担”走村串户的零售。这就乐坏了男孩们,三三两两,一个个如同少年版的山鸡哥与陈浩南。无关于哥们义气,也无肉捕狙击。红白喜事燃尽的炮仗堆里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大年前后,总会有零星的烟花炮竹在乡村的天空昂扬怒放。

而大年三十的晚上,是真正的火树银花不夜天。这夜,烟花不会熄灭,夜空也不会沉寂。

团年饭以后,家人总会来到门前,各式各样的烟花炮竹摆上。伴随着巨响,如墨的夜空,花样百出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星星点点,迸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瞬间五彩缤纷,绚丽至极,花瓣如雨,纷纷坠落,让人感叹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满天灿烂,还来不及在脑海中锁住花魂,那刹那的芳华便已迅速地落幕不见。烟花美得就如一个幻影,昂天凝望,总让人有几许痴迷。

随着春晚的12点报时,千家万户的“开门炮”也会轮番上场。生怕比别人家晚半拍。开门炮燃放时间越长,声音越响,则预示来年兴旺发达。初一早上,满地的烟花爆竹皮,孩子们纷纷的扒拉着,挑拣有捻儿的,点着扔了出去,一边捂着耳朵四散躲开。没捻儿的中间折断,点燃,火星四射,如同炼钢。老家管那叫“嗤花”。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伴着隆冬的寒流,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乡村的春天也在那一声声如雄鸡报晓的烟花爆竹声中,苏醒了。

                02 祭祀与守夜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春节祭祖活动早已是渊源流长。

家乡也不例外,春节期间,会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腊月二十四,家乡那一带是过小年。那是大年的一次热身。

这天一早,便会在祠堂门前,放一挂鞭炮,迎接先人们。直至傍晚,先是“祭菩萨”,通常是在室外进行。供品是“三荤”、“三素”,三碗米饭,三杯酒。以黄表纸居多的各版本“阴间货币”会在供桌前,火光跳跃,利用这个火苗点上香火,放至门前一偶,由它灰飞烟灭。中间会燃放两次鞭炮,每燃一次,全家老小会纷纷磕头,祈求保佑。随着第二次鞭炮声结束,便已礼毕。

收拾碗筷,供品回炉加热,紧接着进行下一轮“祭祖”活动,流程与“祭菩萨”基本想同,不同的是在“祠堂”进行。记事起,长辈们就说祖先是要和天、地、神、灵一起尊敬与膜拜的。或许这有些封建愚昧,但更多是一种民俗乡风,背后的信仰与文化内涵值得探究。

而大年三十的祭祀活动与这一天是一样的,只是更加隆重些。从此夜起,天天得供茶烧香,直至正月十五。同样比这天更隆重的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吃完年夜饭,春晚便开始了。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春晚的顶盛与失宠。当时,还没有WIFF,除夕夜,打麻将或看电视成为人们的主要消遣节目。全家人,围炉团聚,喝着茶,吃着瓜果,拉着家常,等着零点的钟声敲响,大人们总会对孩子们说,你们又长大一岁啦。

这场景已经很久远。近些年呢,人还聚在一起,但人手一部手机,各玩各的。偶尔群里来阵“红包雨”,会骚动片刻。

尽管那时的日子很穷,“守岁”时,爸妈也会给些“压岁钱”,最多也没超过10元。依然能幸福的抱着压岁钱沉沉睡去。所谓的“守岁”从来没有守到过天明。

初一早上,不见得每年会有新衣,但总会有一双妈妈做的“千层底”布鞋。一起床,就迫不急待的换上新鞋,大步流星的走出家门。那时不懂得什么叫“鄙视链”,什么叫自卑,相反,布鞋带来的幸福感胜于今天任何形式的购物节 。

        03 分年鱼、 杀年猪、磨豆腐

年底了,年头放养于池塘的鱼苗经过一年的日月光华,雨水滋润,也正膘肥体壮。乡邻们会在一个晴好的日子,使用水车,或是水泵放空一池瘦水。待水塘水见底。鱼跃人欢,池塘上下,人头攒动。人们自备工具,各显神通,场面十分热闹,一会功夫,岸边便堆满白花花的大鱼小虾。

分鱼是按户头平均分配成若干堆,抓阄领取。当日的主菜肯定少不了一盘鲜美的鱼。剩下吃不完的一部分也会制作成咸鱼干。有些用来炸鱼丸。年三十的餐桌也是少不了鱼这道菜,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杀年猪更是一道童年的血腥记忆。“杀生”通常会挑黄道吉日,请自家条件好的,有经验的屠夫来家里进行屠宰。也会邀请身强力壮的人来帮忙拽猪耳朵,抓猪尾巴帮助屠夫杀年猪。

杀好以后,切割之前,也会进行祭拜,烧纸焚香,一来告慰猪之灵魂,二来祈求天神保佑,来年养猪顺利,能卖好价钱。当天,主人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聚餐,喝酒吃肉,,整个场面洋溢着村民们一年辛苦后满足的欢声笑语。谁家杀年猪,都会给左邻右舍割点肉,送点猪油,猪血。既联络了感情,又促进了邻里团结。

磨豆腐也是节前的准备内容。有时会去豆腐作坊,自带材料,排着长长的队伍。边闻着豆花香,边等待着自家的序号。有时会在自家厨房自行加工。做豆腐费工时,程序也颇为复杂。邻里间相互帮助,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倒也平添几分节日气氛。黄豆需要长时间浸泡,直至泡透,膨胀,再上磨去磨。磨床下面放只大盆或者旧锅,磨豆碴时,一边推磨-边用勺子连豆带水舀进磨眼,磨好的豆粕儿,直接落进大盆或锅里。豆粕会在滤布里进行过滤分层,分离成豆浆与豆渣。

将豆浆烧开后,便是豆腐成形的关键步骤,点卤了,此时,人们会屏声敛气,仿佛一出气,会殃及豆腐似的。直到锅里浆料成形豆腐脑,才松口气,算是大功告成。除了豆腐以外,还会有制作千张,香干,松腐等豆制品,那时没有冰霜,成形的豆制品会放在凉水中保鲜存放。满足整个春节的需要。

乡村的年味,让人进入一种很熟悉的温暖心境。如同一口古老的酒坛,积淀着千百年的日子,岁月的风雨使之不断发酵,从而酿出别具一格的琼浆玉液,年年岁岁的滋润着一方儿女。

也正是这坛“老酒”的招呼,每年会有季风一样的“春运”,潮汐般的回家潮。天涯游子们,天南海北,不顾一切,回家过年。

                        尾记

改革开放,风云激荡的四十年,年味看似变淡了,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时代的变迁,年味已经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有了更多的表达形式。旅游过年,视频拜年,几家拼年,群发红包等等,虽少了围炉聚饮,共话桑麻的乡情,但却顺应了今日的快节奏。

浓与淡也是辩证的,旧时的浓正因为平日里缺衣少食的贫穷,现在的淡正因为生活的富足每天都可以像过年。

年的味道,浓淡总是相宜,新时期,新气象,而年味也正以新的形式溶入伟大的中国梦里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中国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