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

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_第1张图片





2003年,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成气候,《西游记后传》也没有成为鬼畜鼻祖,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还是春晚“铁三角”。


过年的时候,人们还是守在电视机前面,津津有味的看着春晚。那时候的春晚,正是巅峰,好的节目层出不穷,这里面就有包含着“心理咨询”雏形的小品—《心病》。



这是在我印象里第一个涉及到心理咨询的影视作品了,比之后的《谈判高手》要早很多。赵本山以其一贯的小人物角色,饰演了一下“高大上”的心理咨询师,他还非常准确的以小人物的思维定义了心理咨询的特点—谈话治疗,简称话疗。


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_第2张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一语成谶,到现在真的有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说话而已”,没什么用。这可能和中国人非常淳朴的一个观点有关,即吃药了病马上会好。


问题就在这里,心理症状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小品里赵大宝十几分钟治好老范毕竟是为了节目效果,实际上有些症状需要几个月、半年甚至数年才会得到改善。


而大众希望一两次就能好转,甚至希望心理咨询师几句话就能点醒自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所导致的失望,成为心理咨询无用论的来源。


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_第3张图片


而且心理咨询有别于日常对话。日常对话往往容易陷入讲道理、安慰、说服甚至评价的状态,稍有不慎还会造成二次伤害。


心理咨询师面对自己的来访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变成自己的来访者,学习他的思维方式,以此来达到和对方共情的目的,引导对方逐步开放自己的心灵,使来访者说出困扰自己的心结。



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_第4张图片


心理咨询师因为自身行业属性,天然的会知道许多他人的隐私。在如今越来越重视自身隐私的环境下,这点便成为了所有来访者心中的顾忌。


在心理咨询刚刚问世的年代,当时的人们便意识到这种情况,所以制定了相当严格的规章制度。


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_第5张图片


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伦理规范。

专业伦理规范包括了专业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与其所服务的当事人以及与其他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行为与关系,共三个部分的内容。



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去详细的了解,鉴于内容十分繁杂,所以就不在这里赘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可不是“话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