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十)大道废有仁义

图片发自App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八章解读。

      大道废,有仁义。

        回顾下上一章。上一章讲,得道圣王治理天下,效法大道,施不言之教,行无为之治,便可天下太平,百姓生生不息,怡然自得。本章接上一章,从反面阐明,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又会怎么样呢。

        君王不再效法大道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失道。后世对道,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认为道生化万物,并充斥着万物,无处不在,所以一切事物,反过来也都是道的体现,一切行为,也都是道的运用,什么都是道,人也无论做什么都合乎道。这是一种比较庸常流俗的谬误之见,以妄为常。后世所谓的,多少多少教合一,什么什么教同源,又是无论啥啥的都是道,无不是以妄为常的失道离道之妄语。

        前面章节中,道德经已经说过,“不知常,妄做,凶”,判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合乎大道,它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怎么胡来都是道。这个标准,就是知常不妄。

        这个常,就是天道永恒。人的所作所为,合乎天道,则为得道。不合乎天道,就是失道。失道,始于以人害天。以人害天,是怎么发生的呢。人有言为信,以信为常,则大伪出。这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以天为锚,为判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则没有超越人类自身的更高锚定和判准,他们是以人言为标准,故有以信称义之理。

        以人言为标准,就比较麻烦了。大家都是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底谁说的才对呢。于是就陷入无穷的纷争和欺诈:我是唯一的神,我是唯一先知,我是自修自证的佛菩萨,这些人,都自吹自擂自己的思想才是对的,其他的人都不对。逻辑上,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宣传推广自己,在合法性上,并无高下。这是一条由宗教疯子带领丧失了天道这个文明终极锚定的文化群氓们,通向的蒙昧和心智黑暗之路。

        道德经认为,上面那些以伪起诈的人,他们都是在胡说八道。只要是人口说出来的,都不是道。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

        既然以人害天这种事已经发生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华夏文明里的儒家思想,应运而出。儒家认为,既然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样一直争斗下去,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和秩序啊。为了生活还能继续,我们还是要和谐,中庸,仁爱,体现和谐,中庸,仁爱思想的,就是仁义。儒家给失去天道之锚和判准的社会,又重新找到了一个新的锚定和判准,仁义。仁,不要伤害别人,义,不要做不正当的事。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因信称义,以信起伪,以伪起诈,那只要还有这两个最低的底线存在,不管大家怎么喜欢胡说八道,至少社会秩序还不至于会崩溃,大家还能快乐的群居下去。

        这就是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先有以人害天,接着以言称信,继而以信称义,再有以信起伪,最后以伪起诈。这就是大道崩废后的,人类文化-思想-社会构型路线图。

        智慧是怎么来的呢,道德经认为,人类的智慧,只是人类的发明,并非宇宙中到处长满的东西,人类从上面抠下来的。

        人类从先天自明的公理出发,演绎出各种符号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这些公理,作为最基本的前提的前提,它们真的是“真理”吗?道德经认为,借用康德的术语便于通俗理解道德经的这个思想,简单的说,就是这些只是人观察出来的表象世界,而不是物自体。数学史上,出现的三大危机,无不表明,所谓的公理,根本不公,它们也只不过是部分人,约定俗成的对自然界的看法而形成的观念而已。并不然世界本然属性。

        你观察的世界是一个样,他观察的世界又是另一个样,蛇类观察的世界,又和人类完全不一样,昆虫眼里的世界,又跟蛇类不一样,而所有的昆虫之间,它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又都不一样。那到底是谁眼里的世界是唯一的真实呢?

        道德经认为,没有普适的真实。在早前的章节中,已经阐明过,道德经认为,任何参照系之间,都是等价的。所有的参照系,都要以天道为锚,任何参照系互为锚定,以天道观之,皆为不合法。

        虽然看上去,说的头头是道,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都不是天道啊,都只是人言而已,以言为信,以信起伪,越是说的看起来深刻有道理的思想学说,其实越是巧伪之术。

        人类的智慧,以天道观之,大伪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

        为什么会有六亲不和呢。因为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说的才有理呢?还是得出台一个判准出来。不然每天就吵架了,还怎么把生活维持下去。

        这个判准,就是孝慈。孝,儿孙晚辈要孝顺父母长辈。慈,父母长辈要慈爱儿孙晚辈。

        可这也都是人为的判准啊。而非天道。为什么会出现六亲不和这种状况呢,道德经认为,还是因为以言起信,以信称义,以信起伪,以伪起诈。

        如果没有这样的以人害天的现象出现,也就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国家昏乱,有忠臣。

        上句从家庭这个社会构成的微观单位来说明以人害天造成的乱象,一个家庭都无法和睦相处,可想而知,整个社会,宏观上的群居关系,也会是一团糟。

        每个家庭,都无法和其他家庭和睦相处,每个宗族也和其他宗族无法和睦相处,每个组织,也都无法和其他组织和睦相处。这样,就表现出排他性,排他性,就是现在人们通常说的“主义”,有了主义,必然会有团团伙伙搞党争。道德经认为,党派政治,是社会治理最糟糕的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一个社会昏乱到了极致的表现。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忠臣应运而生了。忠臣,中正无私,忠信不党之臣。只有忠臣,才能对抗和王权离心的结党营私团伙,让天下再次恢复秩序,让君王重新成为社会秩序的唯一锚定和判准。

        而当没有忠臣挺身而出,或者说,忠臣的势力,敌不过私党的势力的时候,那么国家就会失去王权这个锚定,社会秩序,就会分崩离析,知道再次出现下一个锚定来组织稳固下来昏乱的社会秩序。大明朝,就是社会昏乱,忠臣敌不过私党,才导致了亡国。

        江南豪强与权贵私党们,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满人的统治呢,并非满人多么英明,而是,被私党乱民们弄的分崩离析的社会秩序,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锚定稳定下来。哪怕,这个代价,是给人做奴才也不惜。

        私党没有能力自己做社会秩序的锚定吗?给天下秩序做锚定,不是私党的自带属性,私党之为私党,概为一己之私,而非为苍生。不仅是大明朝,其实中国古代王朝,每一朝的兴衰,都是沿着从失道到亡天下这条路线图在循行,一朝又一朝,循环往复。

        天下先是其道,后失其锚,再失其序,终至不救。如果社会已经出现了以人害天的失道之象,那么应该怎么扭转这一切呢。怎么才能让社会重新恢复那种天真淳朴的秩序和景象呢?到底怎样才能让社会一直长治久安下去呢?这个问题,道德经将在下一章给出解答。


附:《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Ew-rHstWHBAK2OV3SwTG-A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十)大道废有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