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

其实牙齿如果能做好最基本的保健工作,对牙齿的保护就非常好了,可惜很多中国人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保健工作最重要和最简单的是口腔的清洁。

具体建议是:

1.好好刷牙,推荐用巴氏刷牙法,或者电动牙刷。你也可以使用牙斑菌显示剂来检查自己清洁的情况。

2.使用牙线,它能帮助你清洁牙缝,具体的使用方法你可以在百度“牙线的使用方法”,观看视频学习。

3.定期到口腔科洁牙。成年人的一般洁牙周期是一年一次。

4.牙齿出现问题早治少受罪,如果医生判断没什么问题,那么咱们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不乱来(例如把牙齿当作啤酒开酒器),我们就大可放宽心:)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1张图片



“量子速读”这种骗人的把戏,能够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赚钱,就是依靠“阈值模型”引发了一场“骚乱”。不需要每个家长都智商低,只要能接触到一部分智商确实感人,同时又有一定的传播与影响能力的家长,他们就会把“孩子好像学到了很厉害的技能”的假象传给别人——这时候不管智商高低,只要“阈值”不高,就容易被带到坑里。所以关键就在于降低阈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独立思考”。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降低了我们的从众阈值?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可能都是焦虑。老年人为了健康而焦虑,就去看不靠谱的养生**;父母为孩子的身心成长而焦虑,就容易盲目地给孩子报班。而更大、更广泛的焦虑则在于,人类是社会动物,身处群体却“有别于”他人就会焦虑。反过来,身体健康、不担心竞争、远离人群,这些焦虑就会减少。

但这里面又有个悖论:脱离竞争甚至脱离人群能减轻焦虑,但人多、竞争激烈的地方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生活的真相就是,克服了一个小的难题之后,还会迎来更大的难题;挤出了一个圈子,还会钻进一个更大、竞争更激烈的圈子。焦虑是逃不掉的,学会与焦虑相处才行。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2张图片

在华盛顿,有一条著名的“K”街,它位于美国国会山和白宫之间,由西向东,横贯华盛顿北部,又被称为“游说一条街”。

这条街上集中了大批智库、游说集团、公关公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在此落户。K街说客的游说对象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尤其是国会议员。因为议员五百多人谁都不听命于谁,各自关切不同,信息资源也不同,说客们就可以以中间人的角色在其中周旋调节,进行“搭桥”。作为完成任务的“回报”,一个普通说客的年薪可以高达上百万美元。美国政界要员一旦离职便纷纷选择到K街谋职。

有人做过统计,自1998年以来,43%的离职国会议员在经过一年的法定回避期之后,大都进入了这种游说行业。由于K街游说集团的势力日益庞大,因此K街也被称为除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中心”。



美国人总是感慨地说:“不了解K街,就不了解华盛顿,也就不了解美国政治。”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3张图片

增长的五个台阶:

家庭阶段,从0到1要靠破局点。

部落阶段,从1到10要靠杠杆。

村庄阶段,从10到100需要靠资源的放量。

城市阶段,从100到1000要能够分形。

国家阶段,从1000到10000,你要能够扛得起巨大的苦难……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4张图片

#*楠楠思考#笔记交流之梁宁老师谈教育

01 如何看待教育和教育产品:如何找到教育产品里的“杠杆”?

教育产品是为了使人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能否发生并不确定,所以教育产品有可能是杠杆,用1%的时间撬动人在100%的时间里发生改变,也有可能是安慰剂,缓解暂时的焦虑,但起不到本质作用。

我做过一个统计,我在得到学过37门课程,对我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三位老师的7门课程,其它课程也对我产生了影响,但并没有达到“杠杆”的效果。

我认为能称之为“杠杆”影响力的老师、课程、书籍、事件都有几个方面共同点:

第一,直接或间接的把你引上了一条路,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第二,解决了你一直纠结的问题,或者启迪了你的心智

第三,被你持续、反复消化和吸收,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最终用行动转化为改变

我刚上初中时,一开始学习特别一般,但我一直在尝试突破成绩的方法,却没有太多效果。一次学校运动会,我们班学霸在看台上专注的看一本书,我凑过去问她看的什么这么入神。她给我看,那是一本考上北大清华学霸父母们写的一本教育心得的书。运动会后,我骑着车跑遍了天津几个新华书店,终于买到了一本。读完这本书,我真正学会了学习,以至于从一个全区最差的小学,通过三好生保送到区重点、中考考到市重点,上大学时考入211,研究生保送本校。

说这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特别认同梁宁老师的一个观点:好学生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杠杆。得到APP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杠杆。在我工作的前五年我一直特别迷茫,也是从持续学习得到3年后,在反复听了多次刘润、华杉和梁宁老师的课程后,我才对市场和品牌有了些许感觉,觉得自己的滞后反馈回路才开始被抑制了一下。

作为学习者,选择一款教育产品有三个成本要付出: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金钱成本占0.1%,时间成本占1%,机会成本占将近99%。如果它有可能是一个杠杆,那么一定要精挑细选。

首先,一定要尽量减少选择“安慰剂”型的教育产品,要选择经典。

安慰剂最明显的特征是保证效果,不保证质量;学的时候特别舒服,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凡是承诺听完这门课你能年入XX万的,都可以归为安慰剂了。经典只用数据说话,再版多少次,累计销售多少万册,这是硬指标。

比如我正在知识城邦分享读书笔记的《市场营销》已经再版16次,而仅仅这一版在3年内已经是第10次印刷。而它几乎是所有市场工作和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案头书。品牌30讲最后几期里,华杉老师在西贝讲案例时,桌上就放着这本书,书的切面已经都变成了黑灰色,我就知道这本经典值得重读,并开始写读书笔记。现在已经是今年第二次重读了,每次读都能读出新意,每一句话都话里有话,不仅提供框架和案例,知识密度特别大。它也是我职业生涯里的一个杠杆了。

第二,带着问题选书、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方面我之前走过很多弯路,为了学习而学习,再好的教育产品也会变成安慰剂。真正能让我们发生改变的,一定是药到病除,这也是一个增强回路,可以刺激我们持续投入。优先选择那些能解决你现在遇到问题的课程和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年读过的书当时没感觉,过了几年再读突然特别有感觉,就是因为有了人生的阅历,对某些问题有了思考,才能读懂内涵。而真正的经典,是有层次化的释放精华,每个时期读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比如《红楼梦》。所以,好书要多读几遍,常读常新。

第三,一旦发现“杠杆”特质的书、课、人、事,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吃透、内化成自己的干货。

比如,昨晚听梁宁老师的直播,我感觉一下子打通很多知识脉络,想通很多事,直播结束后我快速看了一遍文字稿,今早写出自己的听课笔记。我的笔记一般不是只记录课程内容,我是找几个对我特别有启发的关键点,结合自己的感悟、思考、案例展开,其实这也是二八原理,这也是我后来放弃思维导图只记录要点的原因,我需要的不是100个知识点,而是对我发生改变的关键点。这其实也是一种二八原理的应用,拒绝平均用力。

总结下来,我觉得“杠杆思维”启发我做个聪明的学习者,要把握“精挑细选”、“解决问题”和“不吝投入”的原则,让杠杆更多的出现,才能让教育改变我们。

02  怎么才能当个好老师(好领导/好家长)?

这个问题对我启发特别大,老师、领导、家长,其实都有教练属性,我把这几个角色放在一起来说。

梁宁老师有两句话我特别认同,第一句是,好学生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是通过1%撬动100%的杠杆在起作用。教育是激发人的潜能与善意。

这样解释我心里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有的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还不如直接去看书来得省时省力,为什么要坐在教室听老师照本宣科呢?

第二句是,李希贵校长说,教育是一个闭环,你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但当他改正了,你一定要鼓励他。如果你做不到这个闭环,就不要批评他。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我的理解,我认为,好老师(好领导/好家长)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能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心理能量,启动自我驱动模式。

很多鸡血的课程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原因就是,这是输血模式,而不是造血模式。如何用1%的时间撬动100%的改变?我觉得一个是榜样作用,一个是激发潜能。

老师自己树立一个高标准的榜样,言传身教,增加影响别人的时间和强度。

我儿子2岁半,有天我们一起读绘本《巴巴爸爸》,每个巴巴宝宝都有一个标签,有的爱运动,有的爱天文,有的爱动物。我问宝宝,你是爱什么的宝宝,他说,他是爱玩汽车的巴巴宝宝,我说,妈妈呢,他说,你是爱读书的巴巴妈妈。我很惊讶,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已经会给自己和妈妈打标签了。言传的时间少于身教,所以,以身作则很重要。

另一个是激发潜能。做老师只能浇水、施肥,你不能也无法代替小树自己的生长,所以,很多父母吃了不少安慰剂,花高价给孩子上各种课程,不能说没有用,但我觉得无法形成杠杆的原因是,这不是他自己给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能自觉自愿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所以,0-6岁,把家庭教育扎扎实实的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对问题和知识,有自己的方法论,有独特的理解。

老师需要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都是浮浅的,就没有办法拿知识解决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大凡名师,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独到的见解。今早和先生聊天,我们不约而同说到,在一个岗位上要思考,三年后如果就工作中的收获写一本书,这本书怎么写?怎么聚焦完善自己的内功。这个角度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去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也就形成了个人的差异化。

03 教育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对教育机构来说,我认为,看教育机构交付什么,看教育机构把成本花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教育的档次和理念:

首先,教育机构的交付等级分为几档:

第一档:收割模式,把学生招来

第二档:连接器模式,把好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

第三档:教研-老师-学生的三位一体,关注教学效果

第四档:关注人(学生)的改变

第二,成本分为获客成本、教师成本、教研成本:

教育有一个独特的飞轮:口碑效应明显。不管是提分,还是对人的改变,改变看得见。如果一个教育机构,办了几年还靠外部获客为主,就要想一想,你的教育效果是杠杆还是安慰剂。我高考前上过一个提高班,是因为班里有位同学短期提分明显,而她在外面上了一个课,结果我们班有数十位同学慕名去排队报名。

教研保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育水平的稳定性,教师保证的是满足个性化的差异以及解决人性的感性问题。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服务。所以,好的教育机构其实也能给教师赋能,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得到在网课里算做的比较好的,一方面,找大咖老师,从源头保证质量;另一方面,设定高质量的教研标准,统一输出质量。

从企业能量模型来说,把产品和服务这块石头尽可能推上万仞之巅,获得最大的动能,再把石头从山顶一把推下去,获得最大的动能,用渠道和营销减小阻力,获得利润。那么,教育这个行业里,产品型的“前驱型”的发展是比较良性的,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产品和服务上,通过口碑带动后来的生源,而不是一味拿钱买流量,最后因为教学质量一般,反复买流量,无钱投资研发。

总结:

这节直播课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所以花2小时,写出这篇听课笔记,解决我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我如何给自己、孩子选择好的教育机构、老师和课程的?

第二,我思考了在教育上,怎么选择关键书、关键人、关键事件的杠杆原则?

第三,我如果是老师、价值、管理者的角色,我要如何做,才能撬动改变别人的杠杆?

给我留下了一个思考:梁宁老师说,普通人成功需要“杠杆套杠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里,哪些行为是杠杆行为?又如何做到“杠杆套杠杆”?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杠杆思维和故事。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5张图片

美国商业的理性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了著名的蓝血十杰。某种程度上,蓝血十杰是美国现代管理的代名词。这10个空军退伍的军人加入福特汽车,推动和形成了美国的管理新宗教——秩序比随性所欲重要,数字比领导权重要,工具比拍脑袋重要,理性决策比冲动决策重要,智慧和埋头工作比狡诈与四处钻营重要。因为这样的集体共识,加上工具的支撑,形成了美国企业可以在全球分形扩张的理性内核。这是美国商业理性建设的过程,而我们也正走在集体理性建设的路上。我反复说过,任何一个企业理念,如果只是一个想法,那就一定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它一定要被落实到企业的组织保障上,更要进一步落实为管理工具。

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_第6张图片

为了好玩,我们读书,这是更高等级的玩耍。

为了生活,我们读书,这帮我们更好的生活。

为了解密,我们读书,这里有更深层的探究。




1.如果用任何维度的数字来作为企业增长的指标,那么,在逻辑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持续增长。但是,如果换一个模型,用培养人、提升人、成就人来理解增长这件事,就会发现,增长其实是可以无限的。

2.企业——它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平台,它还是一个要素的养成平台;企业不仅像工厂,还像农庄;企业不再只是一个利润机器了,企业还是一个学校。

3.如果一个企业只专注去培养人,那业绩怎么办?企业的生存怎么办?

所以,还需要另外一个观察点,才能看得清这套策略的全貌。这个观察点就是,企业的使命。

美团的使命——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19周六 农历九月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