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慧净上人

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慧净上人_第1张图片

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佛一的活动,主要目的有两个:

第一,将念佛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使我们的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也就是──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先将念佛与生活结合一体,进一步使念佛与生命结合一体。

既然要使念佛生活化并与我们的生命结合为一体,可见这个念佛一定是简单容易又轻松自然的。我们念佛就是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闽南语),如果不会念闽南语,念国语也可以,甚至外国人依各自语言,念外国的声音也都可以。

一句一句的佛号,不需要有音调,这样不仅年轻人会念,老人家也会念,甚至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能念,念快、念慢都随自己的心境和环境。

这种念法既简单又容易,很轻松、很自然。任何人在任何环境或场合都能够念佛,都可以不离开念佛。所以,没有离开世间法,任何人都可以容易修持佛法,成就佛法的,就是净土宗念佛的法门。

第二、净土教理的研讨。

今天要和大家研讨的第一个主题是:“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多久?”

大部份莲友都有诵过《阿弥陀经》,经文中就讲到:“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劫的时间。《无量寿经》也说:“成佛以来,凡历十劫”。两经的意思是一样的。

既然在净土正依经典都清楚、明白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为什么还要研讨这个问题呢?因为,净土三经虽然有说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但是依其他经典来看,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不止十劫,而是非常非常长久,所以也有一个名词叫做“久远实成”,是说阿弥陀佛其实在久远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

到底是哪些经典有这样讲呢?是《法华经》与《楞严经》。

首先,我们先了解劫的时间性。“劫”是印度高单位的时间计算词,有分小劫、中劫、大劫,有阿僧祇劫、恒河沙劫,更有三千尘点劫和五百微尘劫。

以最短的小劫而言,一个小劫是多久的时间呢?大约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样一个大劫大约多久时间呢?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若是以十劫来算,就是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的十倍。

但是,若以《法华经》来看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就没办法计算了,只能譬喻。

《法华经.化城喻品》提到,有一位大通智胜如来, 尚未出家以前是一位国王,他有十六位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位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位王子。后来国王发心出家,然后成佛。成佛之后,十六位王子同样也出家,也成佛。这样说起来,十六位王子成佛的时间,跟大通智胜如来是差不多的。

他是多久以前成佛呢?释迦牟尼佛用譬喻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都磨成微尘──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有多大呢?以现在天文学来说,就是十亿个太阳系的范围。将这十亿个太阳系星球全部磨成微尘,从西边向东边,经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放下一个微尘,又经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放下一点微尘,一直到将所有的微尘全部下完。释迦牟尼佛就问弟子,这样,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数目有多少呢?弟子就说这种数目确实无法计算,难以想像。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从西边到东边有下过微尘跟没下过微尘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再磨成微尘,每一点的微尘,当做一劫──大通智胜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比这些数目还要超越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是一种大数目的单位,是多大的数目呢?就是一万亿,又加亿亿亿亿亿,也就是一万亿亿亿亿亿亿劫。

由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成佛不只十劫,而是久远没办法计算之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以前。这是《法华经》所说。

若就《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讲,经文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恒河两旁边的沙非常微细。释迦牟尼佛若形容数目无量无边的多时,往往都用这恒河沙来譬喻。

恒河沙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做无量光佛,陆续总共有十二位佛,最后一位佛就是超日月光佛,这位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的方法。这十二位佛,第一无量光佛,最后超日月光佛,若是依《无量寿经》来看,就是指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另外有十二种光明的佛号,就是无量光、无边光、 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然后超日月光,总共有十二个光的名号。

如果这十二位佛即是阿弥陀佛,那样岂不是阿弥陀佛在恒河沙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

所以由净土三经来看,阿弥陀佛是十劫以前成佛;但是依《法华经》来看,阿弥陀佛的成佛是在久远劫,三千微尘劫以前;若是依《楞严经》来看,阿弥陀佛的成佛,是在恒河沙劫以前。

这样到底是十劫,还是久远劫?若是十劫就不是久远劫,若是久远劫就不只是十劫而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有种种的说法。在这里会通归纳为九种:一“单十劫说”,二“常演十劫说”,三“赴机十劫说”,四“二义并合说”,就是常演十劫跟赴机十劫合在一起解说,五“教门方便说”,六“十久摄入无碍说”,七“无师独悟说”,八“数数成佛说”,九“开迹显本说”。

第一种:单十劫说。“单十劫说”是说,我们所依止的正依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因此,我们应该依据正依的经典。既然《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清清楚楚说十劫,不是九劫,也不是十一劫,就时间上来说,十劫就是十劫,这是一种的说法。

第二种:常演十劫说。“常演十劫”的意思是,《阿弥陀经》说十劫,其他经典中所说却是恒河沙劫以前,或者久远劫以前。为什么《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会说十劫呢?这是因为“十”这个数目代表一种满数,不是像九或者十一,是相对待的数字。也就是说这尊佛成佛的时间,不管是长或是短,若要说时间,都说十劫,因为“十”是满数。

第三种:赴机十劫说。“赴机十劫说”是指我们凡夫众生因为还没开悟,还没证悟到佛性,因此都有差别的观念;如果没有差别的观念,当然就无时间是长是短,空间是近是远,而是无来无去、无生无灭,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我们凡夫还没证悟到佛性,因此要符合我们凡夫的根机,必须要有一个数目,让我们去了解、认识、信靠──信仰跟依靠。为了要适合我们这种根机,释迦牟尼佛才说赴机十劫。所以“赴机”的“赴”就是“应、契”,应我们根机,契合我们根机。如果说非常久、非常久以前,我们会感觉渺茫,无从了解。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十劫,是赴机十劫,这是另外一种的说法。

下面的几种说法是比较属于教理上、理论上的,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略而不说。

总之,无论久远也好、十劫也好,都在说一件事实:阿弥陀佛万古以来,一直在示现来救度我们众生。不只十劫以来在救度我们众生,而是久远劫以前,就一直示现救度我们众生。

有关久远劫、十劫,另一部经典《庄严经》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尊佛,他不属于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也不属于什么时候成佛,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也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

这几段经文意思指阿弥陀佛是常住,一直在法性之中,法性没有时间性,超越空间性,是无始无终,不属生也不属灭,是自然而且永恒,本来就存在。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超越一切。

这样为什么会说“于今十劫”呢?这里说:“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是为了要圆满阿弥陀佛度尽十方众生这个愿望,所以就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说于今十劫。空间上是指在西方,时间上是说十劫,这样极乐世界有方向──现在西方;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有时间──于今十劫。

其实十劫也好,久远劫也好,意义都是相同的。十劫没有离开久远劫,久远劫没有离开十劫,在佛的法性之中,本来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以我们净土宗来说,是重视哪个说法呢?

论道理来说,久远也好,十劫也好,都是阿弥陀佛成佛的真实时间,但是对娑婆世界有漏有烦恼的众生来说,我们是重视十劫的说法。因为这给我们一种时间性的观念,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而尽未来世的时间还很长久,所以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时间很长久,机会很广大,给未来的任何时代的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净土宗重视十劫的原因。

若是以圣道门来说,圣道门重视久远劫。为什么?因为圣道门是在娑婆世界以自力修行来领悟佛性,证悟佛果。而佛性平等,在时间上平等,不属过去跟未来,永远都是现在,正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其实也没现在。

既然都是平等,当然也没有西方,没有东方、南方、北方,也没有四维上下,甚至也没十方,尽虚空遍宇宙都是一合相。万古以来,一切众生本来就有佛性,这个佛性是无始无终,所以应该要去领悟本有的佛性,因此圣道门重视久远劫的成佛。

净土门重视十劫的成佛,我们净土宗传承祖师的说法,也是以十劫来说。

昙鸾祖师著述的〈赞阿弥陀佛偈〉共有五十首,第二首就说:

成佛以来历十劫,寿命方将无有量,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

意思就是说,既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不过是十劫而已,他的寿命是无有限量的,可见未来广度众生的机会也是无有限量的。而且在空间上,阿弥陀佛又以他法性的光明,遍照尽虚空遍法界黑暗无明的众生,使无明黑暗的众生有信心,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接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

果得涅槃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千劫万劫恒沙劫,兆载永劫亦无央。

表示阿弥陀佛的生命永远存在,任何时代、任何所在的众生,都有机会让阿弥陀佛救度,都有希望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意思就是说,我们只要一心无二心地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行也好、住也好、是坐也好、是卧也好,都专一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所念的时间是长是短,都不管。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首先,就心来讲。一心无二心,一心信佛、想佛、念佛,没有第二个心去信其他法门,去念其他的佛菩萨名号咒语,去修其他的方法。这是就心来说。

另一方面,就行来讲,嘴巴也都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其实是在解说《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经文。

“一心”,就是无二心,一心一意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乱,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不够,还要再去念其他诸佛的名号,或者菩萨的名号,或持其他的咒语,或者修其他的法门来辅助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经文说“一心不乱”,这四个字意思很容易了解,而且大家也都做得到,而不是像一般所讲的要有一心不乱的禅定的工夫。善导大师的解说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像刚才大家踏步念佛,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踏四步,右脚踏下去时念“南无”,左脚踏下去时念“阿弥”,右脚又踏下去念“陀”,左脚又踏下去念“佛”,六字四拍四步,就是跟木鱼的声音是一样的节拍。不快不慢、很稳重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大家念佛时也要专心,要怎样专心呢?靠“听”才会专心,才能专注,也才会收摄。

念这一句名号时,心中念的清清楚楚;嘴巴念这句名号,张开嘴巴,声音出来,也是念的清清楚楚;耳朵不要听别人的声音,而是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是听的清清楚楚。如果可以这样,心自然就会寂静,这叫做“三轮清楚”──心念的清楚、口念的清楚、耳听的清楚。如果耳朵听的清楚,自然就可以都摄六根,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专注在这句佛号上。

若常念佛,心自然会较寂静,比较不会妄想纷飞,也比较不会发脾气,心会比较平和。

初机念佛的人,一天最好念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念下来,自然就会有念佛的习惯。以前没事的时候都杂念纷飞,打妄想,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好的也想,坏的也想,如果每天都培养念佛,习惯念佛之后,就比较不会再妄想杂念了,没事的时候,心自然会浮出这句佛号,这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将我们很熟的妄想杂念因为念佛而转到这一句佛号,使这句原本不熟的佛号,愈念愈纯熟,所以不知不觉就浮出这句佛号。而且念佛念久,念佛成为习惯的时候,心就会比较平和,比较寂静,比较不会动不动就计较、急躁、起情绪、发脾气、不平不满。因为不断地培养念佛,心就会常处在较平和的状态,处理事情时自然也会比较平和。

若是老修念佛,本来念佛就很习惯了,不管在任何时处、任何情形之下,只要不动脑筋,心中自然会浮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已经成自然了。念佛自然了,就能体会到寂静的心境,寂静的法喜;有寂静的法喜,就比较不乐说闲言闲语,比较不会看没意义的电视啦、电影啦、报纸啦、杂志啦,也不会想要打电话跟朋友聊天,或者去观光游览。因为他体会到寂静的法喜,在寂静的当中不会难耐孤独,不会感觉无聊,反而是在孤独当中,体会到寂静的法喜。

这并不是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要有这种寂静的功夫,否则就往生不定,这只是自我要求,自我培养,以之提升心灵品质,时常安住于轻安喜悦之中。

每个人的根机各不同,只要他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此后全心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管他念多念少,心境如何,时间到,阿弥陀佛就会现身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若时间未到,阿弥陀佛会一直庇佑我们,所以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大家要尽量培养念佛的习惯。

第二个主题:极乐世界在何处?

若依净土宗正依经典,极乐世界是在西方,为什么呢?是给我们凡夫一个固定的依靠,确定我们可以往生,往生以后也可以证悟法身,也可以遍满十方世界。

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以阿难尊者为对机,介绍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并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完成这四十八愿的内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而发,极乐世界也是为我们十方众生而建设,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也是为我们十方众生而修。所以阿弥陀佛的愿、行都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阿弥陀佛若是成佛,岂不是我们十方众生也同时都可以成佛?

释迦牟尼佛为阿难尊者这样解释说明之后,阿难尊者当下就问佛: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这就是问三世──法藏菩萨是不是早就成佛而且已经灭度?或者还未成佛,或者成佛,现在正在说法救度众生?就是问过去未来跟现在。

为什么阿难尊者会这样问呢?阿难尊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这几句的经文,可看出阿难尊者急着想要赶快了解。为什么呢?既然确有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确有那么殊胜庄严的极乐世界,这样到底法藏菩萨成佛了没有?若是成佛了,而且已经灭度了,那样众生实在很没有福报:为什么成佛的时候,我们未遇到他得到他的救度,偏偏在灭度以后,我们才出现在这个世间呢?所以第一就是问:是不是成佛取灭度了?

第二就问:是不是还未成佛?若是还没有成佛,那我们到底还要等多久?

第三就问:是不是现在成佛?若是现在成佛,那样对我们十方众生来说,就是得度的机缘,真是无上的福报。假使现在成佛,那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现在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的苦海,这就是阿难尊者所问的内涵。

这个时候,佛回答说: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就阿难尊者的提问,佛就回答说,法藏菩萨现在已经成佛,现在在西方,经过娑婆世界十万亿的佛土,那个世界叫作安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名称有几种,在《阿弥陀经》叫作极乐世界在《观无量寿经》也叫作极乐世界,在《无量寿经》也有说安乐世界也有说安养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就说莲华藏世界。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意思都一样。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阿弥陀经》也一样。《阿弥陀经》说: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所以《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都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既然净土的正依经典都这样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探讨“极乐世界在何处”这个主题呢?因为《无量寿经》虽然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但经文又有说:

极乐世界,开廓广大,超胜独妙。

又说:

恢廓旷荡,不可限极。

意思是说极乐世界范围非常大,没有边际,是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大宇宙都是属极乐世界的范围。

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就是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范围;但是如果说“恢廓旷荡,不可限极”那就没有边,没有范围,是无边、无穷、无尽,也就是无量。这样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尽虚空无边无际呢?

再者,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有说: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这里也说极乐世界是遍及虚空宇宙,广大没有边际。

再来,修禅宗的人,往往说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自性,极乐世界即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提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若是体悟佛性的时候,我们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心若清净的时候,所住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是净土。

这样讲当然也有经典的根据。比如《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我们心净的当下就是净土,净土不在心外面。而且一切唯心所造,所以开心外没有净土。《华严经》也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这句的经文意思是说,如来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都有佛性,只要证悟佛性,我们自然也就是佛,所以佛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外面。

因为有这几种的说法,因此现在就以这个题目来探讨。

万事万物均有平等与差别二种观点,因此看法就会有正反两面的不同。从佛性平等无差别、无对立的立场来看,一切平等,没有所谓净土或秽土,也没有所谓极乐世界或者娑婆世界。由这点来看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经》和其他的经文所说的“恢廓广大,无边无际。”或如《往生论》所说的:“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但若从差别观来看,就有已经证悟的佛,跟我们这样还有贪瞋痴的迷而不觉的凡夫,就有这样的差别。凡夫因为迷所以造业,造业所产生的娑婆世界,与佛以清净的愿行所成就的净土,就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我们贪瞋痴的染污业所形成的,但是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清净的愿、清净的行、清净的自性所显露出来的,所以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差别就非常大。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为什么会在西方十万亿那个地方的原因。

又譬如,以人而言,所有人理应都是平等的,不过就人种来看,有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也有西洋人、东洋人,所以人种里面有其差别性。虽然有差别,但是人的本性却是一样的。所以就本性来说虽然没什么差别,但是外貌则有差别。又好比大海,有波浪的大海是海水,平静无波的大海也是海水;总之,就差别观来说,并没有离开平等的。所以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彼此是一体两面,兼容并蓄的。

若以圣道门来说,圣道门比较偏向无边、广大;如果以净土门来说,比较倾向西方有边,有边际。为什么呢?因为圣道门是以自力在这娑婆世界要证悟佛性,所以说在此土入圣证果,亦即他要先领悟佛性的平等,等到证悟到佛果的时候,他才去十方世界救度众生,也就是出平等门后,依差别门庄严国土,救度众生。但是就我们净土法门来说,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成佛。因此对我们来说,依差别门比较相应。等我们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就会证悟平等的佛性。所以就圣道跟这个净土来说,所主张的、所倾向的就有一点不同。

又,修禅或者修华严、唯识的人,他们抱持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观念,认为自性之中都有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佛性,我们的心中也是净土,所以不一定要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不一定要求生娑婆以外的极乐世界。我们如果也抱着这种观念,慧命是会被耽误的,怎么说呢?

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我们若到极乐世界,贪瞋痴自然就断除了。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这里(娑婆世界)再怎样强调:“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事实上我们还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

再者,极乐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所谓“思衣衣来,思食食至”,要什么就可以拥有什么。但是我们在娑婆世界,再怎样强调说“唯心净土”,我们也没有办法随意变现,正当饥寒交迫,无衣无食时,没有办法“思衣衣来,思食食至”。其次,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修行就有神通,但是我们在这里再怎样强调“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也仍然没有神通啊。于此世间要得神通,一般来说要先持戒,持戒清净方能入定,有入定的功夫自然会有五种的神通生起,这种叫作“修通”,这种神通是经由修行所产生的。但是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修就会有各种神通,那叫“报通”。

到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自然就会显露,佛性一旦显露,不但自然会有六种神通,甚至三明六通与百千陀罗尼全部当下全体俱足。假使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我们再怎样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只不过是口头禅而已,对自己不但没有帮助,而且又耽误别人,可说是误人又误己。

强调“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人,比较不会想念佛,也不会想求生极乐世界,当他们世缘尽时,这口气断了之后,岂不是依然向阎罗王报到,受阎罗王的审判与刑罚?那样就很可惜。

所以我们遇到佛法,遇到净土法门,千万不可贡高我慢,要谦卑谦虚,要自觉我们还有贪瞋痴,还有很深重的罪业,还是要老老实实念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才是究竟。否则即使能谈玄说妙,说种种的境界,那但都是不贴切,也不符合实际的。

净土法门没有谈玄说妙,往往是就事来显理,也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现在他已经成佛。这一尊佛是存在宇宙当中,任何时间都存在,任何地点都存在,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会看到;我们若想佛,阿弥陀佛就会知道。这样阿弥陀佛就会庇佑我们,让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法门所说的道理都很平浅,都是就事相来显示高深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慧净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