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积累,你那叫白费功夫!

一、

去年春天,因为颈肩不舒服,·遂在小区内转悠,找到了一家推拿店。

给我推拿的师傅三十五六岁,上身穿一件白色西服衬衫,下身一条黑西裤,和心目中推拿店穿着白大褂的推拿师傅形象相距甚远。试了一下,推拿手法不错,便客气地表扬了几句。

他笑着说:是啊,我敢说我在咱们**区,没有推得比我好的。

我心里暗自发笑:呵,说你胖你还真喘上了,谁不说自己是No.1啊,都觉得自己最棒。

不过他手法确实不错,我就办了卡,从春天推拿到夏天,成了熟客。

那时正好赶上股市不好,我的股票连续几日跌停,去推拿的时候愁眉苦脸,他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就大概讲了讲我的惨状。

他说他可以帮我出出主意。我心想:推拿的炒股票?别逗了,又不是专业人士,估计比一般老百姓炒股差不了多少吧?

他似乎是看出了我的不屑,就说:你随便说一个股票,我能给你马上报出股票代码。

这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从大盘的边边角角随机抠出几个看上去非常生涩不流行的名字,连续说了大概十几个,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都能报出代码,但有几个回答稍微卡壳,但自己反复想之后也最终能答对。

他稍微有点尴尬又羞涩地笑了笑:嘿嘿,几年前的功底了,这些年搞推拿,业务有点生疏了。

惊讶中,他给我讲了他的经历。他家庭条件不好,并没有上大学,为了谋生计,他就开始学习股票,为了拜师学艺,还因此成为了北漂,在北京的地下室里住了几年,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盘,学习各种技术指标等等。可是生活刚有些起色时,08年的股市大跌又让他一朝回到解放前。

股票天天跌,孩子刚出生,没车没房——焦头烂额之下,他说他那时的状态就像《大时代》里面的方展博,不得不豁出一切、茶饭不思、犹如疯子,每天的工作就是钻研股票。但是他就是那种只要学了什么东西就必须钻研到底的那种人,以至于那时都能把沪深两市一半的股票代码了熟于心。

后来他在股票方面的确赚了钱,还发明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炒股方法,用这个方法给土豪炒股,收取佣金,慢慢地在家乡买了车买了房,还积累了一小笔财富。

那你为啥不继续做股票啊又搞起推拿来了啊,我问。他说,因为当初学股票用脑过度,身体状况极差,头发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掉的都快成秃头了,为了给自己保健、治病,他又开始自学中医理疗、推拿养生的知识,学着学着又入迷了,非得研究个透不可,于是又用炒股赚的钱拜师学艺学推拿,之后就开了一家推拿店。

心底有点慢慢佩服起这个师傅来。

不过夏天一过,我就有点犯懒,秋困冬藏,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再去推拿。直到去年12月的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有家证券公司请他过去做事,自己分身乏术,因此把推拿店盘给了别人,让我过去把卡上没用掉的钱退给我,他也就安心了。

虽然我很不舍,但想着推拿师傅遍地都是,他不干了找别人推拿就是了,所以拿着退款我又开始寻找别的推拿师傅。

可是连找了四五家店,竟然都没再找到如他那样手艺好的。他的推拿,气定神闲,不似别的推拿师傅那样累得呼哧呼哧,也不会让我在推拿床上像面团一样被推得上下移动,看似漫不经心的推完了之后,我的皮肉不疼,但内里的肌肉酸痛却完全缓解了。而别的师傅,不是推得我皮肉疼而内里不缓解,就是完全没有肌肉缓解的效果。

这就是差距啊!同样在从事这个行当,但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二、

自媒体大咖杨奇函说,很多人认为写文章、当作家的事儿谁都能干,但其实,作家的隐形门槛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隐形门槛就是积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谁能个个写出《甄嬛传》?

对于写作者来讲,写作能力是个游泳池,游泳池的容积是由长、宽、高决定的,同样写作能力的游泳池是由生命的长度(长)、单位时间范围内经历事情的多样性(宽度)和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你所经历的事情(高度)决定的。

什么意思?90岁的人知道的事儿总比9岁的人多,花样作死的人总比平淡无奇的人经历的事儿多,经历的事儿虽然少但你每经历一件事都能琢磨透了,那你经历1件事儿就顶别人5件。

网友问,自己写文章思维很乱,从哪里入手?他答:先看100本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写自己的东西。自己是从看了500本书之后,才开始写自己的东西的。这首先就是积累。

但就算是大家都去看书,都去积累,但如果没有方法,最后都会沦为白费功夫。比如我。

我就是属于不会积累的。大大咧咧习惯了,还觉得挺自豪。

每年需要填写的表格、需要上交的总结、需要上报的材料都是大同小异,明明是可以改个年份稍微再改动点文字就能上交的事儿,我总会因为找不到以前的模板和资料,不得不费劲巴力地再搞一遍;

号称一直在读书,可看来看去,竟然找不到一篇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或者书评。很多书,读完就忘,除了给自己的阅读量增加虚妄的数字之外,毫无用处;

年年花钱学这个考那个,耗费的时间和金钱也不少,但因为没留下任何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记忆模糊就全化为零;

当记者那几年,采访的人和事真不少,其中不乏名人大咖,但由于没做好资料整理和存档,现在想用这些素材,很多细节已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

……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而杨奇函在讲写作者的积累的时候,讲得最多的就是“反复读、反复记”。读书,要把自己在阅读中触动你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思考形成word文档,反复读,反复记;交友,要把这些朋友的故事形成文档,反复读、反复记;做事,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积累出各种各样的视角和感悟,并整理出来,反复读、反复看。

只有持续地有目的、有深度的积累,才是真正的积累。否则黑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不叫白费功夫叫什么?

三、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做到持续地有目的、有深度的积累的人,恐怕还是少数。

我有个闺蜜,极其细心,孩子每个时期的身高体重都做记录,婆婆埋怨她不会带孩子导致孩子不太矮小,她“啪”地拿出每个时期的数字记录,用事实证明几个月内长了几公分、长了几两肉,而婆婆带孩子的时候哪年哪月哪日到哪年哪月哪日,孩子才长了区区1公分,惊得婆婆哑口无言,再也没话说;

雪球大V、《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作者银行螺丝钉,随手一贴就是一年半的定投记录,包括自己的买入日期、品种、操作、价格、对应的市盈率和盈利收益率估值,方便日后进行复盘,监督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地执行了计划;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动手写《资本论》,阅读了 1500 种以上的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 100 多本读书笔记。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他能如数家珍,随口吟诵。

“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关键在于“活”,讲得是积累的持续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关键在于“熟”,讲得是积累的深度;“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其关键在于“心”,讲得是积累的目的性。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人的生命是有限时间的积累,愿你我以梦为马,累积跬步;愿你我出走半生,积累半世收获。从现在开始,咱们都试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才叫积累,你那叫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