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梳理《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时不时给大家推荐些文章书籍。

十分钟梳理《拆掉思维里的墙》_第1张图片
From0toN

作者:古典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385-5813-5

版次:2011 年 9 月第 1 版

十分钟梳理《拆掉思维里的墙》_第2张图片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作者介绍


古典

古典,新精英生涯总裁。大学就读土木工程,玩乐队,练散打,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国却稀里糊涂进入新东方,历任GRE首席词汇讲师、集团培训师,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是我当年被新东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们不绝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终将辉煌,但哪一种是他们的辉煌?我的回答是:做自己,与众不同!”

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希望帮助30%的青年人,做自己,与众不同。

推荐语


我在看这本书前并没有听说过古典这个名字,也忘却了怎么进入我的视野,进入我的书单,因为一看名字会让人觉得这只是碗鸡汤。前前后后读了一个月(其实很短),但打破了很多我固有的想法,给了我思维上更多的可能。

生命不应盲目沿着前人走的路走,即使看起来一帆风顺,即使旁观者充满羡慕。你应该是给自己更多的可能,别人的道路只是你实现自己理想的经验和工具。拆掉思维里的墙,放飞自己内心的想法,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去争取。定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你才是自己生命的大股东。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的。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会去想“是的,但是......”,不要做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不能勉强也避免用力过猛。

与自己独处的能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爱从爱自己开始,你可以爱爸爸爱妈妈,爱他和她,爱小猫爱小狗,但是这一切都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从自己内心长出再传递给别人。

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自残者,伟大牺牲者,你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惧。安全感狞笑着奴隶你,然后用你去毁掉你身边的人,毁掉你的生活,然后在人群中寻找下一个受害者。不要问为什么他没有安全感?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时候把依赖当成了爱,觉得爱就是两个人甜甜蜜蜜,谁也缺不了谁。当自己看到别人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种人往往也很难自己一个人很好地独处——因为他/她其实不是爱,而是依赖对方。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这些话听上去是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要求与责备。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怎么样,是不是打着爱的旗号索取的人?

你可以讨厌一些行为。同时你可以爱着这个人。

信任自己潜力的人建立起来了自信与安全感。而不信任自己潜力的人会进入越来越丧失安全感的模式。换而言之,你永远丧失了这个方面的自信,你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

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1)小范围地冒一冒险:在安全的地方,让自己冒一个小险吧。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你轻易获得的安全感会导致你不愿努力去争取安全感。

(3)珍爱生命,远离恐惧: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和惨淡的杂志吧。也少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呆在一起。他们就好像垃圾车,里面满怀恐惧的信念。

(4)做一个恐惧保险箱:我们天性对恐惧的事情念念不忘,以至于让他奴隶,那就把恐惧放在一个保险箱,把它晾在一边,从容上阵。

(5)做成功日志,你就成为牛人:成功日志就是一个启动自信心的方式——每天记得告诉自己,我曾经有多好。

(6)面对恐惧,触底反弹:当故事一旦被讲出,过去的事情就会被烫平在生命的衣服之上,不会像空中的幽灵一样袭击着你。

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是,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面对可能的失败,你可以想想: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替代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拿到些什么,而是为这个世界给予些什么?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为次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他永远不会失败。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请你一定记得。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兴趣。

兴趣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当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兴趣就是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间去,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那就是禅。可惜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在喝水的时候又想着吃饭,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出错,你在恋爱的时候担心分手,你在拥抱的时候还在看表……

不敢投入的“无兴趣一族”:

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进入当下,他们从来没有感到过乐趣。他们总在思考“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处?”“万一做不好怎么办?”,这让他们无法从任何东西中间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对什么感兴趣。担忧之墙永远把你和乐趣隔离开来了。你就好像一个糟糕的读者,每看一页小说都要翻到最后去看看结局,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阅读的快乐。

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那么优秀。

有趣之人,生命开始对你感兴趣;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

投入是热爱生命的钥匙。什么是快乐?就是做事情既快,又乐!

没有人愿意说我很害怕,所以他们总是骗自己说:“我根本不感兴趣”。

他们不是缺乏能力,也不缺乏机会,他们缺乏的只是投入,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性格与星座毫无关系!

为什么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性格和星座匹配,不是因为真有什么关系,而是人们会因为对自己“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发展出那样的性格。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仅让他们看到那样的世界,也让他们相信那就是自己的性格,然后按照那样的性格来生活,最后真正成为星座描述的人。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改变,实在是太强大了。

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思维之墙当中。

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你有没有看到一件事情,然后马上反应说“哦,那一定是……”,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而你其实失去很多机会?那就是因为你的大脑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

幸运的人总能够把握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带来好运。

对待自己的一生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内心安装的是“幸运儿模式”,还是“倒霉蛋模式”。他们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也见淫。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不管什么东西都能讲成黄色笑话,什么都觉得暧昧的朋友,他的脑子里面就安装了一个“淫者见淫”的心智模式。

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就能进入你想要的世界。想成什么样的自己,就改成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努力实践自己创建自己的心智模式,并在不同人生阶段升级它。

解放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的思维模式动起来,相信一些不可能的事,也不屈服于任何权威。

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这说的就是心智模式的智慧:找到那些我们内心世界中间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

有没有想过,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

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升级和替换自己的心智模式吧。

每一个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智慧的智慧。

关于共赢模式:现在的企业家们言必谈共赢,好像一切东西都可以共赢一样。其实共赢这个模式本身有着关键的外界假设:世界有富足的资源来支持每一个人,同时双方需要有不止一次的交易。如果没有了这两种条件,双输模式和输赢模式也许才会是最好的选择。总想着共赢会让你在一些地方死的很惨。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总是对的道理,当然,包括我这句。

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不同身份,不同思维方式。

外界变化了,内心心智模式就要改变,思维方法就要变化。今天这个世界,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改变。按照外界的条件变化,升级你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那些3年前帮助你成功的心智模式,现在也许正在阻碍你3年后的成功。破除无效的心智模式,进入你自己希望的人生。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方式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一个大的方向。

东方人更加关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事物的属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为贵,枪打出头鸟的社会。而西方人则更加崇尚个人独特的品质。不同的社会与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心智模式。这两个不同的心智模式又在思想上影响我们:东方的学问倾向于系统论,实用主义(比如说中医、易经),而西方人却更加专注于本质论与实证主义(哲学、科学)。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却能改变对于我们过去的看法,这才是心智模式的伟大之处。

第四章:成功学不能学


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他,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他。

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不是故事。

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坚持或放弃都是达到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楚你成功背后面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

爱情小说就是谈恋爱里的成功学。

大部分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双方都在坚持自己形式,而不是结果。打着爱的旗号来伤人,而且还坚持不懈。佛教中间三毒之一“痴”,就是指这种执着与形式而不是结果的行为。

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这是成功学的著名逻辑。

当你真正开始实践,才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就是生活的逻辑。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只是依靠从众而成功。

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有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什么是你人生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你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目标。

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现代社会的三种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我的事业就是要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这是一个肯定无望但极有诱惑力的事业。

第五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

最糟糕的方式莫过于这样——年轻的时候你遇见谁都想白头偕老,年老的时候,你还是看到谁都一见钟情。

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

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不要只和要结婚的人谈恋爱。

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一辈子困在一件事上的人少之又少。

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面对职业、爱情、机会的诱惑,你往往第一次“后悔”,第二次“错过”,但是永远不能后退。

面对选择,避免“后悔模式”和“错过模式”,你可以这样选择:把前面37个选择作为观察样本,在前37个样本中,不做任何选择,只是做一个判断,大概你想要的目标是什么样子(比如:好的男生女生什么样子),在剩下的63个对象中,一旦发现比前面都想要的,马上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打破“后来”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做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花一周的时间来做你要准备进入工作的调察报告。

着急选择的后悔模式和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都会让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后来”模式,在未来为自己的决策后悔。打破这种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时间寻找到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

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多适合你的工作会显得不那么眩目,而很多听上去“好职业”,也许恰恰是“广告”。

如何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第一,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简单的常识,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完美,那么一定是有问题。

第二,看看卸妆照。去了解这个行业,收集优点缺点。

如果你找不到进入工作的方式,那就找一个培训课程上吧!

培训和学习是最轻松的吧大家联合在一起的方式,众多的游戏和分享让你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展示你自己,把自己推销给身边的人。

千万别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

第一,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比如2010年最需要的10种职业,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职业是自身天赋和现在世界局势的结合。

第二,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

第三,请相信 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对未来的生活保持憧憬,生活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界就好像探照灯。

抓住那个真正的实质和不容易改变的东西。

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一件事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的判断,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这就叫做未来价值。

在职业选择中,尤其是对年轻人,考虑一份职业未来的价值,远远重要过考虑它当下的价值。

决定我们十年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发展机会或者是眼界——这才是一份工作对于人的未来价值,而起薪是最不需要看重的东西。

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绝不会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害怕失去而死死盯着的东西,它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叫做“专业”,有人的叫做“感情”,还有人的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不要为了它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的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越是自尊心强,或者越是由于“自卑而自大”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没有走弯路。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害怕损失也许会让你当下少输几个,但是最容易全盘皆输。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谎言,而再说一个谎言。

损失从来不会让你安全,只会让害怕损失的你更加损失。

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的人,浸泡在这个世界,因为没有自己的方向,总被现实赶得乱七八糟,这种现象被称为“生命布朗运动”,他们被称为漂泊者。

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目标,他会下意识地进入一切真或假的机会,却在真正需要坚持的时候落荒而逃。漂泊者注定一辈子在避免些什么,而不是在追寻些什么。

航行者同样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但是他们拥有一个真正的目标。航行者很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也让他敢于放弃一些机会,同时真正勇敢面对那些需要坚持的地方。

有目标的人穿越困难航行,无目标的人躲避困难漂泊。IMPOSSIBLE与I'MPOSSIBLE 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生命的目标。

第六章: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握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里,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

不管外界怎么样,你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个事情都是生命的一件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他。

如果你总是走到死路上,也许是因为你总盯着死路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受害者生活再让自己舒服的自怜模式,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的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拒绝受害,掌控你的生命。

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面对不公平,无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聪明的人跟随、清高的人躲避,而勇敢而智慧的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掌控我们这个世界。

一个人面对不公平的态度,最能反映他的品德。

第七章: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因为只有坚持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而父母会慢慢发现,他们坚持的只是让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们也会真正的快乐。

让你的父母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而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我们过于关注外界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第八章:上天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一旦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面对新职业、新领域,恐惧、不适是难免的,最佳的方式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穿越这个阶段。

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情,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你又何必这么急呢?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这些人被称为“开始爱好者”。

在你激动情况下做出来的决定,根本不足以让你坚持下去。

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等,然后再等一等,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没有价格就没有规矩,社会就不会有进步。

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

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不合理的价格选择价值。

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用一次测评来决定未来,就好比用一次高考来决定你的受教育权利一样野蛮。

我们愿意花几小时来做一个测评,却很少安静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愿意相信一个测试的结果、一个星座的描述,却不去相信自己内心轻微的声音!!!

亲爱的成长者,你的生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都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都会远远获得超乎期待的回答。僵硬的人把生命当成工资和数字、当成学历和证书、当成让某一些人快乐和满意的方式......但是,你的生命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敢于对自己的生命提问。在早上刚刚醒来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发问吧!你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别用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如果别人的羡慕和头顶的光环,不能够兑换成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放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时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原来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人是这样器官的一种动物,一方面希望自己进入群体,一方面又需要自己与众不同。人一方面有社会性,需要社会评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人格就是社会与天性的结合”。

成功作为一个集体游戏,永远都是少数人欢笑,多数人哭泣。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颗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我们这个世界无法承担更多的单一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对方存在的乐趣而不是竞争。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有三个支架: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

聪明的人是更加稳固的联动三脚架,他们会这样设计他的生命:他会让职业和家庭平衡,不互相冲突,也各有各自的位置。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这样做。他们一次次地压缩自我的时间,降低家庭的时间,慢慢的,他们变成了一个单脚架。因为只有一条腿,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一条腿上,自己那条腿变得不堪重负,家庭那条腿也无法站稳,所以他们还必须依靠一个人。

让自己不工作是毁掉家庭的最迅速方式之一。

爱不是给出去的,而是溢出来的。只有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还溢出去的,才是爱。想让身边的人快乐,那就快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幸福有的时候就好像买股票,只要有一两次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那就赚大了。

(1)结婚前两年:

那些一上来就结婚、买房子、生孩子的家庭,会陷入到下一阶段以孩子为目标的冲刺中去。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不需要太多家庭支持,他们俩才开始重新回到两人世界,开始补当年欠下来的课。所以为什么那么多家庭会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离婚,就是之前两年没有做好!

(2)孩子0~3岁,14~18岁: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在这两个3年内,好好陪陪你的孩子,等到他18岁以后,也许你再也不用烦了。

(3)父母80岁以后: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如果我们能够懂得更好地规划,我们完全能够避免这样的痛苦。在你30~40岁的时候留一段时间,那是爷爷奶奶80岁以后,在你50~60岁之间留一段时间,那是你父母80岁以后。不要在接到病危通知以后,带着负罪感,去看那个已经躺在床上痛苦不堪的人。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分享幸福,而去分享痛苦呢?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时不时给大家推荐些文章书籍。

十分钟梳理《拆掉思维里的墙》_第3张图片
From0toN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钟梳理《拆掉思维里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