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何彼襛矣》:貌美如花不管用,不讲礼仪挨批评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这首诗讲的是诸侯间的婚嫁。不过它送上的不是祝贺,而是嘲讽。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为什么那样秾丽绚烂?好像唐棣花一般。诗由唐棣花起兴,自问自答,然后话锋一转,把镜头对准了王姬婚嫁豪华车队——“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什么车队这么不庄重?原来是王姬出嫁时的人马。花开得好看,婚嫁的车队办事儿却不像样。这样一反衬不要紧,前者越好,后者就越差,对后者的批评也就越重。

襛(nóng),花木繁盛貌。唐棣(dì),又作棠棣、常棣。曷(hé),通“何”,为什么。肃,庄严肃静。雝(yōng),雍容安详。

结合下文提到的“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我们可以得知,婚嫁的女方是周平王(姬姓,名宜臼)的外孙女,齐侯的女儿。

周平王的父亲是著名的周幽王——西周的最后一代国君,“烽火戏诸侯”的男主角。

周幽王的大臣,平王的舅舅申侯,对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女儿的后位、外孙的太子之位十分不满,于是联合联合缯国(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姒姓诸侯国)和西方犬戎部落,攻打周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可申侯引狼入室的举动,也让国都遭到劫掠,沦为废墟。随后,申侯为首,号召鲁国、许国等拥立周平王。

西周国都残破,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随着齐、楚、秦、晋等诸侯国势力增强,王室权威进一步衰落,诸侯们更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齐国作为东方的大国,虽然凭借先天的区位优势,经济发达,可却一向因为缺乏礼教,被周围其他的姬姓诸侯国瞧不起。以后讲到《诗经·齐风》的时候,就会讲到齐国的不良风气。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貌美如花不管用,不讲礼仪挨批评_第1张图片
出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周平王是落难天子,天天受着之前的小弟们的气;齐侯财大气粗,场面奢华,女儿貌美如花,可礼仪方面做得很不规范,因此引来了观众的议论。这里我们不妨大胆推测,齐国可能派出了违背周朝礼制的豪华车队。

诗中的唐棣,也可以借指齐侯之女的美貌。《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讲女子的美貌比作木槿花;《诗经·周南·桃夭》讲女子的美好青春比作灿烂的桃花。以此观之,将其理解为女子的美貌,也是可以的。

这四句诗,看起来很平淡,可对比反衬的手法,却成了以后中国诗歌惯用的手段。“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显山间幽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静衬动,暗指生灵涂炭。

第三节,跟前面两节稍稍有些不同。“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钓鱼用什么?只能用丝线。这句话的手法,同前两节相似,也是自问自答。可看起来非常傻瓜。谁都知道钓鱼要用丝线。恰恰的问题症结就在这里。谁都知道钓鱼必须得用丝线,可“平王之孙,齐侯之子”的婚嫁车队,却不知道讲礼仪。岂不谬哉!

维、伊,语气助词,无意义。缗(mín),合股丝绳。这里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钓鱼用丝线,这是很好的搭配,正如结婚也需要更加“门当户对”一样。“平王之孙,齐侯之子”的婚礼,很有可能是不合适的,比如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原则。这样的事情,就连礼仪大邦鲁国都干过,还为此遭到了其他的诸侯国鄙视。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这样的说法,后面我们还会遇到。比如《国风·豳风·伐柯》里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怎么砍柴?没有斧头不行。怎么娶老婆,没有媒人不行。也是遵循这个套路。


诗经专题第24篇,总第024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召南·何彼襛矣》:貌美如花不管用,不讲礼仪挨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