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浓烈情感,洋溢真诚怀念

表达浓烈情感,洋溢真诚怀念_第1张图片
图片取自网络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了名,才知道有丁玲。丁玲还有多少美文可阅,找到一本《我是一棵小草》经典散文,20万字,排版的字体甚小,也用老眼认真的看完了。随着文字感悟作家表达着浓烈的情感,洋溢出真诚的怀念。

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写过: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我想“逆来顺受”也好、“随遇而安”也罢,只是情感的浓度不一样而已。

情感是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看丁玲的散文,情绪处处不在。开篇就是《仍然是烦恼着》,把烦恼什么、为什么烦恼“不能不稍费一点笔墨呢。”而且“这种只令人觉得迂腐可笑的一些自找的烦恼,明知别人在笑,自己仍不知所以,一遇到有这烦恼的机会,就仍然被窘迫得烦恼着。”《战斗是享受》是另一种情绪:“只有在不断的战斗中,才会感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才会感到青春在生命内燃烧,才会感到光明和愉快呵!”

“生在现在的这个世界上,活着固然能给整个事业添一份力量,而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只要我活着,朋友的死耗一定将继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从《风雨中忆萧红》的这些字句中,你没读出“情绪”吗?因为这篇散文写作时间非常独特,正值延安文艺整风的前夕,明显地她当时受到了点名批评,以及她的历史问题被重新提出和追问的阴影缠绕,使她的内心里有很多的想法。而萧红死讯的传来为丁玲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她借对自己的好友——作家萧红的怀念,侧面表达了自己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的苦闷心情,真实地反映了她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的心态。

《记游桃花坪》是丁玲在故乡桃花坪参观后,心潮激荡:“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使我充满了欣喜,充满了希望,使我不得不引起许多感情。”“我们就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就在这样新的人物之中,获得了多少愉快和增加了多少力量啊!”“桃花坪,桃花坪呀,我是带着无比的怀恋和感谢的激情来写到你,并且拿写你来安慰我现在的不能平静的心情。”感叹号中,感情多么浓厚啊!《重庆—曾家岩》是丁玲站在时代生活的高处,追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曾家岩“周公馆”的历史斗争风云。“在这几间屋子中徘徊,流连,不愿走开,我说不清楚我的感情,我的思绪的确太纷乱,爱,感动,尊敬,许多崇高的感情从我的心中升起,可是卑鄙,龌龊,可恶,一切愤怒的敌忾也交织在一起,如同长江与嘉陵江似的,两股洪流在我胸中冲激在一道。”感情真挚,视野开阔,抒写张力上都较前人深刻强烈,在读者的心中也会激起不寻常的浪花。

丁玲写了不少回忆怀念的散文。缅怀革命者和已仙逝的友人,都有着丰满厚实的思想内蕴,凝集着深沉的历史定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回忆“最初的爱情”胡也频。“当我写他的生平时,感情仍不免有所激动,因为我不易平复这种感情,……”文字中依然直抒胸臆:“也频有一点基本上与沈从文和我是不同的。就是他不像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他是一个喜欢实际行动的人;不像沈从文是一个处于动摇的人,也频却是一个坚定的人。”没有半点的虚伪与客套!《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写到:“她对我一生的做人,对我的人生观,总是从心底里产生作用。”真实的心中定位,准确的历史结论。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写的长一些,在回忆与随想中写了王剑虹、瞿秋白及与丁玲交往的历历往事后,专节写了“飞蛾扑火”的人生追求精神,表示“还要以我的余生,振翅翱翔,继续在火中追求真理,为讴歌真理之火而死。”最后,与逝者对话:“秋白同志,我的整个生涯是否能安慰死去的你和曾是你的心、在你临就义前还郑重留了一笔的剑虹呢?”直接表达个人情怀,更是真情溢出。而对瞿秋白在历史上的定位用“虹”来表达,不是颇有诗意吗!

长篇回忆散文《魍魉世界》有三十个章节,追记自己南京囚居三年的生活,细腻的场所和人物外貌的描写,刻画人物更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个人情怀的抒发,文字的美致韵味依然。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一个特殊时代的腥风血雨,也能够聆听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正气歌。

丁玲自己所言“顺着自己的思绪和感情写散文”。“往往提起笔了,顺着自己连绵不断的思绪和风起云涌的感情波涛,信笔所至。”这就决定了她的散文激情澎湃,有感有情,真情流露。

资料介绍: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对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劳动12年。


表达浓烈情感,洋溢真诚怀念_第2张图片
丁玲(中)

在北大荒人的回忆中,北大荒的军人以无私坦荡著称于世,容纳了当年全国、全军的数千名“右派”分子。王震将军对他们说:“我不怕,都给我。只要参加开发北大荒的都是我的同志。”北大荒人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王震将军把一个个“右派村”改为“向左村”。丁玲被定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本来她可以留在北京,但她却以铮铮铁骨、浓浓深情,毅然走进北大荒的暴风雪中!从国内外知名的大作家到边疆农场的一名普通工人,她没有巨大的失落感,她坦坦然然地走进北大荒人的队列中,她担任畜牧队的扫盲教员,一大批目不识丁的姑娘媳妇,在大作家的授课下学会了写信。1964年底,中央通知她和陈明回北京去,但丁玲却感到北大荒的土地可爱,北大荒人的可爱,北大荒的事业伟大,于是,她致信王震,要求继续留在北大荒。平反后她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写了长篇小说《风雪人间》,还有给人以极强魅力的散文《杜晚香》。

汪曾祺与丁玲的感受可以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哪个更真实呢?我还是以丁玲的散文《北京》中的文字做结:“十二个冬春,北大荒的战斗生涯,锤炼着我的一颗红心,人民哺养我,教育我,在严寒中得到的温暖最暖,在烈火中打出的刀刃最硬。我有新的成长,我更为稳定。多谢老百姓呀,我永远不能忘记你们。”

我赞美作家把自己的感情与老百姓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越紧密越好。即使有着浓浓的情绪,梁实秋说散文的“文调就是那个人。”丁玲用这样的散文笔法,使我们知道了“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这是当年保安对新人丁玲的热情。而丁玲缅怀瞿秋白、鲁迅、宋庆龄、贺龙、史沫特莱、茅盾、柯仲平、冯雪峰等人的系列散文,也是情真意切、感人极深,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流转,她的散文作品也依如那陈年的佳酿,芳香四溢,滋味醇厚,显示出种种当下女作家们所不具有的感人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达浓烈情感,洋溢真诚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