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定慧品 第四(四)

六祖法宝坛经 定慧品 第四(四)

(博主注:定慧,指禅定和智慧。也叫止观。黑体字为原文,斜体字为笔者管见,其他是网上找的解释。)

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在任何的境界上,心里也不染著,这就叫「无念」。在自己清净念上,常能离开一切境,不在境上生出种种的心,回忆种种的境界。假使你认为百物都不想,一切念都除尽,这对不对呢?这又错了,所以说:「著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这怎麽办呢?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办的,若你能办到,这就是无念。

一念断了没有了,岂不就死了?因没有念就是死了。可是,在这地方死了,又到旁的地方托生去,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想要修道的人,在这处要特别注意思索。假使不识法的真义,自己错了还可以,若叫其他人跟著你错,那就不可原谅。你自己愚痴,不但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且反过来毁谤佛经说佛经讲错了。正因为世人愚蠢无知,所以古德要立「无念」作为学佛的宗旨。

六祖法宝坛经 定慧品 第四(四)_第1张图片

(博主注:世人常纠集烦恼,主要原因就是遇事以后放不下,处理事情“好像心放在染缸里”染过一遍,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虽然事情过了还会常常回忆,好了说要是如何会更好,坏了说要是不那样就不会坏,于是纠集。这就是於诸境上心染,曰有念。)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为什麽要立「无念」为宗呢?就因为有一种人,口里说自己见性,自己开悟了,这种愚痴的人,在境界上生出种种的念,在念上又生出种种的邪见,所以一切的尘劳妄想,都从此生出来。其实,自己的清净本源,妙明觉性,本来一个法也没有,它是清净湛圆、妙明真心,本来无一物的。假设有所得的话,则妄说祸福而诈骗人的钱财,这种都是尘劳邪见。所以此法门要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现我再为你们讲无念、无相、无祝你若能无念也就无相,能无相也就无住了。无念也就无生,无相也就无灭,无住——本来就没有生灭,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念、无相、无住也就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男、无女。念就是个邪念,当邪念都没有了那怎会有男女。若无相,根本没有个我相,那谁又生出婬慾心呢?婬慾心就是念,没有个「念」也就没有婬慾心,没有婬慾心就没有我相,就根本无所著住了。当没有所执著时,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得到解脱呢?所以无相、无念、无住,也就是无动、无静、无是、无非、无男、无女、无善、无恶,这真是妙到极点!你要往深的去研究,就可受用无穷。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讲这个「无」,是没有什麽呢?这个「念」,是念什麽东西啊?「无」就是没有两个相,不但没有两个相,连一个相也没有,无诸尘劳之心,尘劳之心就是指不正确的心,也就是邪心,邪心也就是慾心。

什麽叫念呢?念即要念真如自性,但什麽是真如自性呢?即本来就有的性,也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佛性。真如就是念的本体,而念就是真如的运用。有人说,那无念也就没有真如了。你要知道无念也就是无二相,而教你念真如,不要忘了,真如是你自己的本性,而自己本性是清清净净,无所染的。

真如自性的念,是个真念,这不是眼、耳、鼻、舌所生出的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也就是性王,也就是前边所讲的,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所以说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真如本体,虽起了这个念,在六根门头虽有见闻觉知但不执著,因为你没有邪念,就不著到万境上。真如自性常自在,所以经上说为什麽能善於分别诸法的相?因这就是真如的用。能分别诸法相而不著於万境,故在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法宝坛经 定慧品 第四(四)_第2张图片

(博主注:真如是佛教里非常重要的名词,它表示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宇宙的真实就是真如,而这个真如又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禅宗认为的主客观一致才能生成一切相。如果说宇宙有个真如,我们在真如之外,那就错了。所以,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当然陆王心学也这么认为: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身,吾身即是宇宙”就是这个道理。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他,你老人家说万物都在心中,但前面山里的花开花落,若没有看到,那花又怎么会在心里呢?王阳明回答得好,他说,我没有见花时,那花与心同归于寂,当我看花时,花与心同时都明明白白了,可知花不在心外。又有个学生问王阳明,你老人家说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自己,但是某人死了以后,天地万物仍然存在啊!王阳明回答说,你问得好,但我反问你,某人死了以后,他的那个天地万物还在不在呢?这个意思值得好好领悟。主客观不二,拿到道家来说,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都是主客一体的境界道。刘仲林教授说道是是对事物的整体领悟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也是境界道。当我们整体领悟的事物从庖丁解牛的小道扩充到对宇宙人生的领悟时,就是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了。)

(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卷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祖法宝坛经 定慧品 第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