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业思维复盘:写技术博客到出书

在2013初,笔者把过去两年开发app后端的经验总结成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博客上,那些笔记发表以后的反响出乎本人的意料,本人从网络上得到网友的支持和肯定,证明这些知识还是有价值。

2013年离开了当时的创业团队后思考今后的技术方向,当时笔者已经开发过两个社交app的后台,对开发app后端的流程比较熟悉,但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缺乏开发大流量大并发的技术经验,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上必须填补这方面的空缺,因此就职时倾向于选择一些有大流量的公司。

当时笔者只投了两家企业,最后都拿到了offer,一个offer是现在工作的bmob后端云,每天访问量有上亿,另外一个offer 是一个用户量上亿的音乐app的基础技术部,每天的访问量更大。当时笔者考虑是那时bmob后端云我加入后也就3个后台工程师,在这种大平台小团队的环境中,想完整地掌握整个后台的架构不难,而且能得到应付每日亿级访问量的经验,有更多的负责全局的机会;而音乐app公司后台技术团队人员已经很多,笔者加入的话只能负责其中某些模块,很难完整掌握整个后台架构。因此笔者最后决定加入了bmob后端云。

笔者加入bmob接触到后台各个方面,技术水平和眼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以前写的一系列app后端开发文章也不太满意,当时和qq群上网友聊天时透露的这些想法也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于是就打算重新写一系列关于“app后端架构”文章。

2015年时自媒体概念流行,微信公众号上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撩动了大众的神经,而笔者一向推崇“学习,实践和分享应该是3位一体”,正好借助重写一系列“app后端架构”文章的机会,实践和反思学习到的商业知识。

当时笔者的想法是试水自媒体,而产品就是一系列“app后端架构”文章,通过运作这个品牌和产品去实践学习过的商业知识。

后来笔者这系列“app后端架构”文章在博文视点的付编辑帮助下,能以书籍《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的方式展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展示了笔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

产品分析

目标用户

卖点

渠道

内容

内容的优化

思维的飞跃

产品分析

产品

产品就是一系列的“app后端架构”文章,而笔者自身的客观情况决定了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因此产品分析其实是笔者自身情况的分析。

2015年时笔者分析自身的状况,优点如下:

1.两年半的外资企业工作经历,养成了良好的做事习惯和规范化的开发流程。

2.接近两年在创业团队中app后台开发经验,完整地经历了两个app后台“从0到1”的阶段,熟悉创业团队的整个工作流程和创业团队的开发模式。

3.两年在bmob后端云的工作经验,真正经历了亿级日访问量的技术洗礼,同时由于大平台小团队的原因,负责了大量的开发和运维工作,接触的技术范围非常广,对整个后台架构也非常熟悉。

4.一直以文艺青年(现在已进化为文艺中年人^-^)自居,享受写作的过程。

5.有长期写博客的习惯,文笔还行。

不足的地方如下:

1.没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不了解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

2.虽然通过网络了解过BAT等巨头的技术架构,但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也没法和真正的业务结合起来,因此这些知识都是纸上谈兵,只能在吹牛时提高自身的逼格。

目标用户:

结合自身长期工作于创业团队的经历,对初创型团队的了解比较深入,而且技术上的技能是以app后台开发为主,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创业团队中的app后台开发”。

什么人对“创业团队中的app后台开发”这个主题感兴趣?

一开始我以为只有和我类似经历的“app后台开发人员“是我的目标用户,后来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我留下了一个qq群号码,让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qq群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目标用户比我想象中的更多,总结了下面3种用户画像(用户有多种,通过用户画像(例如职业,年龄,学历,地域等属性)给用户分类,通过分类更容易把握用户的需求):

1.从传统软件开发行业转入app后台的开发人员。

2. 创业团队中的创始人,需要寻找技术合伙人。

3. 进入了创业团队,但还没有完整app后台开发经验的初级开发人员。

我估算了他们的比例:

app后台开发经验的初级开发人员:80%

从传统软件开发行业转入app后台的开发人员:10%

创业团队中的创始人:10%(2015年股灾后,这部分的用户基本消失了)

卖点:

有了上面的目标用户定位后,笔者就要确定“app后端”这个自媒体的卖点是什么?

这里的卖点,笔者所指的是由于app后台开发的内容非常广泛,“app后端”自媒体中的内容主要偏向于哪些方面?自媒体通过提供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吸引目标用户。app后台开发的内容很广泛,有高深的架构知识、有运维知识、还有开发的管理方面,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各自的受众,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来决定自身的卖点。

笔者分析卖点,是通过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来决定:

下面是笔者列举“创业团队中的app后台开发”的需求:

1.正式开发产品前,要招聘app后台工程师的需求,例如招聘使用哪种语言的工程师?

2.开发产品时,有下面的需求:

(1)分析业务流程,决定基本的技术架构的需求。

(2)完善产品开发效率的需求,例如面对创业团队中产品需求多变的特点,开发上应该怎样应对?

(3)技术的选型需求,例如用哪种数据库,用哪些推送服务,用哪种服务器?

(4)对于从未接触过app后台的开发人员,还要了解app后台不同于web的一些技术:例如推送,LBS。

3.产品上线后,有运维的需求:

(1)开发人员怎么合理选择服务器的具体配置,怎么快速部署服务器?

(2)面对线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怎么分析原因在哪?

(3)如何应对开发速度跟不上业务上的快速增长?

在本文的产品分析中提到,笔者的主要特点:

1.技术面广。

2.没有专研深入的技术领域。

3.比较喜欢写作。

因此结合上面的需求,笔者决定了下面的核心卖点: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述app后台各类技术,主要涉及某个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基本原理。

上面的核心卖点确定后,由于这个自媒体的卖点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技术,对技术的基础要求不高,因此 “app后端”这个自媒体的目标读者范围可以扩大,增加了产品经理,android和ios程序员,因为他们都有了解app后台的需求。

渠道:

渠道是指:在哪里发表文章?

文章发表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app后端”的目标用户怎么才能接触到“app后端”这个自媒体的文章?

简单点来说,因为用户在网络中会通过各种网站和app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例如微博,微信,知乎,搜索引擎等等, “app后端”的目标用户主要集中在哪个网站或app?只有把“app后端”发表在正确的渠道,才能让目标用户了解和接触到“app后端”这个自媒体的内容。当然了,如果有足够的精力可以发布在所有你知道的渠道上,但本人精力有限,只能挑一至两个渠道发布。

下面是笔者对几个渠道的分析: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乎

搜索引擎

(1)微信公众号

现在想找到一个没有安装微信的手机很困难,微信公众号是移动互联网年代最大的中文信息入口,基于中国庞大人口带来的红利,无论多小众的领域都能在微信上找到对应的目标用户。

按照“app后端”目标用户“IT人员”的使用习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时间是在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和家里,但这两个时间段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驱动力,阅读微信上的信息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

而且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是以时间线为主,这就意味着文章必须具备很强的热点效应,一篇文章发的几天不能吸引用户阅读,以后就更不会有用户阅读,对笔者这种讲解基本原理的文章很不利。

所以在微信渠道上笔者没投入多少时间,但是考虑到微信强大的沟通效果,和用户建立联系的便捷性,笔者把微信作为一个辅助的渠道。

(2)微博

娱乐八卦消息太多,不考虑。

(3)知乎

优质的渠道,上面聚集了大量的IT用户,但里面的内容不是以IT技术为主,但问答的方式不利于讲述各类技术,而且现在知乎的运营上有向八卦平台发展的方向。

读者可以想想,如果笔者想讲述某个具体的技术,必须要找一个对应的问题,很多技术不一定有相应的问题,这就只能自问自答了。

还有一个知乎专栏,虽然能解决上面提到没有相应问题的矛盾,但是专栏的流量是由答主通过回答问题,吸引用户关注导入,既然笔者不愿意回答问题,那也不会有啥流量。

最后考虑到笔者精力有限,放弃了知乎这个渠道。

(4)搜索引擎

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读者才会需要了解某个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理?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是在自身遇到某个技术相关问题的时候。

而遇到某个技术相关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是搜索。

“遇到技术问题,搜索相关答案”的场景,是技术类文章最重要的用户入口。所以笔者把搜索引擎作为“app后端”最主要的渠道。

内容:

完成渠道的选择后,就要根据渠道去制作相关的内容。

内容有下面3种形式:视频、音频、文字。

音频对于技术类的内容来说,可以放弃。

视频内容是不利于搜索(现在的技术还没法搜索视频的内容),不容易制作(一个视频不允许有重大失误,不然就只能重录),不利于修改(没法修改,只能选择重录),再加上笔者一口广东普通话,因此放弃了。

搜索渠道最适合的内容载体是文字,搜索引擎可以收录文字的全部内容。

既然最重要的是搜索渠道,那么就不得不提SEO。

笔者使用的主要SEO方法:

(1)权重

笔者长期在CSDN博客上发表文章,既然要打造“app后端”这个自媒体,那么需要建立一个独立博客吗?

考虑到CSDN这个专业的IT网站比独立博客有更高的权重,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排名更高,而且笔者目前的主要需求就是写文章而已,还不需要用到其他的功能,因此还是选择把文章发表在CSDN。

(2)关键词矩阵

用一级核心关键词+多个二级关键词作为文章标题,实现SEO霸屏术,确保文章能有足够多的机会能为用户搜索到。

一级关键词是最容器被搜索到的关键词, 当时考虑到的一级关键词有两个:“app后台”和“app后端”。比较后发现“app后台”在搜索引擎上被很多公司竞价排名了,如果笔者用这个词作为一级关键词,争不赢竞价的公司,所以最后选择了“app后端”一级核心关键词。

二级关键词是围绕着“app后端”相关的技术,例如开发语言,服务器,LBS等等,最后的文章标题是这样的:

app后端选择什么开发语言

app后端选择什么服务器

app后端如何实现LBS

(3)文章的互相索引

如果用户阅读了“app后端”系列的其中一篇文章,怎么引导用户阅读其它文章?

由于CSDN博客不支持文章签名功能,因此笔者选择的方法是在“app后端”系列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指向了一篇相同的索引文章,在这篇索引文章中列出了所有发表的文章。

内容的优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文章?这是不是有一定的方法或技巧的呢?

笔者参照《商业就是一场秀》这本书的内容,在“app后端”系列文章中使用了下面的写作框架:

(1)描述背景,建立认同感。

文章阅读犹如下阶梯,应该从第一句开始就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读完第一句就想读第二句,再到第三句,直到结尾。

什么内容最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和读者利益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这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的好处,或者能给读者解决的痛苦,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让读者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另外在描述痛苦或好处中,同时建立了整篇文章的整体内容框架,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减轻读者的认知负担。

下面是《app是怎么炼成》这篇文章中开头的例子:

很多刚进入app后端的小伙伴,有的是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有的是只在学校学习了基本的技术知识,不知道开发app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因此心里会有一股恐惧。听着别人口中的一大串app相关的术语,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更谈不上和别人交流。在本文中,根据本人在创业公司的经历,帮你解决以上的疑惑,助你迈入app开发的大门。

(2)讲故事,使内容不再抽象

大脑爱故事。

大脑天生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喜欢具体形象的概念。通过拟人化的故事,使产品不再抽象。

但讲故事这个技巧,笔者在《app后端》中没用过,因为没学会^-^。而《商业就是一场秀》里面的故事,我觉得没什么吸引力,很无聊。

(3)类比,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笔者一直认为,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产品,因此,计算机中的大量概念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把读者陌生的概念,和一个读者生活中熟悉的概念建立连接,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某个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概念的精确性,但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某个概念,这种精确性的丧失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来说,笔者认为是可以接受。

笔者在介绍Fastdfs这款分布式文件系统时,使用了下面的类比:

在生活中的仓库里,有很多货柜用来存放货物,怎么能保证无论增大了多少货柜,都能被合理使用的呢?

核心是每个仓库里都有一个仓库管理员,当增加了货柜,仓库管理员都收到。当工人需要向仓库里放货物,先问仓库管理员哪个货柜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货物,仓库管理员会告知工人具体哪个货柜,然后工人走到对应的货柜中存放货物。

上面仓库中的仓库管理员和货柜,就是FastDFS在生活中的模型。

FastDFS就是仓库,  FastDFS里有两大角色:跟踪器(tracker)和存储节点(storage)。跟踪器(tracker)就是仓库管理员,主要做调度工作,在访问上起负载均衡的作用。存储节点(storage)就是货柜。

(4)描述

使用讲故事和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初步了解某个概念后,就需要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具体的内容,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尽量用具体形象的方法,例如发现某个概念用抽象的语言很难理解,可以画图说明。一副图胜过前言万语。这点在网络上发表《app后端》系列文章时做得不好,后来在出版书籍《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弥补了这点,为《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配上了200张左右的图片。

2.避免“知识的诅咒”。如果目标读者是初学者的文章,一大堆的专业术语,他们看得懂吗?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初学者和行业资深人员知识上的差距,先从一些简单的概念出发,一步步引导初学者逐步掌握高深的概念。

思维的飞跃:

写博客的过程中,读者和我聊天时问我有没有想过出书,他可以给我介绍编辑,但我觉得自己悠然自得地写博客和公众号就好了,书籍出版这个渠道太折腾,也没啥用,于是婉拒了这位读者的好意。

个人身处移动互联网行业4年多了,经历了3个创业团队,两次的失败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都是负责技术方向的,考虑的都是后台架构方面的问题,怎么让后台更高效等。

后来慢慢开始在博客上,公众号上分享自己在创业团队中的经历,在qq上,在app后端qq群上和来自全国的创业者和后端开发聊天,眼界打开了。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对产品和技术的思考,但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一步思考到这里面的商业化思维。

直到我看了老鹰发表的这篇文章《我靠微信公众号一天之内忽悠了十万元》做了深刻的反省,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一直都是“小农思想”,不懂得商业化思维。

后来“博文视点”的付编辑联系我,问我出书的意愿时,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作为一名爱读书的文艺中年人,写书的过程要付出什么我很清楚,但当我用商业化的思维去思考这件事情,发现是利大于弊:

(1)“博文视点”作为国内著名的计算机图书品牌,拥有众多的合作渠道和良好的口碑,通过“博文视点”的渠道,我的作品能出现在大型的公众号平台(例如“运维帮”),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国儿大型的购书网站,电子书平台,还有各大书店,这些渠道靠我目前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接触。

(2)出书能提升自身的技术形象,“某某书作者”这个头衔在大众的观念中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某次去医院的时候,一开始医生还是脸无表情,听到我出版了一本书,立刻和我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出书的事情。

(3)国内的确是缺乏《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这种专门针对App后台技术的书籍,现在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通过出版书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

(4)作为一名文艺中年人,没出过书始终是一大遗憾,虽然不能出版纯文艺书籍,但出版一本技术书伪装成技术文青还是挺好。这是一个文艺中年人炽热的心啊!

这个过程中的不足:

1.  写书的时候没有和用户的交流,所有业余时间都花费在写书上,这个过程是很危险,脱离了用户,走错一步就无法返回了 。同时写书后博客和公众号都没怎么更新了,热度有所下降,幸好SEO策略生效了,博客上的文章每天都带来固定的流量。

2.  缺乏写书的经验,有一些章节当初没想好就直接下笔了,导致交稿前3个星期,推倒重写了一个章节,时间非常紧迫。

3.  经历了第一本书的写作,这种闷头写书(中间曾经想过把书稿发给部分朋友看,咨询他们的意见,但没法控制书稿不被泄露,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的方式太危险了,整个写书过程没有任何反馈和迭代,一步错以后就全错了。这本书写得我胆颤心惊,我很怕内容把握错了,7个月的心血就全没。

《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一书上架各大网上书店的时候,发现了两个问题:

1.由于书名是《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有部分网上书店的编辑人员把这本书归到“移动开发”这个分类,其实这本书应该是“架构”方面的分类,虽然后来做了些补救措施,但是有部分网站还是没法改分类。

2.我一直认为详细的目录是有利于读者检索和查找信息,因此这本书的目录占到了7页,结果网上的书店没有把本书的目录贴完整,大多数网站都只贴了一部分目录,这样极大不利于读者在浏览网页时了解本书的内容。

《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已经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上架了,在创业过程中相当于产品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大力推广(由于书籍的特殊性,没法迭代)。

第一次推广是在端午节前,在我经营了两年的qq群渠道(这个qq群的成员都是阅读过我发表的“app后端”系列文章的读者,和本书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上用EDM邮件和@全体成员这两大利器推广,过了3天后就发现《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上了京东计算机分类新书榜的第10位(第10位是个很关键的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京东的用户一打开“计算机”分类的网页就能看到书《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的链接,类似于app store的打榜),打算在端午后来第二波推广,结果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书没货了!

书没货了!

书没货了!

京东的书没货了,那在京东这个渠道上怎么推广都是白搭!这使我认识到纯粹的线上产品和实体产品的区别,我还不能控制京东什么能补上货。实体产品受库存的影响,还有供应链的影响,推广实体产品和纯粹的互联网产品是有区别。

接下来,我准备干什么?

一直都在关注踏浪100这个互联网营销学习网站,于是我买了它的VIP会员资格,现学现用互联网营销的知识,这篇文章也是学了它的课程后根据相应的知识点整理出来,接下来就是不断学习上面的营销知识,用所学的知识推广书籍《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

在《认知写作学》的课程中,阳老师提醒过我们:

最后一个提醒就是,成年后,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自我决定,自我驱动,自我教育,自我输出。这种习惯的养成,容易受益终身。但是受制于小时候学习习惯的影响,我们依然每次学习,都会追逐完美,总想直接拿100分,而忘记了「最小」,这一点,相信不少同学会体味非常深刻。

你越追求完美,就容易拖延;你越追求「最小」,就越容易走到课程终点。成年后,像超级大牛西蒙所说的一样,给自己上一课,做「追求满意的人」而非「追求最优的人」。

这是成年后,终身学习与高中时应试学习最大的区别。永远学习;永远好奇;永远保持独立思考;永远与众不同。

不懂网络营销怎么办?学!

学了营销的最小知识:写文案,选择渠道,监测营销效果后,就立刻把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

实践中发现问题怎么办?改!不怕做错,就怕不知道是做对还是做错。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试错的成本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就算犯错了,我会损失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创业思维复盘:写技术博客到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