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出处:
问个笨问题,会计和财务是一回事吗
l32606 发表于 2018-4-3 00:35
不是,除了会计,财务还有资金,税务,预算等
顺便补充个问题,合伙企业可以劳务出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第十六条 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是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
楼主 想熟悉财务金蝶软件 自己在家能下载一个 吗
yanzi_sy 发表于 2018-5-20 19:55
可以,直接官网下载,可以试用不超过3个期间
1、什么是会计?会计是要实现什么目的?
通常语境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投资者设立企业的首要目的当然就是为了赚钱,那么问题来了,投资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设立和运营一家企业,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赚钱、还是在亏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目前的解决方案就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来对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进行量化、赋值,最后以特定的口径将这些量化的数值呈现给投资者。正如经典RPG游戏会使用力量、敏捷、智力等变量来描述一个游戏角色的属性,财务上,我们用资产、负债、损益等变量来描述一家企业的属性。
2、什么是会计科目?什么是财务报表?
如上文所述,我们使用某些变量来描述一家企业的属性,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通用的变量,这些变量即是会计科目。以损益类变量为例,以一家传统的商贸企业为例(从供应商处采购商品后加价卖给消费者),包括描述企业当年共卖出了多少商品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营业收入、描述企业卖出的这些商品对应花费成本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营业成本、描述企业为卖掉这些商品所花费的宣传推广费用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销售费用、描述企业为维持日常运转所支付给前台小妹和保洁阿姨的工资等支出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管理费用、描述企业为扩大业务规模从银行接入贷款举债经营所产生的利息等支出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财务费用、描述企业一年下来赚了点钱后应该给税务局上贡多少税款的变量/会计科目即是所得税费用。。。
回想一下,在经典RPG游戏在运行过程中,会根据游戏角色的一举一动来随时对更新其力量、敏捷、智力等变量,例如升一级则属性点+1、穿上某件装备则属性点+N,等,等到你点开游戏角色属性页面,呈现在你面前的游戏角色属性三围永远是经过上述一系列变量的更新后的最终汇总数据。
而会计实践上与此并无不同。企业卖掉一件商品则根据售价营业收入+N、根据该件商品的采购价营业成本+M、企业为卖货向某ID支付摊位费、茶水费则销售费用+P,诸如此类,最后形成一张汇总的财务报表(类似游戏角色属性页面)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3、关于会计你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
正如学习某些编程语言你需要对一些概念有所了解,比如函数、对象。入门会计,也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厘清。
3.1、复式记账法
现代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体系,所谓复试记账法,指的是在量化企业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之时,均会同时涉及到两个以上变量/会计科目。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这其中是什么科学道理呢?回想一下,对于RPG游戏来说,升级了就是对应变量+1啊,关其他变量啥事?
个人经验,复式记账体系需要从“企业是一个独立运营实体”和“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关系”两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企业是独立于投资者、供应商、客户等等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企业资产负债的角度而言,任何一项资产负债的变动(在不涉及损益的情况下),常见的可能性有(欢迎大家补充):
(1)某类资产A通过某种形式(加工、置换等)变成了某类资产B,此类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减少变量/会计科目A,增加变量/会计科目B;
(2)企业使用某类资产A偿还了某类债务B,此类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减少变量/会计科目A,减少变量/会计科目B;
(3)企业通过举债(某类债务A)购置了某类资产B,此类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增加变量/会计科目A,增加变量/会计科目B;
(4)企业通过举债(某类债务A)偿还了某类负债B,此类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增加变量/会计科目A,减少变量/会计科目B;
(5)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产A,此类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增加变量/会计科目A,增加变量/会计科目“所有者权益”。
简单总结,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要么是不同资产类别之间(不同负债类别之间)的互相转化(不同类别的资产负债即对应不同变量/会计科目)、要么就是企业与债权人、股东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因此一项经济活动会对企业产生两项以上影响,比如第5种情况,企业获得资产的同时,股东取得对企业的剩余财产分配权、即企业账面所体现的股权)。
其次,企业通过设置利润表相关的变量/会计科目来涵盖了与债权人、股东无关的资产负债变动情况。
这句话说得有点绕,举个例子,某一天企业银行账户突然收到某ID捐赠100元,对于企业而言,当然应该增加变量/会计科目“货币资金”,但是这一项经济活动既不涉及企业内部其他资产类科目的转化、亦不直接涉及债权人或股东利益,咋办呢?会计上利润表类变量/会计科目即可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入变量/会计科目“营业外收入”,这一项经济活动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增加变量/会计科目“货币资金”,同时增加变量/会计科目“营业外收入”。
事实上,所有利润表变量/会计科目在最后都结转到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科目。这很好理解,因为企业所有经营所得/亏损均归投资者所有。
所以,这里衍生出一个所谓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利润表,其实可以视作所有者权益科目当期变动情况的详细展开说明。
3.2、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很多老板在拿到财务报表时,经常会觉得“咦不对,明明我今年已经都收到了1,000万货款,怎么账上只有800万的营业收入呢”,这里即涉及会计上最重要的概念即权责发生制。
所谓权责发生制,顾名思义,即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基础来进行会计处理。举个栗子,企业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约定企业将商品运送至客户仓库、客户验收合格后、该笔销售即算圆满完成,那么在法律上,我们就认为企业在送货并经客户验收后即取得了向客户收款的权利,在会计处理上,在这个权利达成的时刻,企业即可/应更新相应的变量/会计科目,即增加变量/会计科目“营业收入”(同时增加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复式记账法记得吗)。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就是所谓的收付实现制,顾名思义,即以收到和支付现金为基础来进行会计处理。在现行财务制度下,收付实现制基本不被认可,主要是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通常更关注企业在当年(当期)各项经济活动所能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收付实现制会受到往期经济活动延后结算以及未来经济活动提前结算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举个栗子,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某企业A当年卖出100件商品,每件获利10元,共获利1,000元,同时提前支付了未来5年办公室房租1,000元,按收付实现制则当期盈利0元;某企业B当年卖出1件商品共获利10元,未发生提前支付房租事项,按收付实现制则当期盈利10元。企业A与企业B当期经营情况孰优孰劣?
基于上述原因,基于投资者的普遍共识和需求,目前会计处理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当然这也同样带来一个问题,即所谓会计利润巨大的企业可能现金流情况岌岌可危。因此,财务报表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外,专门设有现金流量表,补充提供企业现金流的相关信息。
此外,个人理解收付实现制也并未完全被时代淘汰,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举个栗子,基于财务数据的稳健性要求,企业在获得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通常倾向于收付实现制,即按从政府实际收到的款项入账。(可能是因为担心政府赖账?)
3.3、关于借贷平衡
本来不想说这个,但是楼上很多朋友一再提到会计终极秘诀“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那就趁去机场前稍微说一下。
在会计上,用借贷来描述变量/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动情况。但是,作为电工,我们并不用落入会计的传统思维模式/陷阱。为方便理解,请跟我一起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即“借正贷负”。从下文起,我们只有“正/+”和“负/-”的概念,不再提借贷。
再回忆一下前文所说的复式记账法,我们知道,对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均用两个以上变量/会计科目来描述。而且不止于此,整个复式记账体系所涉及的变量/会计科目可以简单区分为三大体系,即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变量/会计科目、损益类(利润表)类变量/会计科目。(如前文阐述,事实上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归根结底还是对应到所有者权益类变量/会计科目,所以二者性质相似)。
简化情况下,企业所取得的全部资产均要么来自对债权人的举债(包括从银行借钱购置设备、或者向供应商赊购商品等),要么来自投资人的资本投入或者投资人享有最终剩余财产分配权的权益(包括投资人投入的股本金、或者企业经营积累所得)。因此,我们在会计实践中把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定义为“正极/+科目”,即资产类变量的增加会导致正数的增加;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利润表)类变量/会计科目定义为“负极/-科目”,任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变量以及损益类变量的增加会导致负数的增加(绝对值的增加)。
这样的定义有一个好处,我们会上文所述企业的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的变动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变量/会计科目、损益类(利润表)类变量/会计科目的变动会始终保持镜像的对应关系,最终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简单验证会计处理是否存在低级错误(即所谓把账做平了)。
顺便感慨一下,“借正贷负”可以算是我作奥迪特从业几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这样的思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local在计算调整分录的时候喜欢加加减减很容易把方向弄反,坚持用“正负”的概念、抛弃“加减”的概念,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3.4、会计的道与术
前面本来想在机场再更新一段,结果今天飞机没有晚点。。现在能码字了,就先说说会计的“道”与“术”吧。本帖引来了不少会计从业者,也有挺多对会计感兴趣的版友,通篇看下来,不管是炫技的还是一头雾水的,可能都是因为对会计缺少一个道与术的概念,迷失在细节中不能自拔。
因此,我们要提道术之辩:
这么茫茫多的变量/会计科目都分别是什么含义、针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应该怎么进行会计处理、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有何异同、加速折旧的公式如何应用、等等等等,这些都只是术。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不会超过小学数学应用题水平的阅读能力加上初中水平的算术能力。比如我曾经对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做过专项研究,但就所解决的问题本身而言也不过是运用到对会计政策的检索和理解,并不代表我对会计的理解就必然因此高出一个段位来。(当然在会计实务问题中多多深入思考永远是提高财务水平的正道)。
所以,在这里我要觍颜说一下,学习会计的过程中永远不要被具体准则/会计处理的繁杂所迷惑,把持住对会计框架(定义变量->使用变量描述经济活动->数据汇总表)的正确认知,具体每个变量是什么含义、如何应用这些变量(算法基本不超过四则运算)还能难倒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吗?
3.5、关于会计的局限性,以及一点关于财务分析的引言
正如我一再重复的观点,会计是以特定的变量/会计科目来描述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了保证这种描述本身的可理解性,在实践上形成了相当标准化的描述规则(会计准则/语法),同时,又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活动永远存在个体差异,目前的会计准则/语法又赋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自由度,在对某些经济活动的描述过程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专业判断)。
理想情况下,运营同样业务的企业们,商业模式最好也一模一样,会计人员也都非常有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同样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公司均采用同样的变量和语法进行描述,最后不同企业间得出来的财务报表(汇总数据表)自然可以横向对比,同样的业务模式下,收入高的企业说明销售情况好、成本低的企业说明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费用低的企业说明没有人浮于事的情况大家干活都很努力,这样听起来财务分析很简单、也很能说明事实真相。
然而,实务上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完全一致,(即使一致)各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会计存在局限性:
(1)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由于目前会计记录基本上仍是由人工录入,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不准确记录的可能性。
举个栗子,某企业A以现金付一笔工资给uglii,对企业来说,记录这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到的变量一方面是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则根据uglii个人身份的不同,可能涉及到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中的“销售费用”(假如uglii是推广人员)、“管理费用”(假如uglii是行政经理),或者可能涉及到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存货”、并最终影响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营业成本”(假如uglii是厂妹),而uglii在企业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不是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内部人员很难去印证。
因此,即使是运营同样业务的不同企业、且企业中均有uglii们担任同样的角色,不同企业把uglii的工资用何种变量/会计科目来描述,则会导致每家企业最终呈现的财务数据出现差异。
(2)会计估计的主观性
另一种情况则是会计对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描述过程中本身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主观判断。
举个栗子,企业向客户赊销一批商品后,按合同有权力向客户收取货款1,000万元,企业因此对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予以+1,000万(同时对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营业收入”予以-1,000万,回忆一下,损益类变量是负极科目,-1,000万意味着营业收入加计1000万)。
一年过去后,企业得知客户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困境,但是否会破产尚在两可之间。截至年底这1,000万货款还没有要回来,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中仍在存放着这1,0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准确反映企业资产情况,企业应该根据对客户情况的了解,尽量准确估计这客户未来到底还能不能回款、能回多少款,并且根据企业的判断对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予以调整。
比如企业根据多年实操经验,觉得这客户状况还行,将来起码回款个800万没问题,那就应该把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调整至800万(即对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予以-200万,同时对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资产减值损失”予以+200万);如果企业根据多年实操经验,觉得这客户药丸,将来可能鸡飞蛋打一分钱都拿不回来,那就应该果断把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调整0万(即对资产类变量/会计科目“应收账款”予以-1,000万,同时对损益类变量/会计科目“资产减值损失”予以+1,000万)。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对客户状况的判断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了,会计准则也并不可能用列举的方式来量化的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多大幅度的调整。这就给了相关方操纵财务报表的空间,比如某些上市公司,需要利润的时候,就尽量往低了计提坏账;然后集中在一年里把坏账提完,给次年利润留出空间。
这也就是证监会/交易所经常质询上市公司的经典问题,即:“你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操纵利润的情况”。
(3)审计机构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证力度有限
外部审计从利益关系、执法权、企业内部数据的可获取性、审计程序的局限性等角度,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证力度有限。举个最无解的栗子,假如企业老板以企业为担保借过高利贷、如果他把相关借款文件藏藏好、不主动不告诉你,那你作为第三方人员,在讨债公司上门之前,不可能知道有这类事项的存在。
当然,在我从业过程中,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质量整体还是持乐观态度,涉及到主观判断的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但是涉及到是与非的原则性问题,还是可以先相信中介机构的操守,毕竟一般情况下大家也不会为了那么点中介费去为造假者赌上前途。
4、聊聊常规会计科目/变量
清明佳节,加完班来更新一段,为明天面试积攒点人品吧。
前面说了那么多我对会计的基本理解,希望大家对会计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如有还有啥疑惑也欢迎大家跟帖提出。
接下来聊聊企业日常经营中涉及到的常规会计科目/变量:
4.1企业的诞生
企业是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以我们最常见的有限公司为例(企业性质更多与法律和业务相关,在这里不展开讲了,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另开帖),通常的诞生方式包括投资者设立公司、原来两家以上公司合并后新设公司、原来某家公司中分立出来一个新公司、或者某股份公司改制成为有限公司。
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即投资者设立公司。
假设某一天,uglii一觉醒来发现NAS是个好市场,决定成立一家公司来大干特干一场,鉴于一人有限公司存在诸多不便,uglii拉上王大锤一起,两人出资设立一家W公司,两人协商后,uglii出资现金88万元、激光打印机一台(拟作价2万元),王大锤出资现金10万元。两人约定uglii算作出资占股90万元,王大锤出资占股10万元,即90%:10%。两人当天把钱和打印机交付完毕。【注意法律允许以实物、知识产权等出资,但必须评估作价;法律不允许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等出资】
W公司作为一个新生的实体(可以视作一个新创建的游戏角色?),在诞生的这一刻,会计人员会给它写入这么一条数据【货币资金+98,固定资产+2;实收资本-100】,它的属性点也就相应变化成【货币资金98,固定资产2;实收资本100】(注意正极科目和负极科目)。
第二天,W公司啥事还没来得及干,有个傻帽天使投资人P找过来了,哭着喊着要增资入股,愿意对W公司增资100万元,只占20%股权。uglii和王大锤欣然同意。那么uglii、王大锤和P仨人的出资占股怎么计算呢?这里就涉及到我前面强调的四则运算了:假设增资完成后,P占股x万元,则有x÷(x+90(uglii)+10(王大锤))=20%,计算得知x=25。即P出资100万元,占股25万元,持股比例变成uglii:王大锤:P=90:10:25=72%:8%:25%。
可能细心的版友发现了一个问题,P出资100万却只占股25万,剩下的75万呢被谁吃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溢价增资。uglii和王大锤作为W公司的创始人,只要他们高兴,当然可以1:1来认购W公司的股份;但是P作为后来者,uglii和王大锤有权要求W公司新增股份以超过1元/股的价格卖给P(本例即为4元/股)。W公司以4元/股的价格向P卖新股,得到100万元的同时向P分配25万元的股东权益,多出来的75万元即W公司额外所得,我们用权益类变量/会计科目”资本公积“来存储这个数值。【引申一下,W公司额外所得的这75万元,最终还是归属于股东的(公司除对外负债以外的全部资产都归属于股东),但是,这75万元是要按全体股东的持股比例分配给全体股东,而并非归属于P一人。由此可见,溢价增资对原股东来说是获得利益的事项。】
因此,在P增资入股的这一刻,会计人员会给它写入这么一条数据【货币资金+100;实收资本-25,资本公积-75】(资本公积也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W公司的属性点也就相应变化成【货币资金198,固定资产2;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75】(注意正极科目和负极科目)。
简而言之,截至这个时点,W公司有现金198万元和打印机一台价值2万元,合计有资产200万元;欠股东股本125万元,并且有资本公积75万元也归属于股东所有,合计所有者权益(即股东享有权益)200万元。
数据平衡,完美。
4.2 开始生产啦
书接上回,W公司设立后,uglii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决定开干。uglii自己亲任执行董事/经理,斥资120万元购置工业机器人一台,预计可以使用10年;斥资10万元购置原材料一批,预计可以造出100台NAS;以每月税前1万元的工资水平招聘张全蛋做一线工人负责生产制作的一切事宜(为简化计算,uglii决定不给张全蛋交社保、公积金)。一个月后,消耗1万元原材料生产出10台NAS。暂未向张全蛋支付工资。针对这些经济活动,会计人员分别写入如下数据:
【固定资产+120;货币资金-120】(支出现金购置生产设备)
【存货/原材料+10;货币资金-10】(支出现金购置原材料)
【存货/产成品+3;应付职工薪酬-1,存货/原材料-1,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为生产这10台NAS,付出的成本包括张全蛋的工资、消耗的原材料、以及工业机器人损耗的寿命/磨损)
所以,月末的时候,W公司的属性点变成【货币资金68,固定资产121(新购置固定资产+120,折旧-1,暂不考虑uglii投入的老破打印机的折旧),存货12;应付职工薪酬1;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75】(注意正极科目和负极科目)】。
可以看到:
1、资产总额变成了【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201,而所有者权益仍是【实收资本】+【资本公积】=200。为啥W公司的资产总额会增加呢,很明显就在于张全蛋同志的无私投入,正是张全蛋向W公司贡献了价值1万元的人类劳动(最终固化到了存货/产成品之中),使得W公司资产总额凭空增加了1万元。但这1万元W公司是需要作为工资支付给张全蛋的,在W公司把钱付出去之前,这就成为W公司的一项负债(即【应付职工薪酬】)。因此可以得知:资产总额=【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201={(负债总额=【应付职工薪酬】=1)+(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200)}
2、W公司发生的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均不影响W公司的净资产,也不会导致股东们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增加或减少:
(1)比如支出现金购置设备和购置原材料,在会计上视作资产形态的转换(花出去的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陪伴你),不管设备供应商或者原材料供应商有多少毛利空间,对于W公司而言,既然是花100万/10万买入的设备/原材料,那会计上我们认为这设备/原材料就是价值100万/10万,而不会超出W公司这个主体去考虑供应商的实际成本;
(2)比如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1万元,原材料并没有因此就消失了,而是凝固到了这个月制造出来的产品中;而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折旧/磨损导致这个设备的价值减少(每个月减少1万元),减少的价值也没有凭空消失,而是凝固到了这个月制造出来的产品中;
(3)W公司要支出给张全蛋的1万元工资,也以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形式附着到了那10台NAS中;W公司的存货因为张全蛋的劳动而增加了1万元价值,W公司也因此承担了对张全蛋的1万元债务,从账面数字来看一进一出没赚没亏。
3、可能细心的版友会想起来,uglii有没有工资呢,这个怎么算?事实上这在实务上是个相对模糊的地带,原则上来说,假如与uglii相同水平的CAO们每个月税前薪酬水平是5万元(为简化计算,同样不考虑交社保、公积金),那么在本例中W公司并未向uglii支付这笔工资,并不代表会计上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活动就不存在了,准确的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
情况(1),uglii想了想决定还是按5万元/月拿工资,但是考虑到公司初设,暂不领取,这样会计人员就要写入一条数据:【管理费用+5;应付职工薪酬-5】;W公司的属性就进一步变成了【货币资金68,固定资产121,存货12;应付职工薪酬6;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75;管理费用5】。
版友们再算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发现这次不平衡了,资产总额仍是201,负债总额变成了6,而所有者权益仍是200。这是为啥呢?原因就是这多出来的【管理费用】,正如前面多次提到,损益类变量最终都体现在所有者权益类变量之中,上面所述的W公司属性其实并不完整,在真正生产报表/汇总数据的时候,应该再追加一条数据:【未分配利润+5,管理费用-5】。
这样,W公司的准确属性就变成了【货币资金68,固定资产121,存货12;应付职工薪酬6;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75,未分配利润-5】(注意正极科目和负极科目)。
情况(2),uglii想了想决定还是学雷锋,不问W公司拿工资了。但是对于W公司来说,这个事项并非直接不存在,而是应当认为uglii免除了W公司原本应付的人力成本。实际上,会计人员应该先写入【管理费用+5;应付职工薪酬-5】,然后再写入【应付职工薪酬+5,资本公积-5】(uglii作为大股东,免除了W公司对其的债务,可以视作是uglii作为股东拿价值5万元的债权来对W公司增资,并且这项增资不额外取得股权)。
这样W公司的属性就进一步变成了【货币资金68,固定资产121,存货12;应付职工薪酬1;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80;管理费用5】。在把【管理费用】结转到【未分配利润】后,W公司的准确属性变成【货币资金68,固定资产121,存货12;应付职工薪酬1;实收资本125,资本公积80,未分配利润-5】(注意正极科目和负极科目)。
可见uglii本人是否领取工资的意愿并不影响当期【管理费用的增加】,但是会影响他的工资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还是【资本公积】,进而影响W公司的净资产(情况2下W公司的净资产多出5万元,事实上就是相比情况1,W公司被免除了一项对uglii的债务)。
4.3 卖NAS那些事
本屌丝升职加薪了,虽然工资涨幅不够社保涨幅的,但也值得来更新一章。
上回说到uglii宵衣旰食鞭策张全蛋生产出来10台NAS,然而这并没有导致W公司的净资产(或者说投资者们的资产价值)增加。(如不考虑uglii豁免其本应从W公司取得的工资,即uglii对W公司事业投入的免费劳动力)
所以,W公司的经营活动当然不能止步于生产。要实现uglii的人生价值,最重要的环节来了,就是把这些NAS用合适的价格以合适的方式卖出去。
以最简单的销售模式为例,W公司在完成一些不可描述的不涉及金钱的交易后在地板首页banner挂上广告横幅,并成功把5台NAS卖给了版友,每台NAS卖8000元。
按版友们的豪爽性格,当天纷纷前往W公司自提NAS,且拍着胸脯说不论质量咋样都不会退换货了,但是货款请稍等几天,月底发工资了就打到W公司账上。
根据商业惯例(当然最好也可以在销售合同里约定),动产以交付作为所有权转移的时点,因此,版友们在自提拿到NAS之后,即承担持有和使用NAS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和风险,即这些NAS下一秒变砖头或者变金块都再与W公司无关;整体来看,W公司丧失了对NAS的所有权的同时取得了对版友们的债权,版友们取得了NAS的所有权的同时承担了对W公司支付货款的债务。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权责发生制,可以理解在NAS完成交付的时点,W公司的财务人员即应该写入相关数据,从W公司账面剔除这5台NAS(存货-3/10*5),同时增加对版友们的应收账款+5*0.8。
细心的盆友们可能掐指一算发现上面两串数据并不平衡,存货减记1.5万的同时应收账款加计4万,差额是啥呢?
利润表科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收入”“成本”(“费用”)可以粉墨登场了。
会计上,我们从销售行为抽象出来两个概念即“收入”和“成本”,其中“收入”是基于(通过销售)对客户取得的债权的价值、而“成本”则是基于(通过销售)所丧失的NAS物权的价值。
所以,财务人员在写入相关数据时,正确的语法是“收入-4,应收账款+4” & “成本+1.5,存货-1.5”。
这样的处理结果是从形式上继续保证了复式记账法体系下的借贷平衡,但是4与1.5的差额仍然是存在的,我们看资产负债表就会发现资产类科目增加了,而负债类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暂无变动。可以理解为:这个差额暂存在了利润表科目中。
只有最终在“收入”、“成本”结转后,以当期利润的形式增加所有者权益科目中的未分配利润的数值,才会最终实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同步增长,实现数据平衡。
以下是脑洞时间:
1、假如W公司需要向zhuyee支付1万元茶水费才能在地板首页banner挂广告横幅,则当期需要再计入一条数据“销售费用+1,货币资金-1”。这里有个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即什么样的“费用”应该计入成本,什么样的“费用”应该计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与产品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费用(比如机器设备折旧、一线工人工资、原料采购成本等)应当计入产品成本,而与实现销售相关但与产品生产制造不存在直接一一对应关系的费用(比如茶水费、广告宣传费、请客户大宝剑费用等)则应当计入销售费用,与企业日常管理运作相关费用(比如支持部门费用等)则应当计入管理费用,与企业融资或资金管理相关的费用(比如银行贷款利息支出、账面结余现金利息收入等)则应当计入财务费用。
2、假如W公司决定炫技,采用不一样的销售模式,则收入成本的确认方式可能也变得面目全非。比如uglii受钱宝和斐讯启发,决定搞一波非法集资,客户往W公司存入10万元存1年,则可以免费获得NAS一台,那W公司的财务人员在“卖出”一台NAS后应该写入的数据可能就变成了“货币资金+1,短期借款+1”、“财务费用+0.5,收入-0.5”、“成本+0.3,存货-0.3”。上述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我们认为W公司“卖”NAS的交易实质已经变成了用NAS作为融资成本来融入资金,W公司在把一台成本价3000元、公允价值(市场上同类产品价值)5000元的NAS“免费”送给客户的时候,用本来应该客户收取的5000元货款冲抵了应向客户支付的利息费用。
3、其他销售模式还有很多,比如分期付款和融资租赁(收入确认基本与一次性付款相同,只是由于收款期较长,视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会引入应收款项折现值和对应财务费用的计算)、购物送积分、买NAS送挖币权等等,而具体的会计处理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对交易实质的认定。所以说功夫在诗外,财务做得好肯定不是在于对会计准则背得多么熟练,而是在于对业务实质有足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