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逆袭在广州

老孙、老吕和我曾经都是一家外资广告公司的销售代表。销售代表这个职位的生存淘汰率非常之高,因为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拉到广告,基本上公司就不会给你签合同了。想想看,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来到这个陌生的都市,要说服不知道在哪里的客户购买虚无缥缈的外销广告,仅仅是看到这句话的描述,就可想而知困难有多大!也许是幸运吧,我们三个不但存活了下来,而且都成为了公司的Top Sales。

记得当初自己拎着十几斤重的公文包,每天穿行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皮鞋一个月都要磨破一双,汗水和着雨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并不觉得有多辛苦,反而为每天的业务进展欢欣鼓舞。因为我们是一群没有退路的外省打工仔,不像本地人有很多选择,困难有没有都要上,要不然马上就要面临吃饭房租这些现实问题。坦白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逼上梁山,没有办法的办法,最起码有三个月的底薪,我为什么不去博一下?也许有生意的转机也未可知。

这个工作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我在三个月之内便成了广州活地图。可以这么说吧,广州几乎就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包括本地人都不太清楚的什么马务、莲溪这些几角旮旯的地方,我都了然于心。各种公交线路的起始、转换,地铁的接驳这些问题,只要出现目的地,脑中就会立刻像导航软件一样规划好线路。当然,广州的各种美味小吃,什么煲仔饭、布拉肠,馄饨面、牛腩粉…哪里好吃又便宜,我也很有发言权哦。

广州本地人称呼像我们这种跑业务的人为"行街仔",其实这种职业非常锻炼人,尤其是刚从学校出来到异地他乡闯荡的年轻人,什么害怕被人拒绝、见陌生人紧张这些状况跑了几个月就都不是事了。但也很奇怪,随着业务的逐渐稳定,这份工作就不像刚入行时那么有挑战性了,可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虽然当时的年收入不低,而且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没过几年,我们几个"行街仔"先后离开了这家让我们不但挖到了第一桶金,而且建立了自信心的公司,去寻找更加广阔的天空。

老孙是我们这帮同事中最睿智斯文,也是最早离开公司的人。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拿着赚到的钱跑到英国读了两年MBA。回来后这只"海龟"高不成低不就,一时半会工作也没有着落。每次出去吃饭都是当时还在公司的同事买单。这帮老同事总是以嘲笑的口吻开老孙的玩笑,觉得花四十万买个文凭还找不到工作图什么呢?当时老孙也很苦闷,有一天专程到我家聊天。我们一直谈到凌晨三点,谈理想,谈现实,谈未来的发展计划。虽然梦想很美,但前途就像当时的星空,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楚。

不到两年时间吧,再次见到老孙是在他的公司里,当时大约有三四个业务员,有个主管很面熟,一进门就主动给我打招呼。老孙告诉我他也是以前的同事,现在跳槽过来帮他。坐在电脑后面的老孙还是那么的斯文睿智,不慌不忙的给我介绍他公司的情况,当谈到他们公司每个月的成本都要三万多时,对于当时每月收入一万五的我来说相当震撼!我心里想,光成本都要三万,那每月得挣多少钱呀!

后来我辞职开始创业时又去看了老孙一次,也许是时间的关系吧,以前那种兄弟般的感觉淡了许多。不过他公司的规模又扩大了,而且还招聘了一些英国员工。听他介绍最近购买了我们曾经共事过的公司的外销广告,而且还是当时我们的总经理冯穂强先生亲自来他的公司谈的这个事情,当听到这里,我的内心顿时涌起一种无以言表的替老孙感到骄傲的震撼感觉!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还有一些背景原因。我们曾经共事过的这家公司是一个犹太人从日本香港做起来的,具体在中国大陆运作生意的是一帮香港人,包括这位冯总。可能是当时香港与广东经济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原因吧,这些在公司担任经理、总经理的香港人根本瞧不起我们这帮大陆仔。他们认为是公司施舍赚钱机会给大家,只有公司炒大家的份,你们这帮穷仔那会舍得离开呢。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眼中的这帮大陆仔,不但相继吵了公司的鱿鱼,而且像老孙这样还开了公司,让他这个在大陆员工面前不可一世的香港总经理,低三下四去向曾经的手下推销广告,这是何种的乾坤大挪移!何等的涨人志气!更加搞笑的是老孙说我以前就是干这个的,卖广告我比他卖的好,听他讲太费时间,最后让他的一个外籍员工接待了我们的这位高傲的冯总。

年前我们这帮老同事又聚了一次,老孙事业发展的非常顺利,在东莞买了地新建了厂房,在德国成立了办事处,准备深耕欧洲市场。作为当年的"行街仔",老孙的故事无疑是广州这座创造奇迹城市的励志代表。

老吕的故事更加有屌丝逆袭的传奇色彩。当初揣着几百元钱南下广州,本以为很快能找到工作。没想到几天下来,工作没有着落,钱已花的七七八八。没办法,为了省钱,只好到一个朋友的办公室过夜,好在广州天气炎热,晚上不会挨冻。凌晨六点就要起床,所谓床,其实就是两张办公桌合在一起。走之前把人家办公室打扫干净,恢复原貌,好像没有人来过一样。

慢慢老吕的生活有了改善,可以在猎德村租一间出租屋了。当初我进公司,被安排在老吕他们组。作为主管,老吕的业务能力很强,分析问题入木三分。待人接物友善厚道,深受组员爱戴。但老吕也有个特点,就是说话比较直爽,对领导的权威总是冷嘲热讽,有时讲话不太注意场合。从领导角度看,觉得老吕倚仗业绩优秀,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时间一长,这里面的误会摩擦难免越积越深。也许这也是促成老吕离开公司的重要原因吧。

到了02年中,老吕与领导的矛盾似乎愈演愈烈,有一天我拜访完客户回到公司,听到老吕在领导房间大声的争吵声。难道老吕这是要走人的节奏?我心里暗暗思忖。其实后来才知道,就是这次争吵让老吕下定离开的决心。

老吕除了买房和其他开销,当离开这家公司时手上积攒有30万现金。他的公司开在五羊新城的一个商住楼里,主要从事洗涤剂、消毒水等等这些清洁用品的制造和销售。有次去看他,办公桌上摆满了装着化学试剂的玻璃瓶,书柜里几乎都是有关化工方面的书籍。他的创业几乎没人看好,我也不断收到老吕公司要撑不下去的传言。正当大家估摸着老吕钱差不多花完了,公司命悬一线之时,突然一场震惊全球的事件让老吕的公司风回路转。

那年广州突然爆发SARS,一时间消毒水供不应求。听老吕后来回忆,当时客户是先打款到他们账上,一个月后才能交货,可想而知当时生意的火爆程度。正是由于这次突发事件,不但让老吕的公司起死回生,而且还大赚了一笔。发了这笔"国难财"之后,老吕的生意渐渐走上了正轨,租了新的厂房,面积扩大不说,公司员工也增加到一百来人。座驾从最初的二手本田摩托,到富康和别克,再换到现在的奔驰,一副典型的屌丝逆袭的暴发户的样子。

几年前的一天中午,老吕约我午餐。席间老吕开始抱怨做实业太辛苦,目前正在做一个项目很赚钱,就是贷款给别人,息口三分,不到三年就可以赚回本金,比做实业又轻松又赚钱。听着他口若悬河的介绍,对于从事金融投资生意的我来说,本能觉得其中的危险。记得当时正在研究茅台的财务报表,作为国内最为暴利行业之一的龙头企业,其净利率不过40%,世上还有什么生意可以覆盖36%的资金成本?当我把这个疑惑说出来,老吕却不以为然。说借款人实力非常雄厚,家里什么保时捷、宾利有多少台,自己这几百万根本不足挂齿,而且现在每月已经开始收到利息了。看着他信誓旦旦的样子,我就没再说什么,再说就有种挡别人财路的感觉,这多不好,对吧。

但是从他的描述中,我知道借款人一定不是行家。为什么?算一笔帐就一清二楚了。一台宾利新车算一千万,落地后变成二手车立刻减值二百万。每年的折旧保养利息保险这些成本最少100万。也就是说,做资金生意的人谁会傻到放着1000万每年大约赚200万的机会不要,反而磨损掉每年最少150万的成本,这一来一去可是350万的损失!反过来讲,如果他钱多不在乎,为何又要向你老吕借几百万?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后来的结局验证了我的判断。老吕有天告诉我,借款人跑路了,他大约损失了一百多万。这倒没什么,关键是当时老吕觉得有钱赚,竟然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出来再借给别人,准备吃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利差。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虽然这次损失有点大,但老吕的实业生意还算可以,所以也没有伤筋动骨。从此以后,老吕保守了许多,也算是这次教训带来的正面意义吧。

至于我嘛,当初刚毕业的穷学生哪有钱,我是借了别人500块钱来的广州。误打误撞进了公司,一干就是十年。相对于老孙和老吕,我是最晚离开公司的。几乎所有离开公司的同事选择创业项目时,包括老孙、老吕和我开始,都会选择外贸这个行业。原因在于我们当时打工时接触的就是这种生意模式。客户的成功对我们这些后来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模仿是最快的捷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五个月就挂了。也许是资源和能力不匹配,也许是什么其他原因,总之当时的我非常困苦和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与此同时,比我出来早的老孙和老吕,事业已经开始起步了。记得有次老吕问我收入怎么样,碍于面子我说和以前打工时差不多,老吕听后用骄傲和同情的话语反问道"不会吧",其实他真实的意思是想说怎么混成这样?!他那里知道其实这么让他不屑的收入,我在当时三分之一都达不到。换句话说,辞职后我的收入下降的非常厉害。

记得有人说过,迫不得已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之所以进入金融投资行当,确属无奈之举,因为这个行业进入的门槛最低,只要开个户就行。但往往门槛低的行业生存率更低,如同销售这个行业,谁都能干,但要拿到生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我的自信建立在打工时成功的经历,既然我能够把不知道在哪里的客户找出来,并且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支付广告费用,那么为什么不能在这个行业成功?所以从开始进入金融投资行业的第一天,我就拿出了当初"行街仔"的干劲,一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一边真金白银的投入实战。

记忆深刻的惨痛经历是我的"刻舟求剑"之旅。证券投资的基础在于财务分析。刚入行时由于太迷恋财务数据,对当时处于行业景气高峰的中远航运和潍柴动力情有独钟并下以重注,而忽略了财务数据背后的行业发展趋势。这两个项目最终的损失金额加起来不比老吕的损失好多少,当时的感觉真有种切肤之痛!经过这次的惨痛经历,我在投资项目的评估方面变得更加成熟和均衡。慢慢的生意也开始有了起色。

随着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我的投资体系也逐渐成型。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是以做实业的思路来开展我的业务。即每项资产就像工厂的车间一样必须产生现金流,最起码要覆盖其本身的折旧费用,否则这项投资就有问题了。由于我特别重视现金流而不是市值增长,所以我的盈利关注点慢慢从权益投资转向了对冲和套利。这种生意模式转变的直接结果就是现金越积越多,我用不断产生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形成新的利润点,就这样不断的利滚利,几年下来慢慢规模就做起来了。

一提到炒股,一般人的本能反应就是一个赔钱的失败者的代名词。记得有次女儿问我为什么妈妈以前上班而现在可以每天在家不用工作,我说妈妈在家照顾我们就是她的工作,爸爸赚的钱足够我们的生活。女儿听到后更加困惑,既然爸爸赚钱养活全家,为什么有个小朋友说原来你爸要靠妈妈养活。我问为什么小朋友这么说,女儿说有个小朋友问你是干什么的,我说你是炒股的后,他就这么说了。童言无忌,从小朋友的话语中,确实可以感受到要想在金融投资行业成功确实很难。

还有一次老吕请我和老孙,还有以前的几个老同事聚餐。期间有个很久没有联系的王同事得知我的职业后很不以为然,环顾一周然后对我说,我们这里坐着的都是年收入百万的人,你的格局要提高了,不能动不动就算几个点的的小账,他的潜台词是我好像和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你看你一个炒股票的不赔钱就不错了,还大言不惭的在我们这些年收入百万级别的人面前穷唠叨什么。当然不知者不为过也。起因是有个谢同事代客理财,老王就给了老谢五十万,每年收老谢最少十个点。我听后对老谢说券商给我融资成本只有八个点,十个点有点高。老王听到后就说了上面那些话。

其实这也不能怪那位老同事,你看老吕开奔驰来的,老孙开捷豹来的,他自己是开着路虎来的,而我是坐地铁来的,这个差距有点太明显。但这也是从事实业与从事金融投资的人的想法不同之处。开办企业,没有这些"门面"投资谁会相信你有实力?谁愿意给你赊账?对不对,所以豪车即是交通工具,更是广告费用。我们一不需要融资,二不需要客户,有一百万买车为什么不再贷出去收利息,对不对?

其实老吕之前提过五十万理财这事,当时我就对老吕说,五十万还理什么财,自己拿着玩吧。自从高利贷事件后,老吕也接触一些我们圈里的行家。在他看来,我们是一群特别没趣的人,每天开着破车,穿着随便,一点没有生活品味。但正是这些复利主义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会不断出现级数变化,相对于老吕这些从事传统实业的企业主来说。直白讲,就是我们的生意规模上不封顶,这也是金融投资行业吸引我的魅力之一吧。

2015年中这次股灾,由于押注看跌期权品种而收益颇丰,与此同时老吕的股票账户市值回撤了一些。那天老吕在电话里半开玩笑半愤愤不平的对我说,你们这帮发"国难财"的人,都应该拉出去枪毙!自从老吕03年靠SARS发家以来,我们一直用发"国难财"这件事嘲讽他。没想到这次终于让他抓住了回击的借口,也算两清了,哈哈。

下午的阳光照进玻璃窗,周围是那么静谧和安详。回忆我们这帮曾经的屌丝,在广州白手起家的经历,不免浮想联翩。现在的所谓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更加精彩的人生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体验。

屌丝逆袭在广州_第1张图片
摄于后车站咖啡

你可能感兴趣的:(屌丝逆袭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