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恐惧作为教学营销(2016.4.21)

1

恐惧营销,似乎很有效。

高尔基《童年》?我不想看!

怎么叫他看?只要一句——

“中考要考的,你单单做练习题,是做不到的。”

因为中考名著题,已经升级了,它指向真阅读。
以考试要考你,老师要考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等作为“逼宫”,比起“你喜欢量子物理?这本书就是讲这方面的”,“某某(比如新京报,比如你的偶像)推荐”,“某某(比如你的暗恋对象)也在看”之类的忽悠引诱,哪一种更会拨动你阅读欲望?
我不清楚。

但我听说,要毁掉一本书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列入中考必读书目。
如果中考要考的话,那么书目前面用“必读”,还是用“推荐”,其实,没有太多的区别。

也有人会说,如果不列入中考必考,那么更多的师生会漂浮在题海中求道,列入中考必考,至少还会看几本书。
这样说的前提是认定师生是没有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的,体现的还是家长式的担忧。

2

两个班统计了两个问题:
(1)有多少人课桌里有超过中考必读书目以外的一本书?
(2)有多少人希望继续开展每课一读(课外书分享)?
几乎全员。
那么,顺水推舟,允许我继续,每课一读,初三最后一轮。每节课一个同学分享某书中一篇(章节)的文字,继续开始。
大家的意思是:不要按照学号来,谁想先分享,谁先来。

6班第一个分享的是张君,奥勒留的《沉思录》的第十卷“控制你的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信念”。
他简单介绍了奥勒留,古罗马君主,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

我跟随大家,也边听边记录了一些句子:

“用理性去观察事物本性,把做合乎理性的事作为享受”,
“所谓障碍只能影响到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放弃了自己生命的人。”
“一个健全的理智,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

分享完,张君沉稳地站在讲台上,等待大家的互动。
我请他分享了《沉思录》十二卷其他卷的标题。比如,

“人们是为了彼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灵魂先于身体衰老,是令人羞愧的”等。

5班,包君分享了王开岭先生的《精神明亮的人》中的一篇:《罗马假日》,对无精打采的生活的精彩背叛。
窗外下着雨,这种阅读分享,仿若雨丝的滋养。我也记了一页纸。
听完后,又用了几分钟,互相交流了听记的内容和想法。

两个班,建议听完后,个人能做5分钟的延伸——若有兴趣,向书的主人借阅翻看,或者与人交流所听所想。

在6班,分享结束,进入专题复习内容后,有上帝向我提问:斯多葛学派的哲学主张是什么?
我把手机搜出来的内容,递给他。
这大概就是5分钟延伸的意思。

两个班,都有人举手,应征明天的分享。
一位是《薛定谔的猫》,一位是《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
我来简单把关。不过是把握一下篇幅,提醒一下分享者对所读章节的介绍。

考试是一勺水,准备复习的这个阶段,是准备一桶水,而分享和引发进一步的阅读,不知道,能不能算作——指给一条河流?
但是,至少,写下这些,整理自己,我开始辨别、努力剔除一些恐惧营销来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用恐惧作为教学营销(201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