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荆公文集笺注》

读《王荆公文集笺注》_第1张图片
《王荆公文集笺注》中卷

今天翻了下李之亮先生笺注而由巴蜀书社出版的《王荆公文集笺注》,发现有一条注释似乎不对,不过我自己又没有各种版本的王安石作品集可供查对,一时也拿捏不准,故而打算先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希望将来能够弄清楚它。

《王荆公文集笺注》中卷第1338页,《答孙长倩书》首段原文如下:

“孙君足下:比过江宁,家兄道足下虽稚年,有奇意,欲务行古人事于今世,发为词章,尤感切今世事,荦荦有可畏爱者。语未究,足下来门,见示以文,见责以教诲。观足下所为文,探足下意,信然,独责教诲,为失其所焉尔。”

“语未究”,李之亮先生注释曰:

疑当作“语未竟”,即今言“话音未落”,言时间之短也。

看的时候,差点就滑过去了,然而忽然想起文章的开头有个“比”字。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所谓比者,最近、近来之意也。“比过江宁”,就是最近过江宁的意思。最近过江宁,可见“过江宁”已经发生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然而不管怎样,至少不是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事情了。就比如有人说“我最近去香港”,那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他不是正在去香港,而且往往已经离开了香港。同样的道理,王安石说“比过江宁”,如果宋代的汉语跟今天的汉语的差异不至于产生什么歧义和误解的话,依我看,王安石铺开纸张写这篇《答孙长倩书》的时候,人已经不在江宁了。如果还在江宁,则“过”字又说不通了。你去香港玩的时候,你不可能跟香港的朋友说“我最近去香港”吧?如果说这话的是个不通文墨之人,那还勉强讲得过去,然而王安石是个下字极见功夫的文学家。

如果真如李之亮先生所言,作“语未竟”,话音未落,这就意味着王安石是正在与家兄谈话的时候,孙君突然来登门拜访了。这样一来,这一切就成了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那前面的“比”字似乎就没了着落,讲不通了。依我之见,“语未究”应该是无误的。所谓究,探究、考察之意也。“语未究”,大意是讲王安石过江宁的时候听家兄对孙君颇为赞许,但是未曾观其文、识其人,不知家兄所言是否属实,有无溢美之嫌,故曰“语未究”。以常理度之,王安石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相当高的,诗文在北宋文坛属于第一流。这样的一个人,他哥哥跟他说谁谁的文章写得不错哇,而这谁谁又是没什么文学声望的小伙子(“稚年”),自己不认识,也从未见过他的文章,你觉得王安石会轻易就相信哥哥的话么?我看不会,至少不会全信,所以他要考察,要“究”一下,看看哥哥说的是不是真的。且引文首段的最后一句话有个“信然”,所谓信然,就是“的确是这样”。这不就验证了王安石家兄的话了么?而验证,不正意味着王安石一开始未相信,自己亲眼见识了才信么?家兄称许孙君,王安石未尽信,但是又未有机会去考察,等待孙君登门拜访,带了作品来,王安石读了其文,探知其意,才知道家兄所言非虚。这一路下来,不是合情合理么?若作“语未竟”,那这个“信然”就对接不上了。

李之亮先生是本国罕有的务实的学者,在宋代文史研究方面有不朽的贡献,我素来很敬重他。他笺注的宋代文人作品集,我搜集了三种:《王荆公文集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笺注工作,的确令人钦佩,即便偶有失误,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何况李之亮先生在解释的时候用了个“疑”字,就算真的错了,也只是他猜得不对而已,也谈不上什么学术上的严重失误。为了保险起见,我也用了个“应该”,因为我也未必就猜对啊,嘻嘻。

二零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廖树锋记于广州天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荆公文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