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只要一聊到怎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顶尖人才,总会有人和我说:「坚持练习一万小时就可以」。去到机场和书店,你也会看到各大畅销书在拼命宣传这个理论,端是一副「不明觉历」的样子。
每次听到或看到这个理论,我内心的OS是:「我当然知道这个理论啊,但是光知道这个,我就能成专家了么?!」
坚持练习10000小时,你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by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异类》
这个理论出自格拉德维尔的《异类》,传播广泛影响巨大。但是,这个理论是不是真的就这么管用呢?
年龄小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认同这个观点。但随着年龄渐长,有了独立思维,对这个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第一条,不同的领域所需要的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我们每天抽出三个小时来训练,那要想达到一万小时我们需要十年时间。而且,这只是一个入门级水平。
也许你想成为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需要10-20年的时间,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顶尖的音乐家,时间可能会更长,而且要求极高的天赋。
第二点,时间投入当然重要,但是天赋更是不能忽视。
还是音乐家这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乐感极差的人,那么于你而言,你其实是缺乏音乐天赋的。坚持训练一万个小时,你也许会成为高手但是顶尖高手,很难说。
就像爱迪生所说,一个人的成功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但是没有灵感,最后也只会是零。
第三点,时间投入当然重要,但是方法更为关键。
不像以前大家都一味强调时间对于努力的意义,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没方向没方法的长时间努力,其实就是在浪费生命。走的对,走慢一点也无妨。怕就怕,走错了,还拼命加速,越远越错。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学习领域,我一直觉得,能否成为高手,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够刻苦,或者是我们是不是够用心,关键是我们知不知道最好的训练方法。
就好像一个业余健身爱好者再怎么努力训练也赶不上一个全职的健美先生。但人们往往会觉得健美先生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全职去训练,且非常刻苦,而业余爱好者时间都不够,所以难以比较。
但事实真相是,两者的关键差异是「训练方法」。
你看到这里,也许会很兴奋,「原来,成顶尖高手只要掌握训练方法就行,那我还等什么呢?」
没错,成为顶尖高手的关键是「训练方法」。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只有少数人能拿到奥运金牌呢?而且你会发现经济实力越强的国家越是能在奥运比赛上夺金多,之前夺金第一的是美国,但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提神,我们的夺金数年年都在上升。
原因很简单,因为成为顶尖高手的「训练方法」非常昂贵。
假设你想成为一名顶尖的经济学家,你不仅需要师从一位清华或北大的经济学泰斗,如果可以,你最好能成为诺贝尔经济学获奖人的学生
同时,你还要能十几年如一日的去钻研著作,建立模型,这一整个过程是非常磨人的。
不过,你也别失望,即使我们成为不了世界顶级高手,我们依然可以借鉴高手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小高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们学习顶尖知识的成本不断在下降,你可以花几美元甚至不花钱就可以上MOOC、Coursera等平台听哈佛、耶鲁最牛的教授的课程,甚至还能拿到学位。
2006年,一本名为《剑桥专业知识和专家技能手册》的论文集出版了,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个领域内的专家的训练方法,直接导致《异类》等书的出版。
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那就是所有顶尖高手,都离不开可以「刻意练习」这一步。
需要敲黑板的是,这里的「刻意练习」强调的是一定要专注于该领域的练习,而不是报纸里常说的什么爱因斯坦通过学习小提琴帮助了他提出相对论。
你想提出相对论,你就好好钻研物理学好了,别扯什么音乐分散注意力。就像万维钢说的:「是有一些科学家喜欢音乐,可是你有什么统计书记能证明音乐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所有成年人,拜托了,都这么大岁数了,能不能不要听风就是雨,还教坏小孩子呢。我还是是那句话,不要想当然,凡事多思考,再下结论。
还是用奥运选手举例,了解游泳的人都知道,在孙杨之前,我们国家是没有拿过长距离游泳比赛的奥运金牌的,大多是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选手摘取。
是因为我们天生体质低人一等吗?那你怎么解释孙杨的胜利?关键不是体质,而是「训练方法」。
大家也都知道孙杨训练主要是在澳大利亚请专业的教练帮助训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套科学的方法或是聘请这类人才,我们国家是可以产生越来越多的「X杨」。
话都说到这,不知道你们看懂了多少?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相当大的课题,要想说明白,至少一万字起。
我相信今天的观点已经挑战了你们的「舒适区」,有没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有,那就对了,说明你们走上了独立思考的康庄大道。
明天我们来聊聊「刻意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问题蛮复杂的,我争取三次给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