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留学生自述:留学第一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对于一个准留学生来说,当拿到 offer 和签证的喜悦渐渐平息之后,要面对的事情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行前准备不仅仅只有「搞定行李和证件」,心理建设也很重要。当然,无论如何准备,有些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时才体会得到。比如当年一路顺利的我,直到下了接机大巴之后,张口向学长问路的那一刻,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要在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内心活动如下:

「妈呀,这不是考试,真的要跟外国人说话了!问路怎么问来着?宿舍是叫 dormitory 吗?我咋记得学校官网上用的另一个词?他看我了!我要说什么?OMG 我为什么没有提前准备这些?!」

然而一年之后,就轮到我面对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淡定地笑着,看对方一脸无措的样子了——要说在英国留学的第一年经历了什么,大概就是从懵逼到淡定的升级之路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

学习篇

学习是留学的主体,毕竟咱过来就是为了能够接受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而国外的教学方式与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了的国内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最直观的就是学制和课程的设置。

没有考试但仍然辛苦

我所在的语言学专业,每个学期是不设考试的,每一门专业课只要求提交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对于我这样目前为止所有学生生涯都是被各种大小考试填满的学生来说,这种心情简直跟来到了大雷音寺的取经小分队一样——所有的苦难终于都要结束了!

图样图森破。取完了经书还有第八十一难等着呢,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你就会发现,提交论文比起考试一点也不轻松。首先,分数压力依然在:论文也会被打分,分数不达标的专业课相当于挂科;其次,写论文想要拿高分比起考试来要难多了,想要写出漂亮的论文,必然要大量阅读课程相关的文献,功夫全在课下,依然马虎不得。

当然,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没有考试,具体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科也会有所不同。

课上讨论与报告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大学课堂氛围相当自由。老师讲课时可以被随时打断,学生连举手都不需要,直接张口就好了,也不需要起立。这与国内「提问要举手,发言要起立」的课堂规矩大相径庭,因此我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花了好一会才适应这种课堂风格。其实这很好理解,在国内的大班授课中,维持秩序是必要的,否则大量的学生提问会严重影响授课进程;而在国外的小班环境里,则有更多的时间容纳这种课堂交互。

除此以外,国外的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发起讨论,或者请学生上台做 presentation。突然间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表达者,我也度过了一段适应期。有没有认真听讲,一开口就知道了。所以为了不露怯,多下功夫是必须的。

考过雅思只是底线

只要英语不是你的母语,那么语言一定会影响你的学习,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出国前,我的雅思听力考到了 8 分,很是有些自得,然而在全英语授课的第一堂课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在考试中,你只会经历短短几十分钟,并且面对的是有套路且发音相对标准的英语音频。而课堂上则是持续一两个小时的间歇性考验,并且轰炸耳膜的往往是带有口音的英语(btw,去英国北部的同学们,你们面临的考验可能更严峻)。第一节课之后,我特别羡慕那些在假期来上了语言课的同学,因为他们提前在语言课上经历了适应过程,比起我们这些上来就正面杠专业课的学生多了不少的缓冲期。

所以,经历了全方位浸泡式的母语体验之后,你会发觉雅思考试真的只是「底线」而已。考过了雅思只是告诉你,你能够勉强应付全英语环境的学习了,而为了弥补语言对于学习的影响,必然是需要进一步细致、认真的预习和准备的。

生活篇

除了学习,一个人在国外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经历过留学之后,我觉得「孤独」大概是每个留学生在留学之路上面对的最大 boss 了。

从亲切到麻木的亚洲面孔

刚到国外的时候,「我是外国人」这件事的冲击力是很强的。所有的信息都是非母语的,走在街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高鼻深目的白人或牙齿最闪亮的黑人,一切都在提醒你一件事:这不是你的地盘,你家不在这儿。所以当人群中出现一枚亚洲面孔的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这是自己人」的亲切感,我甚至会有上去认识一下的冲动:「同学你是中国人吗?哪里的呀?没准是老乡呢!」

不过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就消退了。一是我发现亚洲面孔其实并不少,而且真的有很多中国人——留学作为英国的一大产业,吸引最多的应该就是中国人了;二是自己也逐渐习惯了留学生活,亚洲面孔只是街上众多路人之一,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在意的。

你的胃决定你的厨艺

在英国这个「黑暗料理帝国」求学,对于中国胃是一大挑战。当然很多人都为这一点做好了准备,比如,如果你没有带上或准备买一个电饭锅,我敬你是条汉子。来到英国,除非你有一个超级包容的胃,能适应半生不熟的煮米饭和毫无味道的豆子,否则总有一天要抄起菜刀和炒勺,开始自己做饭。我的这一天……是来到英国的第三天。

想吃中国味道,可以自力更生;当然,如果恰好认识一位厨艺高手,也可以紧抱大腿来解决吃饭问题。总体来说,由于做饭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所以我的胃并未怎么受亏待。甚至有的时候,为了民族自豪感,本来可以随便凑合一下的一顿饭,会越做越多变成全是硬菜的三菜一汤——比如当隔壁的黑人小哥站在厨房充满惊叹地看着你的时候;而做多了的后果当然就是要邀请别人尝尝自己的手艺了。我记得那顿饭吃完之后,小哥指着酱爆鸡丁说:「I'll take this leftover.(这个剩菜我包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最给祖国长脸的时刻了。

与外籍室友的相处

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住宿区,选择学校宿舍的话,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室友。比如我住的学生公寓,除了隔壁住的是一个中国妹子以外,其余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由于各自的专业、课表都不同,平常其实不会有太多的交流机会,最有可能碰见的场合就是在公用厨房做饭的时候了。

由于跟隔壁妹子都来自中国,我们自然而然地常常一起做饭。有一天,我们两个和隔壁一个外国小哥都在厨房做饭,我和妹子习惯性地说着中文,这时候那位外国小哥开玩笑地说:「Yeah, yeah, I agree with you.(对,对,我同意)」。我和妹子顿时就尴尬了,赶忙换了英语跟小哥道了歉。那位小哥是在友好地提醒:在别人面前说他听不懂的语言是不礼貌的。从那之后,我和隔壁妹子只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才会用中文交流。也非常感谢那位小哥的理解,知道我们并无恶意,只是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之后再在厨房碰到,也经常会交流一下各自的做饭心得。与外籍室友相处,需要格外注意分寸。

出国留学的第一年,磕磕碰碰地经历了许多事情,许多都令人措手不及;但是面对措手不及的事,迎难而上之后,会看到前所未有的风景。留学是一扇门,有点沉,但是打开之后,它会回报你最好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科留学生自述:留学第一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