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字浅考

    以上甲骨文为《集合》中的考古发现,再看看名家的解释:金文中,玉为: 。但对于玉字的解读,学者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郭沫若认为“ ”不能读“玉”,理由有三:一是字形不同;二是除本簋之外,其他金文没有将“ ”写作“玉”者;三,读“ ”。是因“帝五丰臣”读作“帝五玉臣”不如 “帝五介臣”顺。(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东京:文求堂,1937年)我认为郭老先生说的在理。但在上古时代,没有标准的年代,任何形状都可以出现,不同部落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语言,信仰,及书写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低的条件下,把一个字雕刻在硬梆梆的甲骨上,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稍稍一用力,就把王字刻成一个丰字是大概率的事,甚至于王字穿头后重复刻,于是王字上似乎长草或一簇毛的现象。郭老也承认,古人在甲骨上反复练字,反复刻字。夏志峰也认为甲骨文的“玉”字为“ ”“ ”(  抱歉,原文中的图无法复制,唉!)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琮字浅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琮字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