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孩子们的舞台并不容易

  今天带学生参加县上举行的“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早早来到比赛现场,看到各个学校的大孩子小孩子们都盛装出赛,老师们,尤其是和我一样来自乡镇的老师们,都忙碌着给好不容易出来的孩子们化妆,整理行装,鼓励他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舞台上自信表演,老师们比孩子们还紧张。

  总之来说,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都是极尽力的表演,演讲,伴舞,朗诵,说唱,伴奏样样都有,服装道具也是精心策划,有几组的节目是古装,精美绝伦,孩子们脸上也是努力模仿演员的表情,语气被精心指导,努力富有感染力,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根据比赛要求,评委们也是极认真打分,评出了优秀者,按等级发了奖状。但是,再看看下面观众们的表现:有的孩子已经完全忘记了作为观众的任务,台上明明是感人肺腑的言语,他们却开心的玩起了游戏,还有拿了手机的孩子,沉浸在手机里不再抬头,有一些陪孩子的家长们,更是头对头聊起家常,也不在乎言传身教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这么努力的表演,并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甚至没赢得最爱孩子的家长的激动掌声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一是演讲程式化。先作自我介绍,然后是书本内容,再是个人感想,然后是感动号召,这样的模式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模式基本不出错,但也绝对不吸引人。缺乏富有童趣的表达方式,也就缺少了一个童眼看世界的角度,缺少一份来自孩童的本真的表达。

二是演讲内容成人化。刚会说话的孩子模仿大人说话,我们觉得可爱极了,但是十来岁的孩子一副成人腔调, 讲起话来如领导做思想工作,一开口就引经据典,请问大家喜欢听吗?觉得这个孩子是一个孩子吗?他更像是成人的传声筒。当然并不是孩子自己着急的想要进入成人圈,学成人腔,所以这样的表演就会更蹩脚,一张稚嫩嫩的脸,却要他拉下脸来,讲起自己都驾驭不了的人生哲学,就如同要一个成人俯下身子奶声奶气的学小朋友讲话一样,因富有喜感而和内容相背离。我们希望孩子能说属于他们的话,发出他们的声音,讲出他们的思考 ,用童声讲童语,世界也希望听到来自孩子们心中的话语,那些坐在下面的观众们,当然也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三是刻意的感动,突然的拔高声调的赞叹,突然的带着哭腔的悲戚,尤其是为革命的不容易而悲伤后突然发誓要怎样,并一并绑架了所有人也要怎样怎样,我相信孩子们能如此的表演一定是反复练习了无数遍的,但是,为什么台上的人如此的激昂慷慨,台下的小观众却丝毫不买账呢,他们为什么不感动,他们为什么不激动?如果此时蜡笔小新哭了,他们保不准早就哭了。其实,观众虽小但都明白,之所以这样,都是舞台的需要,不是他们的需要。学生说他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一会笑一会哭,真的很感动,我也想起我读《红楼梦》时不知掩书哭过多少回,那是动心的哭,说明我们都是可以被感动的;在开学的分享假期生活演讲中,也有孩子分享假期经历,感动所有人,赢得自发掌声的,说明孩子们也是有能力去感动别人的。但我们都不喜欢被刻意去感动,也无法因刻意,而去感动他人。

  总之,童言童语童心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舞台的一部分,被过分指导过的表演虽然精美却不实用,既缺乏生命的张力,也没有创新的魅力。如何把分享的舞台真正交给孩子,让他们描摹属于他们的精彩,如何真正支持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是我们一直要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属于孩子们的舞台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