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亚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封建集权国家——高句丽。在其存在的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的近八百年间,中国历史历经了从汉到唐的变迁。也就是从其建立到灭亡,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对抗和较量就从未停止过。历代中原王朝为了消灭这个隐患,对高句丽进行了长达四百年的战争,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发生在曹魏时期。汉末中国进入三国时期,中原的战乱给了高句丽绝佳的发展机会。刚开始强大的高句丽先是联魏攻辽东,后终止与曹魏合作发病偷袭曹魏政权辽东西部地区。为报高句丽侵寇之仇,魏国派毋丘俭东征。
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首次进兵高句丽。结果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并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兵败奔买沟(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而亡。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高句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征。虽然高句丽侥幸逃过灭顶之灾存活下来,但在以后四十余年不敢再向辽东扩张,在向魏、晋纳表称臣后,双方长期保持和平状态。
第二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发生在隋朝,期间隋炀帝对高句丽进行了三次征讨。也是在中国处在南北朝混乱的割据状态时,高句丽默默地在朝鲜半岛再一次强盛起来。好太王继位后,高句丽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自此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而当隋朝建立后,强盛起来的高句丽对隋朝的臣属要求总是阳奉阴违。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612年隋炀帝征召百万军队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后来却由于前线将领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一次征讨以失败告终。
而后隋炀帝又陆续发起了两次征高句丽战争,613年隋炀帝再征高句丽,期间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最后一次亲征高句丽,战中高句丽因连年战事兵力严重不足,在隋军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立刻遣使请降谢罪,隋炀帝答应请降并班师回朝。615年当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时隋朝已经天下大乱了,最后攻打高句丽的计划化为泡影。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这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但三次征讨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扩张崛起的势头。
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发生在唐朝。这场战争经历了唐朝两代君王数十年的努力才最终灭亡高句丽。贞观末期四夷威服,唐太宗认为有必要考虑消灭帝国东北的这个隐患了,于是进行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644年,唐太宗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次年唐军已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不料唐军在安市受到顽强抵抗,加上寒冬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军对高句丽的小规模袭扰战就没停息过。
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三万从陆路再次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三万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但不幸的是唐太宗在这一年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遗愿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虽然唐太宗的三次东征没有消灭高句丽,但是常年的战争已经让高句丽国力下降严重,这为唐高宗消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高宗继位后并没有忘记先帝遗志,他也进行了多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并最终灭亡了高句丽。655年新罗被围攻遣使来唐求救,唐高宗立刻下令派军进攻高句丽。这期间交战双方互有胜败,唐军一直无法取得关键性胜利。转机出现在公元660年,这年唐军改用登陆作战战略,水陆大军13万渡海从新罗发动进攻。新罗王金春秋率新罗兵5万与唐军配合作战最终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后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但是遇到百济旧将叛乱,逢大雪天寒平壤又久攻不下,662年二月唐军自高句丽班师。此战之后内忧外患的高句丽已经是末日之兆。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再次发兵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唐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高句丽,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后进至平壤城下,围城月余后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破城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而后高句丽遗民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成为渤海国的臣民,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中国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从公元246毋丘俭首次征讨高句丽到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高宗灭国,一共花了四百多年。中原王朝为征讨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数百万的汉族子弟客死他乡,受连累死伤的百姓更不计其数,隋朝也因之灭亡。但是中原王朝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那征讨它的意义很在呢?唐太宗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也就是说隋唐王朝的君王都把高句丽作为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而且这个担心一点都不多余。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国家,高句骊的潜在威胁实在太大。高句丽当时不仅占据着朝鲜半岛、中国东北、辽东半岛在内的广阔国土,还建立了先进的封建集权政权。每当中原处于动乱时期时,高句丽就在伺机而动不断发展并蚕食中国边疆。如果不及时消灭这个东北亚最强大的国家,那么在中原政权虚弱时高句丽必定会虎视眈眈的想逐鹿中原。因此唐太宗说“不遗后世忧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得不佩服隋唐君王的战略眼光,他们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用隋朝的灭亡,无数人的死伤和四百多年的时间灭亡了高句丽代价太大,但是这为中原文明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就是在中原处于最混乱最虚弱的时候,也没有因外族的入侵而断送了自己的文化。可见这些艰苦的征讨有理有据,功在千秋也。试想之后在五代十国那混乱的割据时代东北有个强大的高句丽存在,那中华文明将会怎样呢?
反观朱元璋的观点:“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国好土地而欲吞并也。”在他看来劳师动众的征讨仅仅是为了惩戒其挑衅。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太明智,他没有看到东征高句丽那宏大的国家战略。明朝后来亡于满清就是对这种说法最大的验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