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大资管时代大幕正徐徐拉开。这是一次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性、前瞻性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无论从速度、力度和广度来看,这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故鼎新,一场激烈而精彩的战役,足以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
激烈在于,原先固若金汤的国内资管市场格局因新规而被搅动,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五路人马同台竞技;精彩在于,花样繁多的新型产品和合作模式将横空出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这过程中,在大类资产配置、长久期资金管理、风险管理体系、科技赋能方面核心优势尽显的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被视为极具竞争力的角逐者。近日,中国平安集团旗下平安资管副总经理张剑颖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专访时,道出了大资管时代下平安资管的“新打法”与“老套路”。
“在国家不断推动培育长期投资理念,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保险资管公司的能力优势更加突出,因其能够更精准地满足长期资金对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及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的主要诉求。”因而,在国家大力加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背景下,她认为,保险资管在探索开展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及养老财富管理业务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资管新规重划“起跑线”
2020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新的监管框架给整个资管业带来了深远影响,不仅新的监管政策体系全面实施,而且新的资管主体不断跑步入场。
在张剑颖看来,资管新规及后续各子行业陆续出台的配套细则,重新拉平了大资管行业的起跑线,终结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由以往主要依靠牌照红利的“跑马圈地”,转向未来依靠主动管理能力的“精耕细作”,这对资管行业回归本源、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在谈到近日出炉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时,她分析认为,《办法》全面统一了保险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在投资范围、产品形态、投资限制、销售起点等方面,与资管新规及其他私募类资管产品持平,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险资管产品的竞争力,解决了当前竞争中待遇不公平、政策不中性的部分问题,对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身处变局,面对机遇,保险资管公司如何“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她的理解是:由于保险资管行业多年来坚守主业,主要服务于保险资金以及其他专业机构投资者,历来合规审慎,也有一套严密的业务风险管控体系,实际上受到新规的影响非常小,尤其是对于业务规范的头部保险资管公司而言,反而更利于施展拳脚。
“而与其他领域的资管机构相比,保险资管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大类资产配置、长久期资金管理、稳健的投资风格以及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她表示。
养老财富管理或成资管“新风口”
在保险资管行业内部达成的共识是,正是基于这样的所长,在监管部门鼓励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当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及养老财富管理业务或将成为大资管时代下的“新风口”。
近期,多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政策举措。有国家及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张剑颖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符合老百姓养老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与其他养老相关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以养老为目标的财富管理资金将催生倍数级的资管需求。
从投资端来说,以养老为目标的资金具有与其他各类资金非常不同的特征,需要更加定制化的长期投资策略与资产负债规划。而保险资管公司长期从事类似资金的投资管理,坚持长期绝对收益的目标,在投资理念、风险偏好和产品经验等方面与养老领域的资金需求匹配,相对其他类型的资管机构,保险资管公司在养老金管理领域有明显优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坦言,从能力上,平安资管在长期投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长期资金管理能力和绝对收益获取能力。从经验上,平安资管在过去多年里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资管产品线,多数产品都是按养老资金投资需求定制的,且历史业绩优良。参考国际经验,保险资管公司也是养老类资金的主流管理机构。
张剑颖告诉记者,平安资管在投资策略和投资能力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希望未来政策能够放开,允许保险资管公司发行养老资管产品,最好能够纳入税延,为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贡献保险资管行业的专业力量。此外,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和银行理财、养老保险公司在产品投资合作上进行深度探讨。”
从买方到卖方
转变的不只是理念
摆脱买方心态,强化服务属性,从“打猎”文化转向“耕种”文化,从“择时择势”扩展到“择企择人”——这是一个多月前,银保监会资金部相关负责人在参加某论坛期间的一番肺腑之言。
让保险资管公司成为真正市场化的资管公司,并向国际大型资管公司方向发展,这不仅是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思路,也是各保险资管公司的夙愿。见证了平安资管市场化转型、从买方向“买方+卖方”角色转换的张剑颖,对此深有感触。
在与团队回顾公司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时,张剑颖曾多次感慨称,“当年集团做的最明智的决定就是,平安资管并没有满足于‘打理集团内部资产就能丰衣足食’的日子,而是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2006年)就开始发展第三方资管业务;在资管行业出现发展泡沫的前几年里,我们也没有被当时的氛围冲昏了头脑,而是坚持合规经营,沉下心来构建专业的资产管理产品线和投资能力。”
这为平安资管之后的持续发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从买方到卖方的转型,需要转变的不只是理念。另一个先决条件是:保险资管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否则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如同纸上谈兵。
势在必行的多元产品化和服务化趋势,也让张剑颖深感认同。“这是检验保险资管公司竞争力的注脚,更是开拓利润来源的利器。”
正是基于转型的长远规划,近年来,平安资管在面向国内机构投资者发行各类资管产品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海外机构投资者。
凭借对国际市场规则及海外投资者偏好的了解,以及多年在海外业务上的默默耕耘,其已成为诸多海外知名主权基金、大型国际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投资顾问,也是目前境内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际业务规模最大的机构之一。
张剑颖透露说,“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兴趣浓厚,比如信用债。但他们对中国市场有‘心理距离’,同时也缺少足够的中国信用债投资经验以及完善的信用分析体系,使得他们不敢直接‘下手’。”在洞悉这一痛点后,平安资管于去年与澳大利亚资产管理机构昆士兰投资(QIC)联手推出首款中国企业债UCITS基金,成为外资配置中国企业债券的首选投资工具。
与此同时,这家保险资管行业里的“急先锋”,已经瞄准了资管新规下的诸多机遇。
“我们会怀着小心谨慎的态度逐步探索,积极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专业的产品策略线,满足不同客群的细分需求,满足中国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和养老金管理需求。这也是保险资管机构开拓第三方业务的重要发力点。”张剑颖对此憧憬不已。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启幕,资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壁垒逐步破除,牌照优势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能力较量。市场变局扑面而来,令人振奋的投资角力已暗流涌动。
往期回顾 |
大基金高管泄密,女牛散4700万“all in”!牛股长成了,她却输惨了
这家餐厅的大厨乃十大名厨“关门弟子”、身价好几个亿,关键是帅酷了……
本期责任编辑:王宙洁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提示:本文下方“相关阅读”字样的推送内容,与上海证券报无关。推送内容上海证券报概不负责。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