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历时之长,远远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原本以为最多一个月的时间,但事实上差不多5个月时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最主要还是因为叩响哲学之门竟是这般沉重。
在后面的篇章中,冯友兰先生有写到一段抗日期间南下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长沙校区南岳衡山的一段场景:
北大、清华都设在北平,战争爆发后迁往西南,在那里与第三所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度过了整个战争时期。两个哲学系联合起来,阵容是罕见的,惊人的,拥有九位教授,代表着中西哲学的一切重要学派。最初,联大曾设在湖南省的长沙,我们哲学系和文、法学院其他各系设在衡山,即著名的南岳。
我们在衡山只住了大约四个月,一九三八年春迁往昆明,最西南的边陲。在衡山只有短短的几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其地,则是怀让磨砖作镜,朱熹会友论学之处。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
这么多的哲学家、著作家和学者都住在一栋楼里。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入神往。
当我在去往成都的飞机上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真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原来这些森罗万象的学问,竟还隐含着乱世硝烟的悲鸣与呐喊。
先生治学之严谨,修心之澄澈,明志之巍峨,为人之旷达,都在这字里行间了!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章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知,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知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知,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知,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知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知;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知;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知。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个,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知,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中,我留白了一部分,没有写到新儒家,倒不是回避程朱理学,熟悉我的人,应该清楚我不忍著述太多的阳明心学,这才是敬畏的根本所在。
因为在内心,自己已经把阳明心学当成了一生的学问和信仰,有几分洞其星华不忍直视的羞涩。
冯友兰先生把整个新儒家如何演变推论的非常清晰了,援佛入道化为禅,禅入理气宇宙论,由是生出来了新儒家。但是这宇宙在哪里,心外或心内,性即理亦或心即理,就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所在了。
今天恰好是清明,也给本书告一段落吧。哲学,才刚刚入门,境界,也才渐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