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5 关于知识垄断

看了昨天一期的奇葩说,薛教授谈到知识垄断,作为一种规则的意义,让我想到了自己写的高考作文。

怀着怀旧的心情去查了一下,2011年北京高考议论文题目是这样的——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看到,有人写制约与发展,有人写让或不让,有人写包揽后的反思。

我记得,我写了一篇《垄断》。

当时语文得了142分,所以应该算是写了篇高分作文...

隐约记得,自己讨论了垄断成因、问题和制约、以及解决。

那时,我理所当然地把垄断当成了不好的事情。

却并没有考虑某些垄断是一种既定规则,而规则背后有着完整自洽的解释逻辑。

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感觉着垄断这个词的可怕,似乎它是贫富差距的成因,是言论自由的敌人。

可是,知识不一样,它很公平,似乎人人可获取;却也非常不公平,有时成本高的让人望而却步。

人们对专利存在争议已久,但如果把知识垄断解读为专注、专业,似乎又是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所以,知识垄断到底合不合理?

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想到了传播学中的知识鸿沟假设。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P. Tichenor)、多诺霍(G. Donohue)和奥里恩(C. 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提到。

指的是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决定着获取信息的多少。

那是还没有互联网的、大众传媒时代。

美国为了缩小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教育差距,出台一项“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于是,美国政府制作了儿童启蒙教育短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等的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原本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尽管贫困儿童确实接受了教育,但是富裕儿童总是有时间接触这一节目,而贫困儿童有时间等等其他因素限制,所以,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不减反增,贫富差距仍在增大。

根据这个典型的例子,蒂奇纳教授研究了大量社会现象,分析得出: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讲呈现继续扩大而非缩小的趋势,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

“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简而言之,就是大众传媒非但没有加剧知识的普及,反而使这种差距加大了。

这是那个年代知识分享的结果。

好的,现在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加速了知识和讯息的共享,但人和人之前的知识差距缩小了吗?

没有,我们又出现了数字鸿沟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样可以类比蒂奇纳教授提出的五个原因。

某些云南山区的人们才刚刚用上智能手机,而某些城市的小学生已经开始研究人工智能。

一批又一批地学者致力于科普和辟谣,而某些人群却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发“不转不是中国人”“关于猪肉的内幕你必须要知道”等等推文。

当年轻的一代表情包和网络语言信手拈来,我们的父母一辈会用老年表情包就已经勉强算是跟上潮流...

我无比相信,知识应该得到共享,不论贫穷和富有,每个人都有获得知识的权利。

可即使很难相信,事实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我们坚信会消弭差距的事物加剧了鸿沟。

一如那时的大众传媒和如今的互联网。

这时有人站出来说,既然这样,不如我们先不考虑共享所有知识这件事情,我们把跟多的资源,集中在少部分已经走在知识鸿沟先进的一边的人,来更专注地完成这部分内容,来创造价值。

而其他人,也许可以从更简单的知识开始了解。

我认为,这是知识垄断的方式的一种解释,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哪有的难以接受。

实际上,我们痛恨垄断,痛恨的是差距,但差距的产生往往很难仅仅从主观意志上来解释,从单一事物上来归因。

另一个角度说,不谈差距,知识共享的结果到底如何?

互联网+ 、跨界成为趋势,的确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但放在人类的庞大的总数上看,凤毛麟角。

这些互联网的创业者、创意者,得益于时代,但更得益于自身思考和积累,并非知识的单一作用。

他们不业余。

但很多人往往不明白这一点,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是业余的人也可以做专业的事。

比如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想办公号,人人都懂互联网。

因此,知识爆炸伴随着最多的是什么?

是跟风,是劣质,是信息垃圾。

就像一棵苹果树,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摘,可能最后人人都只能摘到不成熟的青苹果。

这一点和我一直秉持的态度是一样的——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

知识垄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社会生产中,分工的意义。

就好像工作中,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无可避免地难以和岗位全然匹配,业余地试图模仿专业。

那如果,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与自己从事的行业和创造价值的方向相匹配并且专注下去,其实是知识垄断的一种完美的形态。

有些无趣,甚至傲慢和刻薄。

我知道,从这个角度说,抹杀了很多可能性。

但可能性往往是最虚无缥缈却蛊惑人心的事情,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6/365 关于知识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