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烈三十载 扼腕八千叹--读《史记·项羽本纪》心得

轰烈三十载 扼腕八千叹

--读《史记·项羽本纪》心得

    近几日,书友老霍与我均忙碌不息,项羽本纪本是读过多遍,恰逢英语期末考试,搜肠三千单词以对万数单词量为基础的中科院期末考试卷。若非地铁上三读项羽,顿觉单兵战斗力满满。先谢过项羽与司马迁对个人的帮助,再做心得分析。

      项羽,千古神勇,无人出其右。年少轻狂,学书、剑不成,欲学万人敌。志高勇猛,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其与项梁见嬴政巡视威武,狂言取而代之。后顺大泽乡起义之势,经破釜沉舟,于巨鹿破秦军主力章邯、王离,灭秦后自封西楚霸王,沐猴而冠,烧阿房,后屡胜刘邦,过依个人力量,失范增、英布等人,终困于垓下,然战力无敌,二十八骑分四方突围,临江怨天亡之,自刎乌江。享年三十岁!

       霸王一生酣畅淋漓,以少胜多,带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却败于刘邦之手何者?其因有三:其一,心胸不够,猜忌心重,贪小利而忘大义,刚愎自用,导致君臣不合。项羽身边最大的智者是范增,不说鸿门宴不听其劝,仅是刘邦稍许挑拨,就怨恨剥夺范增权力,范增气死,从此项羽再也没有翻过身。相比刘邦从善如流的多,身边的智者张良也会做臣子。鸿门宴前,项伯与张良会,告知情况。张良先不让项伯入帐,自己先汇报情况,刘邦也过问张良为何二者会有关系。张良坦然以对,刘邦无疑问后引项伯入内,刘邦立马结为亲家。刘邦后得天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夺取天下的时候,虽然很多事做的磕磕绊绊,但是总体懂得与朋友、下属分羹。从某种意义说,什么领导带什么兵。范增和张良也是两个层次的智者。范增的情商也跟项羽差不了太多。其二,逞匹夫之勇,怀妇人之仁,志向不正确,思路不清晰,缺乏大局意识。项羽之所以名声好,直到李清照还会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更性情化,难听叫情绪化、孩子气。垓下好不容易突围,却把乌骓马度过江去,自己留下,临死还为对方将士考虑杀了自己,如何分功的问题。这让项梁带着过江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亡灵怎么想?让最后跟随他的二十八骑怎么想?你让待遇明主也想轰烈的乌骓马怎么想?项羽实在思路不清晰,我想可能他就是志向还是不够远大,他志向是对秦王的取而代之,取而代之之后,他开始不会干了。刘邦逃跑的时候,几次把自己的孩子都扔到马车下面(普通老百姓,这个不推荐学习),刘邦个人战力的确很差,可是他会搞好关系,懂得大局,进函谷关,就开始修养自己,妇女无所幸,钱财无所取,想要安天下的节奏,而不是简单干掉秦朝,这才是正确的志向。第三,战略很差,战术很强。某次战役的排兵布阵项羽基本无过,可圈可点,但定都彭城(这个争议性太大,不论),一直没有稳定粮草供给,到处屠城,等等这些错误策略。确实难以长久。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以后,就像一个抱着核弹头,到处树敌的无头苍蝇,竟然自大到放逐起家依靠的义帝,最后弹尽粮绝,还以为鸿沟之盟可以解决问题,实际坐天下和打天下,两个时代策略了,可惜身边已经无人劝告,唉!

      不管怎样,项羽的优点很多,缺点也很明显。年少有为,就算古代人寿命短,立家早,二十四岁就开始征战天下,鸿门宴以前,果断刚毅的解决项梁失败后的种种策略,从善如流方面,也是做的很好。但是,项羽身上和骨子里透露着一股富二代的傲慢气质,刘邦的接地气,他永远不懂。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现代的穷*丝们要辩证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只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时不富贵不可怕,有个富二代还能干的敌手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修住自己的内心,很多事要能低的下头,耐得住性子,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一个多月之前,也读过项羽本纪,曾写<史记·项羽本纪>随笔

   惜霸王

垓下破天笼,

楚地盖世功。

虞姬不自弃,

匹马过江东。

   现在想来,历史不可假设,今人应多思考和借鉴。戒骄戒躁,耐心磨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计较一时得失,从善如流,早晚会有东山再起之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轰烈三十载 扼腕八千叹--读《史记·项羽本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