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留给儿子讲的

韩信在见刘邦时,向刘邦指出项羽的过失主要是吝啬封赏。这话其实有所偏差,正因为韩信的见识所以韩信仅能打天下而不能一起管理天下,且没法得到善终。其实,封赏爵位是君主对于功绩嘉奖,不是用来与天下人交易的工具。而赏赐为什么一定要充分呢?赏赐主要体现的是难得性。不然君主给少了天下人都来攻击,君主给了多了天下人才会觉得荣耀。赵匡胤曾经对曹彬许下功克后唐就授予他相使的承诺,曹彬早就料到承诺没法兑现所以就放平了心态。当赵匡胤最终没有兑现承诺的时候,曹彬也信服。如果期望过高而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任凭国家兴亡而不做任何事。项羽既然能够礼下与人,怎么能说是因为吝啬封赏就导致了灭亡了呢?刘邦平定天下后,热衷于封赏,最终导致叛乱。直到汉武帝夺回了那些封赏,才算真正安定下来。可见多次封赏土地并且放纵他们为所欲为,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能让人放心,何况其他人?用天下的财产与天下人做交易,而让自己成为皇帝。皇帝和大臣们之间做交易而又期许快速得到回报,这样的人连一个朝代都没有办法座稳。

韩信之所以这么评价项羽,只是为了和刘邦做交易。所以他刚占领了齐国,就请求做齐王。以做买卖的心态与君主做交易,君主早已看清了他的心思,虽然给了他想要的但是顾忌也就产生了。早上俘虏了齐王,傍晚将其处死,马上就来请求做新的齐王。自古兵戎相见都是源于过分的欲望。

韩信说:“用天下城池来封赏有功劳的人,有谁会不服”。君主可以这么想,臣子不能这么说。何况君主本来就不可以有与天下人交易的心思。君主不一定要遵守全部说过的话,不必完成所有下过的承诺。赵匡胤对于赏赐的谨慎,曹彬对于结果看的通透,就是安定和富贵的根本。为什么一时的话就必须要兑现呢?

项羽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吝啬于封爵。韩信说的不如陈平这么客观。陈平说:项羽重用的人,都是自己的亲属,其他人就算有奇才也不能被重用。项羽这样不知人善任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小人的蒙蔽。卑鄙小人,位高权重后,那些坏事怎么会不想尽一切办法掩饰起来呢?

虽然客观情况是这样,但也有所偏差。项羽是通过狡诈的手段而逐步强大的,为楚怀王做事而杀了楚怀王,作为宋义的手下而杀了宋义。刘邦率先打下了咸阳却没有按约定分给他咸阳城,田荣等人来依附他却被处死还被夺走了城池。一直违逆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猜忌别人,怀疑别人也会有违逆的动作。环顾周边人,亲属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同时又深怕轻易给了权利,自己会变成下一个楚怀王和宋义,战战兢兢,睡觉都没有办法睡好。这样怎么能让他不更加怀疑其他人呢?即使疑虑成这样也是徒劳,汉王心腹是项伯,他是项羽的兄弟。追杀项羽最后逼他自刎的人是吕马童,是他的故人。在他大败的时候跟着他的三十多人中,都不是他的亲属。

心里放着不可告人的心思而寻求帮助,最后自己会被别人孤立。不是因为吝啬封赏而遭到别人憎恨,而是因为这些不可告人的心思早已让亲属之间有了叛离的念头。

对于上天没有愧疚,就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对于人没有愧疚,那就可以管理任何人。一切的行为都光明磊落。对人没有什么偏护,赏罚没有偏袒。项羽的得失关键就在这里,不在于韩信说的那些原因,这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不这么做,舍弃贤能的人,随意赏罚,用利诱的方式让贪心的人互相竞争,最后只会得到项羽那样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后留给儿子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