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了。
截至本文发布前,全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已有456例,死亡9例。
此外,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44例。
*综合国家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与浙江省卫健委等通报
而目前的传播途径还未完全掌握,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这意味着,确诊病例还有可能会增多。
这几天在花花的朋友圈里,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买到了口罩的庆幸,另一个是没买到口罩的担忧。
两者都是同一个中心思想: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但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这个大世界里,却出现了一些调侃的声音:
●爱情都轮不到你,肺炎会轮到你?
不好意思,真的一点都不好笑。
●现在已经是9个了
更有甚者,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言非典都经历过还怕这?并站在制高点上认为戴口罩出门的人大惊小怪。
Excuse me?看到这些,花花真的是生气了,然后一瞬间,却觉得很无力。
因为这样无知、嘴炮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你要用一个惨痛的事实,去当做一场可能还会有不幸的屏蔽墙,那可真是掩耳盗铃,非蠢既坏。
一些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对2003年的那场非典没有太多记忆。
2002年12月是非典最早爆发的时候,12月15日世界首例病人黄杏初发病后住院。
截止到2003年2月9日,广州市已经有一百多例病例,其中有不少是医护人员,在广州市发现的该类病例中共有2例死亡。
而后,包括更多的民众、医生、外籍人士感染,非典大规模爆发,最后定格在774人(截至2003年7月11日),患病人数 8069人(截至2003年7月11日)。
在柴静《看见》这本书里,也可以把我们带回2003年里,非典的一幕幕场景。
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二百二十二人感染,包括九十三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
五月二十七日,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去世。丈夫给我念妻子的手机短信。第一条是:“窗前的花儿开了,我会好起来的。”他不能探视妻子,只能每天站在地坛医院门口,进不去,就在世界上离她最近的地方守着。
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
多么惨痛的事实。
幸运活下来的一些人,后遗症也将伴随终生。
作为“被成功治愈的非典病患”方渤,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曾开心地说过:“我又健康啦。”
但仅仅六个月后,他被诊断为骨坏死。这是他在2003年非典时期接受的激素疗法,给他留下的后遗症。
这些后遗症不能被完全治愈,方渤必须面对终身用药。
●图源:《记录》里的中国
在当时为了救命,使用激素疗法也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要坦荡荡地说:“非典都经历过还怕这”,那您未免把苦与痛看得太轻易了。
正因为我们经历过非典,才要在其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这次疫情到来时,更好去采取措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而不是陷在所谓曾经的“胜利者”的高点上,让大家依旧躲在旧城墙后,丢兵卸甲。
毕竟,当年那场仗,打得很难、很惨。我们,都不愿意再重蹈了。
人类真的太弱小了,疾病汹涌而来,不会打一声招呼。死神扼住脖颈,也不会说一声抱歉。
但是,这一切,或许早可以避免。
在非典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两条线中,来源都指向了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顾名思义,为野外环境生长繁殖的动物。
那这些野生动物,是怎样跟人类发生关系的呢?
在钟南山院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些分析中,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可能来自野味,可能性比较大的比如说像竹鼠、獾这类的野生动物。
在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通报记者会上,多位专家披露了更多情况。
花花了解到,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跟武汉海鲜市场关系很密切,这个所谓的海鲜市场相当多的是野生动物。
专家在野生动物销售的环境里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不过传染源还不明确,找不到具体是哪个动物。
最早的时候所有的病人都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非常清晰,从动物跳到人类,有适应性变异,就有有限的人传人。
而2003年的非典肆虐,也是始于病毒从果子狸到人类的传播(果子狸是中间宿主,蝙蝠-果子狸-人)。
●中华菊头蝠
实际上,这些与人类路朝两边走的野生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本不会有太多交集。一些寄宿在野生动物上的病毒,不进入人类生活圈,人类被感染的概率也不大。
但因为野味爱好者们的追捧,成为了被动的导火索。
而这些野味爱好者,则是亲手点燃导火索,造成大规模爆炸的人。
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
除了SARS以外,还有各位比较熟悉的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
在人类不断淘汰出来的日常食用动物中,都会发现病毒的感染和携带,更别说野生动物。
面对已经到来的疫情,我们不必太过恐慌,但请不要轻视它。尤其是那些拿着疫情调侃,甚至是看不起他人小心翼翼的人。
可能你看到新闻上的数字,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100%的不幸。
在目前没有没有确切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勤洗手,出门戴口罩,有类似症状尽快就医,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毕竟,如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写到的:“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愿我们都能平安度过这段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