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不能放弃自我提升。

女生不能放弃自我提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人调侃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我甚至从一个女生嘴里听她津津乐道女博士是“UFO”——ugly、fat、old。也就不难理解有一些女性HR在招聘的时候,反而对女生“另眼看待”。或许你也有这样的经历,过年回家,亲戚邻居,甚至高铁上坐你旁边的阿姨在得知你考研、考博的计划后,都会激动地拉着你的手,以“救苦救难”的姿态苦口婆心地跟你讲:

女生学历高没有用,学历越高越不好找对象,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最大的资本是年轻,过了25就迅速变老,女人最佳生育年龄是23到28……你隔壁家的谁谁谁,海龟博士毕业,三十了还没对象,学历高心气也高一般人看不上;最好的岁数又过去了,条件好的又看不上她,往后是越来越难找了啧啧啧。相反,你李叔家的小兰姐,虽然学历低,但考上了公务员,早早嫁了人,现在都怀二胎了,生活稳定,真是让父母省心……经过五次三番三人成虎的摆事实讲道理,不少女生就服气了:亲戚朋友总不会害你我吧,长辈的经验教训总有借鉴的意义吧。

回想学校生活,当你背着笨重的书包灰头土脸地泡图书馆时,你的室友发个朋友圈就有好几个师兄自告奋勇鞍前马后地帮着做;你永远有新的书要看、新的单词要背,而室友永远有新的鲜花要签收、新的套路要怼回去……看到你的目光不再坚定,面露迷茫之色,这时候长辈们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一种劝人从良的崇高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经过怀疑、动摇,否定与自我否定,最后,你决定要做个“成熟的大人”了,你决定要心安理得地贪图安逸。一毕业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首选当然是公务员、事业编。不管你适不适合、有无兴趣、待遇怎样、发展怎样,起码看起来既“稳定”且“正经”,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有面子。

接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相亲,早早地把自己嫁出去。等什么等啊,还要嫁给爱情?还要嫁给你喜欢的?年轻才是女人最大的筹码,遇到条件合适的就应该嫁了。还要早早生个大胖小子。

于是,你看起来事业稳定,生活美满,不仅不再成为父母的负担,还树立了你在亲戚朋友同事邻居茶余饭后街谈巷议中不容置疑的“正面形象”,朋友圈晒幸福的小霸主。

你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说辞,你是女生,不应该活得太累,应该安逸一些。好像只要放弃对理想的追寻就能换来四平八稳的生活,好像放弃个性就能够换来波澜不惊。

你很容易接受“安逸”这个词,这个词太好了,听上去就好像是“幸福”的同义词,在我看来,它不过是“平庸”的同义词。“平庸”太刺耳,因此它有很多同义词来替换,比如“做一个普通人”,就好像有一种普世的生活模板像“普通话”一样值得全国推广。“安逸”、“稳定”代表着一种惯性的、陈旧的也是可疑的社会体系与结构。而一种制度,即便是压迫、损害你的,只要具有某种稳定性,也会使人感觉到安全。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语言、观念、风俗、制度被用来规训女性。因此我看到的迷茫、软弱的女性太多了。一方面对性别歧视感到不满,一方面接受男权的规训,甚至从中感到某种便宜,主动放弃对理想的追寻,对个性的追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这种作为顽疾的性别偏见,这种换了副面孔的“读书无用论”,是如何在五四百年以后仍能红旗不倒大行其道的?心灵鸡汤界一直在关怀女性,向女生指明一条出路:“最大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这样的话乍一看很有道理啊,可情感博主们教给女生,也为女生们所接受的“投资”包括什么呢?健身、美容、名牌、旅游、摄影、看电影、阅读心灵鸡汤……或许这些“投资”能让你嫁得更好,进一步还能对抗已出场或潜在的小三,但更多只是维持了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而已,本质上只是主动迎合了男权所建构的用于规训女性的评价标准和生活方式而已。那么,作为向高精尖领域进击所必需的教育呢?女生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并与男性同辈甚或前辈们一争高下。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好评如潮的教育电影,看过的同学想必不会忘记主人公兰彻的理念,很简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想,无论男生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都在于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有勇气有能力有条件有毅力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要那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那么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能力,不要那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如果连做自己都办不到,只能按别人所建构的套路而活,只能活成一个表面稳定安逸实则不堪一击,表面皆大欢喜实则庸俗不堪的俗世生活的模板,那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生不能放弃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