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越来越觉得学习方法很重要。很多时候是下无用的苦功夫。同事说,这本书晚看了十来年,到是小妹(读初中的小姑子)用得着,偏偏又不爱学习。一本书自然解决不了这种永恒的矛盾。其实学习不是学生的特权,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可学的不仅是课本知识,学习林林总总,涵盖万千。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绝对不是画蛇添足。但是书中理念,亦不至于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出一本书,归结也就几句话:要刻苦用功,学习不是轻松事,让自己很累很辛苦才是首要。其次苦读不等于死读,要总结思考,不妨自己考查自己,来个自测什么的。再就是要学以致用,由其成人技能学习一类。最后要穿插学习,一直都是好几本书一起看的,一本会好闷。原来相当于间隔练习,知识存储得更牢固。书中举例说明的例子挺有趣,最后几章有注水,亦可跳过不看。
摘抄如下
1,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元认知: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2,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1,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将这些与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2,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重复多次检索,检索之间要有间隔,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对已知掌握得越好,就越能用有创造力方法解决新问题。并非学东西越轻松,学习效果就越好。只有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夏牢靠。
3,“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出现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花费更多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在学习划分科与种的基本概念时,采用穿插与多样化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帮助。
记忆和辨识需要“事实性的知识”,可视为“概念性知识”,低一个层次。概念性知识需要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分类学需要概念性知识。
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
莱特纳盒子:想象成四个文件盒。第一个里面经常弄错的学习资料(可以是乐谱,冰球打法或西班牙单词抽认卡)必须对这些内容频繁练习。第二个装擅长的学习内容的卡片,练习不如第一个里的频繁,频率只是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盒子里的卡片比第二个里的练习频率还低,以此类推。如果错过一个问题,就要把它往前挪一个盒子,以便更频繁的练习。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有助于发展辨识不同问题,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需要每个科目练习完成前跳到下一个科目。
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节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4,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会让资料记得更牢固。
迷茫意味着要在想清楚如何实施计划前就行动,要在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之前就行动。对于我来说,知道自己会卷入什么困境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把一切了解清楚之后,便会有巨大的心理负担,永远无法着手去做这件事。
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5,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只听一方通话的人拼命强迫自己推测没听到的那部分通话内容,好拼凑出一段完整的叙事。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即便你最珍视的记忆,也不能代表事情发生时就是那个样子。记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们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来理解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过的规则,好让一件事情更符合逻辑,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填补。暗示的东西才会被人们记住,明确表述的东西则不然。
先让人想象一件事情的具体样子,若是稍后再问起此事,他们有时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的错觉。
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导致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用最无效的方法学习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错估最为严重。正是由于错误的自信,也不大会改变自己的习惯。
要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6,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阅读能力较差,只能逐一辨析句中单词的意思,抓不住文章的主线,就是阅读障碍症。监狱中犯人此症较多。
不同的文化与学习场景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而且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标准智商测验或天赋测验衡量的,因为测验漏掉至关重要的能力。
开阔眼界,别局限喜欢的学习风格中,运用资源,发挥全部“智力”,把想掌握的知识式技能练熟。说出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放手去做。
不要靠感觉做事。
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学习新资料,停下来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若要测试对主要概念的理解,怎么描述它们?
提取重要的规则,整合到结构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对知识的精通,方可捷足先登。
7,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一个好奇求知的孩子会比不那么好奇的孩子更有智慧。另一个影响智商的环境因素是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营养会影响智商。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智商。
组成智商的智力有两种,流体智力,就是抽象推理,理解不熟悉的关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关键因素是工作记忆的容量大小:一个人在解决一个问题吋(有干扰的情况示下),能在头脑中记住新概念与新关系的数量。
另一种晶体智力,即人们从多年经验中积累下来的知识集,可通过有效的学习与记忆方法提高晶体智力。
强调努力是给予孩子一种他们能控制的变量,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变量很稀有。强调天生的智力则是将它置于孩子的控制之外,对于应对失败来说没有好处。
助记手段:视觉形象可以建立到记忆的联系,这些联系是生动的,有关联的。人类记忆图片的效果总要好过记忆字词。
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记忆宫殿,把每个核心观点和宫殿中的一个位置对应起来,脑中完成可视化。
8,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而不是靠阅读文章或听课。从经验中学习就是一种生成: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了团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