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大钟寺

2019年12月21日,大钟寺,北京海淀

大钟寺,位于北京海淀北三环路联想桥北,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为皇家佛教寺庙,1985年被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陈列中、外古代钟铃共400余件。

多年以前的某段时间,经常乘坐361路公交车往返于朝阳与海淀之间,每每均路过这作为北三环必经之路的“大钟寺”一站,但未曾下车驻足停留。

去冬一个阳光充足的周日早晨,带相机出门,乘坐环线双层观览公交至此,驻足良久,细细观赏这熟悉又陌生的大钟寺。

朋友们,无论您在何方,愿大钟寺农历新年的钟声,都会为您带去我诚挚的新年祝福!

一、名称由来

据《敕建觉生寺碑文》记载,雍正帝有云“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所谓觉生也”,是故雍正帝为寺庙取名“觉生寺”,现觉生寺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乃由雍正帝御笔手书。

另据《敕建觉生寺碑文》载,雍正帝选址西直门外曾家庄(今海淀区)建寺,乃在于该处高朗干爽,林木佳茂,而且“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适宜用作“寂静清修之地”。

到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

二、寺内布局

大钟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依次为照壁(已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另有六座配庑分布于两侧。

寺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筑为大钟楼,立于巨大青石台基之上,两层,上层顶为圆形,下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

三、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世称“钟王”,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大钟通高6.94米,钟口直径3.3米,厚度220毫米,重约42吨;以铜为主,采用无模铸造法一次铸成,因此没有磨削加工的痕迹;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总计二十二万七千多字,书体为楷书,相传为当时的书法名家沈度手笔。

悬钟的架子以粗大的木梁制成,8根主柱顶部向内倾斜,主柱上3根横梁巧妙地将力过度到主柱上,分摊到更多断面之上;钟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70厘米,直径4米,距离钟口1米,既可减低钟架的高度,又可有很好的共鸣作用。

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陈列着40余口古钟,最早的是宋代熙宁年间铸造的,距今900多年;按年代顺沿分别有宋、元、明、清各代古钟。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2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3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4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5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6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7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8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9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0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1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2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3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4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5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6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7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8张图片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19张图片

- END -

感谢关注与支持!

城市漫步——大钟寺_第2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漫步——大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