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从来不“讲道理

大朴国学 原创

    左宗棠在做陕甘总督的时候,很赏识自己的一位姓吴的部下。

  这人是世家子弟,也非常有才华。一次,左宗棠打算把一件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完成,但是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他们都发现这个人有一个怪毛病,就是对饮食特别挑剔。无论身处何处,他对饭菜的要求都非常苛刻,自称美食家,对餐具的使用也要非常的讲究,一旦有什么地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对下属大发雷霆,弄得下属们人心惶惶。反对的人说,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委以重任呢?

左宗棠听完,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安排人去找这位姓吴的属下,说要请他吃饭。当时,吴某还没起床,听说左宗棠要请他吃饭,急忙乱穿了一身衣服就跑了出来。

当他到了左宗棠的住处,侍卫把他领到一间空荡荡的房子里说:总督大人让您在这里等他。不过他从早晨一直等到中午,左宗棠一直都没有出现,等的自己饥饿难耐,但是又不敢走开,只好硬着头皮等。一直等到傍晚时分,外面终于传来了脚步声,走进来的却还是一名侍卫,给他拿来一壶水,和一个做工非常粗糙的茶碗,然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这时,嗓子已经开始冒烟的吴某,也顾不上挑剔了,就一口气喝了两大碗。

又过了一会,天完全黑了下来,侍卫给他送来了晚饭,不过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糙米饭和青菜,已经快饿晕了的吴某,饥不择食,也再没什么讲究了,狼吞虎咽的吃了三大碗。等他吃完后,左宗棠终于出现了,他用非常抱歉的语气对吴某说:临时紧急公务,需要马上处理,让你久等了,真不好意思啊。

说着,左宗棠让侍卫将山珍海味送上来,满满地堆了一大桌子,然后很热情的劝吴某吃菜。已经吃饱了的吴某,吃不下,只好连连辞谢。

这时,左宗棠笑着说: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不管多么糟糕的食物也能吃下去。一旦吃饱了,山珍海味也咽不下去了,可见食物的味道并没有一定的好坏啊。吴某听完,感到十分惭愧,从此不敢再自称”美食家“,也没有再因为食物是否可口而责骂吓人。

如果把我们很多人放到这样的情境当中,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很可能是,把这位吴姓下属叫过来,一顿臭骂,责令他写出深刻检查,或者是,循循善诱,给他讲一堆大道理,一副慈眉善目的老者、过来人的形象。

我想,也会有很多人觉得左宗棠这样处理问题不够坦诚,不够直接,绕的圈子太大了。

其实,不管是大发脾气,还是慈眉善目的讲一堆大道理,可能都不是一种有智慧的处理方式。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对晚辈、对下属的时候,或者是我们觉得已经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把大道理搬出来,苦口婆心的给别人去讲。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不是有这种朋友,他们不是那种特别会说话,也不是那么的会讨人喜欢,但是,你和他交流会感觉很舒服,你能清楚的感知到,他能理解你,他能明确的知道,他能感受到你细微的情绪变化,懂得如何与你交流,甚至是跟你谈一件对你不是那么有利的事情的时候,你也不会那么的情绪激动,甚至是激烈的对抗,而是能平静的接受。

这其实就是一种共情力。

有人说沟通:百分之七十是情绪,百分之三十是内容。我觉得,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沟通的效率达不到这个比例,效果更不是三七开。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效果是负数。最终沟通的是情绪,而原本要沟通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讨论,是关于家庭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为什么父母越喜欢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试图给孩子讲道理,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沟通效果都很不好。而且,很多时候,问题的引发可能很简单,比如说,父母说:我让你洗头,你就得洗头。而孩子不愿意,各种抗拒,然后父母就开始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不进去就开始反复的讲道理,再听不进去就体罚或者打一顿,直到孩子听话为止。下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又是一次循环。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逆反的情绪会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父母们,还是会搬出一大堆大道理出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很多时候,是父母不管当时孩子正在做什么,是自己有时间可以给他洗头了,然后孩子就会开始排斥,父母就开始讲道理,讲如果你不洗头,小朋友就不喜欢你了,出去丢人之类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是感性的,他更喜欢去体验他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教育完之后,心不甘情不愿的去洗头,很难体验到做事的乐趣,容易陷入机械和麻木之中。强迫多了,不良情绪会累积起来,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甚至撕裂。

卢梭说过,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看到这儿,很多朋友可能会很纳闷,怎么说着成人的世界,就说到了教育孩子上去了呢?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所谓的成年人,并没有比孩子的心智成熟多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学会了在领导、长辈面前忍耐,学会了虚情假意的应承,而内心则是激烈的涌动和排斥,而且,我们已经失去了孩子式的真诚。

上边提的共情力是基础,因为讲道理、批评、指责,很可能带来的是对抗,或者是表面的应承之下,内心更强烈的对抗,共情力,可以说是,把自己和别人调到一致的频率上,能够实现同频共振。

而更有智慧的处理方式,则是像左宗棠一样,学会引导对方自己去体验那些大道理,把那些大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今天我们还是来分享一段《管子》的内容吧:

《管子·形势》: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这里其实是说了三种最劳而无功的努力,就包括了上边所说的讲大道理,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一、与不可

其实选择朋友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我们判断一个人基本是最准确的,因为他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是这个人所有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总和。

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大家可能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堆原则出来。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要去交一些不符合我们原则的所谓朋友。这里并不是说这不对,这没问题,但是,如果说要上升到真正的战略合作,真正的紧密的协作,这就必须得慎重,同样选择合伙人、选择创业伙伴,这些都得认真思考是不是不可交,不可长期共事。我们很多时候盘算找合伙人的方式是,他有什么,他有资源,他有资金,而忽略了他的弱点或者缺点。因为总觉得自己是例外。这个时候如果不慎重,只注重对方的优势,或者说短期内能给你提供的支持,而忽略了长期存在的更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发展起来,这些矛盾或者说问题还不会那么突出,而一旦做起来,发展起来了,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异常的大,解决起来的成本就会极高。

二、强不能

就是不要勉强能力不够的人。有一个词叫强人所难。怎么才能不强人所难呢?那就是要对对方的能力有着清晰的认识。作为管理者,要明确的清楚下属的能力边界在什么地方。这是识人、用人、管人的最核心能力之一。我们现在总是强调压担子。压担子本身没有错,给他压力,让他更快的成长。但问题是,如果担子压的过重,他就被压垮了。最重要也是最精妙的问题就是度的问题。怎么才是适度的压担子,我想这个只有自己在具体的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很好的把握。

三、告不知(智)

就像开头讲的左宗棠的故事,我们很多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想说服别人,劝导别人,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的结果是劳而无功。在管理过程中,永远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如果对方能够被说服,不用你去说服,他自己也能意识到问题,言语的力量,谈话的力量,其效果绝大多数时候都比我们预估的效果差的多。而且,越是苦口婆心式的劝导,基本越不可能有效果。很多企业里都有非常正式的约谈的环节,这些工作很有价值,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是这种形式,包括最高的领导对他业绩不佳的关注,是对于利益的恐惧,让他真正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真正有效的是,上边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充分利用人性里的趋利避害的心理,让他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主动去改变,这比苦口婆心的劝导有用的多。

最近好像很流行一句话:讲道理,你就输了。

其实,想想是有道理的。不管是工作和生活中,当我们开始给人讲道理的时候,是我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家人也好,对下属也罢,讲道理,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原因是我们都明白那些大道理,但是很多时候碍于面子也好,想争个对错也罢,都没有意义,反而把事情给搞复杂了。

接下来,《管子》做了个总结:

与不肖者举事,则事败;使于人之所不能为,则令废;告狂惑之人,则身害。故曰:“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意思就是说:

同不肖者共同举事,则事败;使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则命令失效;把事理告知狂惑之人,则身受其害。所以说:“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当我们试图开始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想想,是不是还有更智慧的处理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智慧的人,从来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