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合礼,不合传统不成方圆(180538梁科丞)

无规矩不合礼,不合传统不成方圆(文6)

近日,人大一硕士生在微信上在读了李凭先生的书后,对人大与北大的魏晋史学导师、教授进行了无端的嘲讽,并称“想考魏晋或唐朝的千万别来我校,随后他的导师发布公开声明与其断绝师徒关系。

从这件事的问题来说,这位硕士生的行为无疑是不恰当的,尽管在事后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此事道了歉,但事情产生的后果却无法挽回了。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提到,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且维持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中国传统向来是尊师重道的,而硕士生的行为恰恰违反了这一传统,也即违反了礼的要求,所以说他的行为是不合礼的。

人遵守礼、遵守传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形成的,这与我们礼和传统的传承是很相似的。从学生的行为来看,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甚至认为这只是师徒二人的理解有差异。诚然,导师与学生毕竟年龄相差较大,有很多见识与眼界都不相同,学生的行为打破了“礼”这一方圆而不自知,老师这时候就应该引导其归回到此一方圆中去。以什么去引导呢?这时候惩罚就成为了一件利器了,用俗语言之叫做“长记性”。国家有许多传统、许多礼之所以能被传承到现在而不被打破,与这样的传承制度是很有关系的,有许许多多从家族祖上传下的礼,遵守就能有利于自身,不遵守就会吃亏。等到吃亏的次数多了后,这样的传统也就真正被传承下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了。

学生最后在被惩罚后,在道歉的同时,还发表了“情况说明”进行反驳,这说明他并没有完完全全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礼、不合传统的。但在不认可这样的礼的前提下,学生又不得不为自己所认为的无错误的行为道歉,这无疑是很矛盾的,但这在中国这一带有浓厚乡土性的社会中是颇为常见的,就如我们在上学时打架,尽管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却依然要写检讨。这与礼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礼不像法,没有法律的强制效力,礼的传承往往靠的是传统,而传统这种效力的前提则是基于人们从教化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这种敬畏从何而来?便是从一次次的挫折中修成的。如材料中的硕士生,在他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没有错的事后自己的利益却遭到了侵害,这无疑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扭曲感,在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后,这种扭曲感更上一筹,久而久之,这样的扭曲感便养成了对礼、对传统的敬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规矩不合礼,不合传统不成方圆(180538梁科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