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队(2)——个人新发展

我的团队(2)——个人新发展_第1张图片


(一)冷场


上集提到,本作者在初三时期经过一系列断断续续的自省式思考,产生了创办【应试团队】的构想,并将这一不成熟的构想付诸行动,形成了名为DTG的合作分工型应试团队。


点击进入上集:我的团队·前言


不过后来,由于人员懒散、领袖号召力不足等问题(本质上因为选人过于随意),DTG应试团队在多次分工项目的一拖再拖下,以冷场(大家都不响应号召)告终。

当时那是一个QQ群,以我初三的部分舍友以及初二的一名同学组成。然而冷场后,我并没有把这个群组删掉,而是把它留着。

具体留着干什么用,我本人至今也没想清楚,也许算是一种警示——时刻告诉自己还有一个团队要运营;亦或是一种鞭策——虽然团队冷了,但我还是要前进。

在初中毕业以后,这个以预习高中知识为目的的群组,随着漫长的暑假生活,逐渐被遗忘。原本预计要预习所有学科,到头来只把数学和物理的前面一小段部分粗略地看了看,随后便在暑假生活中放飞自我了……




(二)高中


到了高中,在这个新环境当中,我一如既往地采取低调与观测的态度,以较为缓慢的速度去适应这个环境。不过具体我的高一新学期经历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人,什么琐事,我都不想再这里浪费笔墨去写。

毕竟琐碎的事情对个人的发展并不具有太大的启迪意义——何况现在的我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生活琐事上,自然也疲于去回顾。

不过要说高一的我跟初中的我完全没有改变,那就错了。

高一与初三相比,我认为最大的区别——理性思维的开发,自省能力的上升。


我的团队(2)——个人新发展_第2张图片

首先,我会开始从心理层面上认识自我。包括但不限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等抽出来进行剖析,或是与别人的表现进行对比。随后将一些(有权威性的)心理学测试结果作为参考。

其次,对于书籍内容的追求。初期我较为感兴趣的是文学巨著——《基督山伯爵》《飘》《巴黎圣母院》《罗马史诗》等。虽然这些名著阅读初期会相对艰难,但他们总会在阅读中期或是后期带给读者巨大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满足。

然而,渐渐地,我开始思考:这些名著虽然伟大,但毕竟都是虚构,广泛阅读除了提高文学涵养与阅读能力以外,似乎作用并不大……

不过呢,这个困惑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后来在一次去图书馆漫游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我真正热衷的一本书《资本论》

从此开始,我开始广泛阅读理论性的书籍,从社会科学到唯物哲学,最终回归到具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学与管理学。

虽然这些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引发【我读这些有什么用】的质疑。But,当我重回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些看似没用的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健全人格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我辩证思考的能力。

于是乎,在书本的堆积与先天性格的综合作用下,那个阶段我看待问题变得空前理性,对事物的阐述也尽量追求严谨。

例如,当我发现我在群体交流中存在压力,不热爱群体社交的时候。换做以前,我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认为这是性格怯懦所致。

然而,现在我会认识到这是个体间性格差异的问题(内向的个体往往喜欢与单个人交流,在群体中往往感到不适),便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发扬自己这一性格的优势(例如专注、深刻),而不是光看到自己的劣势(不爱广泛社交、交际面狭窄)。

这种思考很快地扩散到我的行为上,主要体现在我的说话方式。

对于同一件事物的阐述,我与大多数人存在一定的偏差。

例如,描述“拜金爱情”这一社会现状时——

大多数人的阐述:没有钱,你对她再好也没用。(强调通俗、易懂、情感共鸣)

我的阐述:当个人步入社会后,中产阶级间的爱情将更大程度地建立在物质利益之上。(强调严谨、限定范围、准确)

当然,不了解我的人可能认为我比较装,不过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我的表达方式。




(三)重燃


可能因为个性比较突出,我在班里也成为了一个比较有权威性的人物——一方面,成绩靠前;另一方面,说话方式具有说服力,让人感觉上具有一定权威。不过在某些领域上,我就是个完完全全的白痴了(例如体育运动,除了羽毛球基本上就……)。

伴随着高一一整个学年的探索,我不断明确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最大的缺点:行动力低下

于是,在高一毕业的最后几天,那一段意味着离开老同学即将走入新班级(分班)的时期,我猛然想到了制约我行动力低下的方法

看了看我QQ通讯录里的【DTG应试团队】,我感到似乎有一团熊熊烈火,燃烧在陈旧的木材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团队(2)——个人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