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

#神剑山庄#  (206)

文,小齐同学  2018.5.3

我读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小说集子。

淖读nao四声,指汪先生家乡高邮的一条河。

(一)

可爱的汪先生

汪曾祺先生,被金庸先生誉之为最具“中国味”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百年历史,有五味三餐,循着中国人的记忆,升值在现实生活之中,有浓浓的中国味,雅俗共赏。

汪先生的小说,会把人间描绘得如同风俗画,涵盖世间百态,为民间文化传承基因,堪称“文化小说”。

我特别喜欢这段评价汪先生小说集的文字:小说中描述人们的生活,如梦境一般,灿烂有趣,荆棘遍地,哀乐升至高潮,就成了人性的最佳注脚,展现区出民俗社会的全景,他们的浪漫故事,爱恨情仇,是民族的心灵史。

这本《大淖记事》共分四个部分:风俗、故里、行业、婚事。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风俗中的第二篇,也是与小说集同名的一篇,就叫《大淖记事》。这篇小说很短,内容仅有20页。

文中开篇是这样讲的: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轮船公司西边是几排错错落的低矮的瓦房。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

“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

(二)

大淖记事,通俗的讲,就是记录一片水周围陆地上生活的人们的一些事情。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人。

一个是大淖东头黄海蛟家的女儿。这个黄海蛟是一个忠诚老实的挑夫,他和一个名叫莲子的女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做巧云。

后来巧云的妈跑了,他又当爹又当妈,不愿孩子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屈地生活,便发心不再续娶。

一个是西边老锡匠的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在家排行第十一,小名就叫个十一子,外人都只管叫她小锡匠。

小锡匠长得挺拔,唇红齿白,浓眉大眼。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就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在家里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有一个老娘守寡多年,眼睛不好,就快要瞎了。

巧云十五岁以后,就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一双丹凤眼,睫毛很长。

巧云17岁,他的父亲在高跳时一脚踏空,摔断了腰。经过治疗久不见效,最后竟半瘫了。这个家,就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来支撑了。

巧云很勤快,就在家门口织席;小锡匠也在她家门口的树荫下化锡,两人正好作伴。

两个人自然也会相互帮忙,巧云帮小锡匠拉风箱;有时候巧云手破了,锡匠会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

两个人心意都明了,但却像一对苦命的鸳鸯,无法在一起。

因为黄家需要一个养老女婿,小锡匠家需要一个当家媳妇,他们无法在一起。

小锡匠是个善良的孩子,即使在一次凑巧救了巧云以后,也没有做出格的事情。

后来却生出了一些变故。

巧云被保安队的号长欺负了,她非常后悔;后来,她下定了决心和小锡匠在一起了。

当然,再后来的结果大家可以猜到,小锡匠被保安队的人打死了。

大家猜不到的可是,小锡匠被老锡匠用陈年尿桶上的尿碱救活了。

在巧云及大家的合力帮助下,小锡匠是会慢慢好起来的!

至于那个保安队长嘛,在锡匠们游行后受到了惩罚,被驱逐出境啦。

(三)

这篇小说很短,却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一是小锡匠被打以后,巧云坚决让大家把他抬到了自己家里,用所有的积蓄,买来了药品,医治他身子里的淤血。街坊邻居也都帮忙,大家的心好像都凑在了一起;锡匠们一起上街游行,为保安队的暴行高喊无耻,为不平的事伸张正义。

他们为这对年轻人骄傲。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种团结和坚强就是最伟大的信仰!

其次,小锡匠被保安队捉去以后,只要他说不再进巧云家的门,就不会被乱棍齐飞,以至于最后被活活打死。

但他说,他不能那样说,巧云不希望他那样说;而且他觉着,他值得。

这种为了爱至死不渝的意志,为了爱执着的坚强不屈,深深把我打动。

(四)

夜里十二点,竟然睡不着了。

一个入睡时间只有5秒的我竟然失眠了。

当我再翻回原文阅读时,忍不住想要分享。

摘原文的几段,与大家共赏: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淤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


他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吗?

会。

当然会!(全文终)

我读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手机相片

经过风雨的洗礼后,我依然在微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