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语录有感

今天下午来学校浏览学校主页新闻,看到《中国科学院刘明院士访问我校》的新闻,就点击看了一下。新闻报道,6月28日上午,应谭天伟校长邀请,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与信息学院教师代表在行政楼203围绕信息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等进行了研讨。校长谭天伟、副校长任钟旗出席,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征主持会议。

院士语录有感_第1张图片
院士刘明

她建议每位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坚持独立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学术标签,把基础研究扎实做深,在基础理论层面进行创新,逐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学术地位。学校和学院一方面要保持教师的自由科研空间,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大家围绕更大的目标,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本人对刘院士在上述黑体字的建议非常认同和深有感触,话虽不多,但句句说到实处,也非常关键,这也坚定了自己多年从事的光催化和量子点的研究方向的信心。实际上这么多年自己也一直在践行这个原则。

现在的科研方向也物欲横流,国家有什么钱的投入,大家都一窝蜂的去抢,不管是否有基础,从零开始也不怕,简单做一下预研或文献调研 ,就去争取;实力不行,就到处拉关系、走后门,最后以拿下项目,拿到钱为目的,全然不顾科研的原始创新和积累的客观规律;最后再用拿到的钱去公关,到项目评审、检查、结题乃至报奖。其实任何一个项目,穷其一生你也不会研究完,就像人走路一样,可以一直走下去,但事实上各种因素的制约是不可能的,有几个人能坐冷板凳坚持下去。

有明确的学术标签(research mark),干哪行爱哪行,不要朝秦暮楚,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所以长期积累下,必然有自己的学术标签,努力成为自己从事领域的翘楚。很多人不管什么课题,只要问到、看到就说都能做,拿到以后不是骗就是层层转包,个个分赃,典型的科研骗子或科研商人。

反观现在的中国科研,跟风严重,以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论文为导向,全然忽略了科学本身的基础问题、理论问题,缺少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精神,科研只为了论文,止步于论文。多年以后,我们得到的科研成果就只是一堆论文吗?对国计民生、人类思想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呢?想想科学界的前辈,牛顿,伽利略,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撑起了近代和现代的科学大厦,而现在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成果?我们的目光仍然只关注到建筑大厦的一砖一瓦,或者大厦的粉刷或装修。

科研本身都是世界级的角逐,能在这样的竞争与合作中建立自己的国际学术地位,这是每个科研人的梦想。唯此,必须遵循国际的游戏规则和科研道德,才能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结果,如中国的第一位科研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分别在治病救人和解决温饱方面对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国内的科研体制内,他们却被打入冷宫,算作异类,反差如此之大,值得我们国家和所有科研人员深思。

不管大环境如何,每个科研人员能在方寸之地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去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何尝不是人生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院士语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