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挑战day1:考研日志 1

日更挑战的由来

    真是意想不到,时隔多年,竟要重新提笔开始日更。对于早上手滑误点日更计划的窗口已懊恼无数次,但还是咬了咬牙,准备写下我的第一篇日更文章。想了很久写些什么,是继续我的音乐史讲述,还是继续流水账自述,最终决定主题就是考研日志了。

    原因有很多,哈哈,重要的是,这样命名的话,日更文章应该不愁没有素材可以写啦。

考研人的小自述

    今天是11月10号,周六。对于考研人不是很特别,反正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学习、吃饭、睡觉。一如既往。

    小伙伴总说,我很聪明,但其实我知道,我一点都不聪明,所以才更要一点点的将自己不懂的东西记在心里,慢慢积累与学习。

    对于学习,很喜欢这样的一个观点: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ry Foolish.(来自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

    唐叔说:慢着来,比较快。而我的精神状态,也是有一次在听长辈对一个晚辈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着急。

    自那以后,这句话放佛有魔力一般,成了我的转换枢纽。

    似乎身上有一种无形的责任感:成年人,困难,要自己解决,自己消化!


今日主要内容:巴洛克时期的那些人和事(1)

最喜欢讲述音乐史,因为有人说:以史为鉴。而我觉得,看音乐史,就是在体验不同音乐家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样的话,自己生命的宽度,宛如被画笔描写无数,构成锦绣江山。

巴洛克,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巴赫。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巴赫的人生。

巴赫,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有“近代音乐之父”之称誉。一生经历了魏玛时期、克腾时期、莱比锡时期。共有20个孩子,最终只有5个存活。

在巴赫生活的那个时期,巴赫并没有很出名,虽然现如今的音乐史上记载,他和亨德尔都是巴洛克最杰出的作曲家,但在当时,巴赫远不如亨德尔有影响。他可能和我们大多普通人那般,工作不顺心,作品不受人重视,地位低下,还要为了生存、生活,养家糊口(这么多孩子呢)等等平凡、甚至悲惨的经历。

但好在,一般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具备一种精神,那就是顽强,坚韧,不追求功名利禄,崇尚独立人格。这些珍贵的精神,大都体现在了巴赫的作品上。他的作品有什么呢?比如每位钢琴学习者必弹的《十二平均律》,二、三部创意曲。还有,巴赫最擅长的就是写受难乐,康塔塔这一类的宗教题材声乐。比如著名的《马太受难乐》《婚礼康塔塔》等。顺便提一提他的管线乐作品《勃兰登堡变奏曲》,尘封在历史长河,最终向世人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一个世纪后,这首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

与这首作品相似的,还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有着这样美丽的故事:年少的卡萨尔斯,在为刚买的尾巴新琴寻找大提琴谱,他搜遍全城中的乐谱店,最终在一个不起眼的箱底翻出了这套稀世珍品——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附上木心的《天意人工》: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竟会在巴塞罗那被

十三岁的卡萨尔斯发现

天意啊天意

卡萨尔斯得了曲谱

持续研究三年、五年、十二年

然后公开演出,一辈子

真是人工呀人工

我不能评判这首诗,因为,他就像巴赫的作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只不过,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感受,说不清道不明。也是这样的感受,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美的享受。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音乐欠巴赫的债”,远比你欠蚂蚁花呗多的多的多。

很有意思的题目。而这句话也是有来源。

舒曼曾经这么说过:“音乐欠巴赫的债,就像宗教欠教主的债一样大。”

巴赫伟大,伟大在他对过去300年复调音乐做了一个总结,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就是他的总结“陈述”。他善于把他的宗教情节与世俗音乐结合。在巴洛克时期,那时的人们回避他“守旧”的音乐,恰好说明他是一个伟人,把那个令人恐慌的时代,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

所以,巴赫的作品之所以后来的人们欣赏,可能不是因为他是音乐形式的先驱,而是因为他对过去文明的总结,代表了过去艺术的最高成就。

大概巴赫知道,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人,所以才展现出如此顽强不屈的精神,绝不为音乐让步。

没有名气的巴赫,淡泊名利的巴赫,还是被天才们发现了,最先发现端倪的,是贝多芬。贝多芬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当然,那时的他还没有听到门德尔松指挥的《马太受难乐》。

自那以后,巴赫精神,被19世纪浪漫主义直接继承与发扬,在20世纪不同音乐流派作曲家中,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亨德米特、奥涅格等人,都有从巴赫严密逻辑思维、高度理性和结构感的音乐中得到相应启发。

总之,这位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为音乐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宝藏。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巴洛克时期的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挑战day1:考研日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