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忘不了的人

          根据周长青口述撰写

                (谭新玲)

      福陀村是陇县东风镇的一个小村落,那里依山傍水,地域荒僻。1968年11月,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贫穷山村里,迎来了54位西安的高中生。他们大多根正苗红,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他们积极响应、义无反顾,在这场巨大的风暴中,热血沸腾地来了。

        这群西安市的娃娃,最大的20岁,最小的只有13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他们,即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也绝没吃过太多苦。然而,来到我们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里,一切艰难困苦才刚刚开始而已。面对不曾预想的环境和接踵而至的磨砺,知青们有过动摇,有过退缩,但对毛主席忠诚不二的信念和誓言,牵绊了他们离去的脚步,坚定了他们留下的决心。几年时间里,知青们克服困难,用心用情,做出了让福陀百姓受益匪浅的不凡之举。

                  自办诊所解民忧

        福陀大队偏远荒僻,社员生活艰苦拮据,在那个“头疼脑热不是病,一碗姜汤赛仙药”的年代,乡亲们若不巧生病,多半就只能求菩萨慈悲了。

      知青们来到福陀后,有的人不习惯当地饮食上吐下泻,有的人不适应环境被冻感冒,有的人不会劳动跌打损伤,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碍于求医困难,很多实际问题知青们只能自行解决,这给他们的生活着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后来,在刘兰芳和任晓梦的牵头下,知青们自筹资金一千多元,预建小型医疗站,方便大家解决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大队长非常支持他们的创举,但碍于房屋紧张,只能在村大队办公室里腾出半间房子勉强凑合。大伙一起帮忙清场地扫灰尘,糊报纸贴窗花,写招牌挂门帘,个个忙得热火朝天。就这样,半间房子的小型医疗站终于在大家伙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刘兰芳和任晓梦轮流当起了医护人员,每天都那么打了鸡血一样热情洋溢,但凡有知青回城探亲 ,就主动帮忙购买药品补给,医疗站有条不紊地运营着。

      福陀大队离乡卫生院有几十里山路,很多老乡生病为求医难而发愁叹气,无计可施。善良的知青们但凡遇到自己拿捏得了的小毛病,一定会主动帮忙配药治疗,而且绝对不会收取一分钱的费用。这样的义举让老乡感动不已,大恩无以为报,只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一定第一时间拿来给这些善心的孩子分享。在这里,条件虽苦,可社员与知青的关系融洽和谐,亲如一家。

      直到知青们回城,医疗站为大家服务了一年多时间,地方虽小,可知青们为民解忧、为百姓服务的意识,却彰显着人间大爱。这份情谊永远铭记在福陀人的心中。

              教育扶贫暖人心

      在福陀大队的东南角,有一间风雨飘摇的小土房,年久失修,四面透风,晴天可观星象,雨天雨漏如注,你无法想象这样的处所竟然就是村小学的校舍。那时候的农民眼界有限,普遍都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宁愿让孩子在山野里疯长,也没能力没意识送他们去接受最基础的教育。当时村小学里只有一名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教授着6、7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围坐在2个石板搭建的桌子边,在贫苦的环境中艰难地丰腴着彼此的精神世界。

      知青中有个叫苟小兰的,人长得漂亮,一双大眼睛仿佛会说话。她个人素质非常高,能歌善舞能说会道,是我们队上知青宣传队的骨干力量。苟小兰见福陀的孩子们上学如此不容易,就主动给队长提出愿意在村小学当教师教孩子的想法。队长除了感动感谢再无二话,苟小兰第二天就在大队领导的陪同下报到上岗了。

      她每日在教孩子们语数外课程之外,还带领孩子们唱歌画画、跳舞演话剧、做手工学劳动,态度温和教学有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有空闲她就走村入户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很多老乡都被苟小兰的真诚热情打动,转变观念下决心砸锅卖铁都要送孩子入学念书。小学里一时间招来了12名新同学,为解决课桌椅等实际困难,苟小兰积极与大队领导沟通,调来6套崭新的桌椅。苟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粉刷墙壁,彻底打扫室内外卫生,在这焕然一新的教室里,孩子们更加专心地学习,个个争先恐后,讲文明树新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一度名列东风地区前列,受到十里八乡父老乡亲的夸赞。

    一年以后,苟老师要回城了,孩子们哭红了眼,拉着苟老师的衣角不让她走,老乡们更是一包核桃、一包鸡蛋,质朴地诉说着离愁别绪。苟老师情系山区教育,泼洒青春激情,用情用爱书写育人篇章,她是我们必将永远记住的人。

                      别后回馈显大爱

      张光强是我们大队这一波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随17岁的姐姐一同下乡的。张光强人小鬼大,聪明好学,我们大队的邱碎定队长对这个机灵鬼特别关照,每次分配劳动,总会给他留一些放牛羊的轻松活。白天他随大伙一同外出劳动,晚上回到知青大院,点着油灯,他还要苦读到深夜,即使油灯晃酸了他的眼,即使油烟熏黑了他的脸,他依然日复一日地坚持,从不懈怠。三年后,十六岁的他成功招工到宝鸡钢管厂,因为组织能力强,个人素质高,年纪轻轻就担任团支部书记。后来他又自学成才考取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为副省长担任秘书,从此平步青云,一直留在省上担任领导。吃苦耐劳,有想法有担当的他自然就成了同批次知青中成就最大的那一个了。

      1984年7月,时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西北农林大学校长、杨凌开发区工委书记的张光强带领48位知青回访福陀村,他们为乡亲们带来54套工作服、120斤大肉蔬菜、54条香烟、54瓶白酒做礼物,平均分配到每户手中。乡亲们非常感念这群成绩斐然却还惦记着这帮穷乡亲的知青们,也纷纷拿出自家的核桃、玉米珍等农产品赠予他们。时至中午,知青们提议再吃一次大锅饭,于是大家伙挽起袖子齐动手,在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重拾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气氛真是比过年还热闹三分。乡亲们搬出自家桌子,大伙儿围坐在一起,说着朴实的话语,吃着团圆的饭菜,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临走时张光强拉着邱队长的手深情地说:“我们离开十多年,日夜牵挂着乡亲们,这些年忙于工作没有为咱村做出什么回馈,我们非常惭愧,回去后我们几个会好好地商量一下,一定要想法设法让乡亲们摆脱穷根富起来!”说到激动处,大伙儿不禁抹起了眼泪。此后,他个人出资38万元为福陀村修建抽水站、购置磨面机,并委托司机亲自送来100只波尔山羊,还先后多次打电话询问福陀村的民生问题,他的义举让乡亲们感动不已。

      1988年,我们的老队长邱碎定得了很严重的病,医生说治好这个病要花很多钱,这对一个深陷贫困的农民来说,无疑等于判了死刑,邱队长已然在绝望中等待命运的作弄。张光强得知这件事情以后,亲自开车回来,把邱队长接到杨凌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时间,期间端茶倒水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就像侍奉老父亲一样细心照顾邱队长的起居。邱队长终于在重重关爱中好起来了,张光强如释重负,在送别的那一天,他又一次拉起老队长的手深情地说:“要不是有老队长您,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在那个艰难的年月里,是您教育了我、照顾了我、保护了我,这份恩情,是我一生都回报不了的!”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知青们心系乡亲,日夜牵挂,把乡亲当亲人,把福陀当故乡,真情厚意令人感动,我们福陀村民永远记得他们。衷心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资助和扶植,我们一定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裕美好新福陀!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忘不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