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读大一那年,寒假结束,我从北京转车去长春。北京西站下车,得坐公交去北京站。那时候还没有百度地图,心想着下车问路,应该不成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相信自己能搞定。

到北京西站的时候,天还不晚,天气也挺好,一天一夜的火车,脑子里满满的咣当咣当的声音。下车想着先吃点饭再赶路,可又怕万一路上不顺利耽误下一趟车,便又决定忍着饿先坐车,到北京站再吃,诺大的北京,必然饿不到我。

出了火车站便看见公交车站。我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公交车站,站里大概有上百辆公交车,可比我们县城的汽车站大多了,算是开了眼,心里为之一震。

还是问问人吧,我该坐哪路公交车。高中在我们县城读的书,县城太小,还没有公交车。正好旁边有位五六十岁的老奶奶摆摊,卖地图册和手纸等一些小物件。弯腰低头叫了一声老奶奶,我说去北京站应该坐哪路公交车,老奶奶没有抬眼看我,冷冷的说了句,买本地图册我告诉你,话语带着京味,让我这个外地人在内心里更加清楚自己是个外地人。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以前对北京的印象,全部来自书本和电视。北京繁荣开放,北京人热情好客,这些靠着媒介形成的印象,被老人家一句话就敲的粉碎。我直起腰,毅然的离开。往前走几步,有位警察在维持着车站的秩序,我向她问好,又问她该坐哪一路公交去北京站,她详细的告诉我在哪坐车,坐哪一路,面带笑容,让我相信还是好人多。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北京,不管是转车还是旅游,再未遇到过像那位卖地图册的老人家那样的人,当然,我也再没有向路边摆摊的老人家询问过什么,有事会问开公交车的师傅,问出租车师傅,亦或者问警察,他们都会很详细很热情跟我说。

前几年跟爱人一起去武汉,下了飞机坐机场大巴到市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表妹在武汉读大学,约好了要去她学校找她,在陌生的城市,打的最方便。上车跟司机说了地点,司机语气强硬说不打表,一口价二十元。心里虽有疑惑,却也没有多问便同意了。那时候,百度地图已经很普及了,却怎么也没想起来应该先百度一下。出租车大概走了三四分钟,司机告诉我到了,这算是又吃了一次哑巴亏。

在武汉玩了好几天,吃了很多美食,去了很多景点,也遇到了一些很热情的人,只是每当有人问我们武汉怎么样的时候,爱人总会把打出租车的事讲给人家听。对于陌生的来客,一个人便代表一座城。

这几年,家乡开发出了胡杨林景区,每年金秋十月,大批量的游客从各地赶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这座西北小县城热闹起来。随着游客的增多,政府对公共服务人员的督察检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不欺客是生意长久之道,这样的道理在县城人心中树的越来越牢。大家深知,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次详细的解答,便是一座城市留给远方客人最好的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就是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