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

:“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没什么好商量的!”15岁男孩把一脸倔强写在脸上,潜台词是“口和脚在我身上,不跟你们说,看你拿我怎样!”

妈妈事后跟我直摇头,不知道以前的乖宝宝,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了解她家的教养方式后,便明白了孩子并非无缘无故:爸爸超严厉,基本上不同意的事情没得商量;妈妈爱做和事佬,私下常常“放水”顺了孩子意。

若是家里出现过严或过宽,时严时宽的教育,界限和规则不清晰反而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冲突,家长和孩子都难受。

说到底,养育中无非就是缺少了两个字:尊重!

弄懂“尊重”两个字,就能摆脱在严与宽之间徘徊的矛盾心理。

一、孩子的反叛,说到底就为了争取“尊重”

2016年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引发热议与反思。

以家明这一家为例,家长被诟病最多的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家明爸爸期望孩子实现的梦想是自己纠偏过的梦想。

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_第1张图片

家明则一边哭,一边申诉:“爸妈从来说话像逗小孩,说过的不算话……他们常常不听我说完就拒绝……我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活在他们的安排、同意之下……为了证明我可以,我想出去,不断挑战困难。

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_第2张图片

看似孩子自残、辍学的问题,究其原因,恰恰是孩子在表达“你不能控制我”,是对父母不尊重、不放手的抗议,他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着青春期本该获得的最基本的尊重!

孩子对尊重的需要是如此的强烈,这是孩子自小天性发展的普遍需要,正如种子需要足够的空间才能伸展成苍天大树。

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字《镜子》,也是希望广大父母一边看一边照镜子,看看我们对“尊重”是否理解到位?做得是否足够?

尊重其实是相互的,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孩子。

父母如果没有尊重自己就缺乏坚定和界限,孩子也无法体谅和尊重他人。

但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建立在自身得到尊重的体验上,真正尊重父母而不是因为恐惧而暂时服从,这样就不存在独立后的叛逆。

相反,如果在教养中过于控制、缺乏和善,孩子体会不到理解和关怀,就会感到不被尊重,在他自己觉得有力量后,就会用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来寻求尊重。

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个性与天性,尊重发展阶段,尊重当下情绪,尊重孩子选择与自然后果的承担。

那么,究竟怎么样做,孩子才能感受到“尊重”呢?

二、“看见”孩子,表现尊重的态度

作为父母的我们,看见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吗?

看见孩子从婴幼儿、儿童到青春期不同发展阶段特定的心理需要吗?

看见孩子当下流动的真实情绪吗?

看见孩子对自主选择的渴望吗?

……

“看见”是一种关注的态度,但不需要急着“做什么”,尤其不急于评判对错,避免标签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纠偏”。

正如纪伯伦经典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言: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想想十几年前,自己的父母也许完全不能理解为何电脑、手机会让我们如此爱不释手。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离开人工智能,明天孩子面对的世界我们也无法预测和左右。

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_第3张图片

看见并且尊重,就是对他们明天最好的保驾护航,至少孩子获得了独立的人格立于天地。

三、及时回应,放手探索,以信任表达尊重

对孩子来说,看不见或看见却无回应即为绝境,这就是几年前毕节留守儿童四兄妹自杀的根本原因。

因此,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可以先倾听孩子的心声,同理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独特的想法。

家长可以放宽接纳度,允许孩子即便看起来“幼稚”的决定,信任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探索;

如果孩子的做法不得当,至少对他们的感受表达理解和尊重,先连接再纠正,孩子更能接受家人的建议。

例如,小学毕业的孩子提出放暑假要去邻市同学家的店铺打暑期工,并且已经和同学约定了。尽管孩子从来没有真正踏足社会干活,也很少离开父母在外。

父母有担忧很正常,但也可以不先急着拒绝,而是听一下孩子想去打暑期工背后的目的和需要是什么?

究竟是期待跟同学深入交往?还是想赚钱,赚钱干什么?还是想见识点什么新奇的东西?……

孩子提出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可能也表明孩子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需要。

比如,进入青春期对于朋辈交往、新鲜刺激事物都会有更多的需要。要是不符合家长期望,堵不如疏,通过讨论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才能引导孩子考虑周全,尊重家庭整体安排、理解父母的顾虑,一起想到既满足孩子,又让父母放心接受的安排。

这是一个家长读懂孩子的过程,用心倾听孩子,也许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他的认识。

而且透过给机会孩子说服父母、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孩子思考问题的周全性、运用资源的能力等思维与能力,都会因为得到信任而迅速发展。

孩子并非一定要对着干,而是缺乏尊重与倾听,缺乏主动选择的机会,才会显得固执己见。不少孩子在和家长的探讨中,发现自己的计划欠周详,主动调整想法,皆大欢喜。

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_第4张图片

即使以家长的经验可以预估孩子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失误,也能鼓励他探索,给予他试错的机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而后获得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历练出解决问题的智慧,让种子从内在生发出抵抗成长路上风风雨雨的力量,拥有自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空间。

四、尊重而不放纵,让孩子懂得相互尊重的界限

当然,也有家长会担心过度放手会让孩子走上弯路,甚至栽个大跟头。

其实,尊重也是有界限的。

如果孩子的言行很可能威胁到他自身的安全,或者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和环境的秩序,这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想法、做法的不足之处,真诚地表达家长的感受和需要;帮助孩子换位体验他人、理解社会规则。

就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孩子只是为了体验新奇离开家“寻找长大的感觉”,家长自然会忧心,那就要用表达“我信息”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家长对安全的重视。

“我听到你的渴望,同时我也担心……,我们一起看看怎样更安全……”

平和的沟通和商量比起强硬的否决,更容易找到我们跟孩子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满足双方需要,减少亲子关系的冲突矛盾。

因此,尊重并不是放纵,也只有当我们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界限,让孩子懂得体察他人、尊重现实的环境,合作能让大家的需要都获得满足。

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成为帮助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社会规则意识以及双赢沟通能力的第一位老师。


本文出处为“好爸妈在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陈雪莹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转载文章时请勿修改内容,侵权自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应该是严还是宽,孩子才听话?答案在于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