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记录

信息来源;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规划理论:《008.近十年我国城乡规划重要学术论文的总体特征 ——对2006-2015年间《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刊文的统计与分析》

主要内容:

这篇文讲了近十年学术论文的作者所在地区的发表文章特点、作者之间的联系合作频率以及合作特点、作者所在研究机构之间的配合、发表文章数量的差异、

启发:

读懂一个行业,最好的办法是找对了行业的奠基者;

继续科研,相互协作是是未来的趋势;

进入一个行业的标志,是找到圈层,并且打入圈层;

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关键节点是北京和上海的两市;

研究对象主要是江苏、上海、广东

文章结论:

学术抱团一直都存在哪。


规划理论:《011.可持续发展语境下城市设计价值观的重塑》秦红岭

主要内容:

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经济、文化

可持续维度: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

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设计价值观:生态共同体的视野设计城市、构建本土化的城市生态智慧

社会可持续的城市设计视角下公平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公平宜居观与城市环境正正义观

文化可持续的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价值观:尊重城市文化多样性、

公平价值在城市规划层面是指城市中分配空间资源的合理方式,主要包括空间权利平等性、市民参与性和场所包容性;城市环境正义在环境风险和负担的空间分配不均衡问题。

城市文化多样性在仇保兴看来有街道风格、空间格局、建筑与园林绿色、产业、城乡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多样性体现,要求是既面向未来又保护传统,鼓励地方文化特质的发掘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推动文化多样性导向的城市更新,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都能呈现多样化和本土化的特性。

启发:

如果只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层面的城市,那么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样板城市里面,而需要增加文化视角的城市设计,才会有城市多样性

城市社会可持续本质上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路径可以直接套用

文章结论:

文章一共讨论了三个较大的命题,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公平性宜居观与环境正义观、城市文化多样性,这三个较大的命题。


规划理论:《我国城市高密度发展的时空分析及动力机制研究》刘志

主要内容:

城市密度:物理密度——对个体的集中度以及地理单位的物质结构,内密度——房间或者是住宅楼中居民的人数,外密度——一定用地上的居民、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物的数量

高密度城市人口——人口和建筑两个要素同时较高,“鬼城”——建筑密度高而人口密度低,城中村——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低,这两个都不是城市高密度地区

感知密度:空加密度——相对空间因素如高度、间距和对比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密度感觉,社会密度——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

密度阶梯

城市高密度:不同国家对于高密度的定义可能截然不同,有人口、建筑多种定义方法

城市高密度与拥挤:密度是造成拥挤的必要前提,但是密度并不是导致拥挤的充分条件,个人所拥有空间的减少是导致拥挤的主要原因。而缓减住宅内的拥挤状况方法往往是提升建筑的容积率

我国的高密度城市标准界定:10000人每平方千米作为高密度城市划分地人口密度分界线

高密度时空发展的时空分析:

时间——快速城镇化触发城市容量膨胀式发展、建筑密度增高与人口密度降低并存

空间——城市空间密度分布于瑷珲腾冲线保持一致、城市密度受经济社会影响极化发展

高密度城市形成的动因:城镇快速发展的要求、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城市生态补偿的诉求

启发:

超大城市数量的数据居然还停留在2012年的6个,实际上2017年的超大城市数量已经上涨到13个了

文章结论:

嗯,上厕所去了。


规划理论:《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主要内容:

“产”是动力系统,提供就业岗位,“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是主体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与技术支撑。

产城人融合的背景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其融合本质是围绕人的多元需求

融合的内涵:人口集聚、产业注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产城人融合发展:产业的城镇化——城镇生产要素要素的集聚,需要注重产业经济的培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产业、功能互补;城市功能的城镇化,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融合的内在逻辑:产业发展逻辑——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建设质量、产业集聚规模影响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影响人口集聚模式

人口集聚的特征及其路径:人口集聚特性——流动性和指向性;人口集聚规模决定开发区体谅和产业规模;人口流量影响资源和公共政策走向;、

城市功能需求及其要素:城市功能——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城市功能的设施要素——基础施舍、公共服务设施

产城人融合的互动关系,两两互动模式

启发:

这篇文章可以为分析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帮助,算是还不错的。主体可以设定为产——城——人三个主体,先介绍一个小镇的产业、人口、城市的基本情况,然后从两两互动之间进行设定,但是需要注意文本是比PPT要好做一些的,所以领导在指导的时候,最好先把文本部分做好,沟通好之后再做PPT。

文章结论:

这篇文章的结论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只是对产城人的融合模式进行一次阐述而已。


总规:《03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思路研究》

主要内容:

背景:由政府领导转向市场领带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因为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非常细致,实施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单一领导难以满足需求;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的了解,以及通过公共政策对城市进行治理的情况会逐渐普及;经济的单一目标导致城市问题增多,所以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规划应该从中心区转为全域。 

问题:规划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编制内容——内容繁多,定位不清,难以实施。花一分钱,干十分力。;编制技术——技术缺乏创新,现行公众参与城市总归的过程弱;编制成果——缺乏特色,千城一面。

影响因素:各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协调缺乏衔接,多规难以合一;市场经济对于总规的影响,多方利益冲突强烈;城市发展政策——生态文明等。

启发:

因为今天下午我刚刚看了上海市2035总体利用规划,所以对于这部分很感兴趣,我究竟应该怎么开始一份总规涉及,总规的编制思路应该如何进行,这篇文章可以获得一个初步的解答。


总规:《05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席鵬轩

主要内容:

总归改革方向:①明晰政府事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如何进行划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如何划定?②规划体制转型,动态编制体系和弹性编制方法???这个地方就看不太懂了③技术方法创新,文化保留,群众参与。

启发:

这个没什么意思,主要原因是这篇论文写的太泛,里面也只提到了一些现在广泛存在的问题,却没有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措施。

不过里面的那个动态以及弹性编制方法提出也有意思,但是也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结论:

这是一篇没什么意思的文章,不喜欢,太空,鸡肋。


总规:《006.开发区转型发展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主要内容:

关键词:开发区转型、产城融合、生命周期

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发展动力、产业、功能、空间

主要指出中国因为想要提升自己的产业实力,但是在迫切需要工业的时间过去了之后,我们需要解决地区规划布局过于单一,周围配套设施简陋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改善居住以及增加服务业。

产城融合的生命周期:

周期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实质

成型阶段注入式增长动力:外资资金、新技术产业、出口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中低端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变动快单一的工业生产功能,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烧

开发区面积较小,部分开发区较大但开发密度较低

城市功能的分化和外溢

成长阶段内生动力外部刺激性动力共存:土地价格上升

高新产业、生产服务为主导的产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升级人口集聚,周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承担纾解城市人口和截留新增人口

主城外溢劳动的外生整合转为开发区综合功能的内生提升

成熟阶段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源又是更多元和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低端制造业开始退出。创新型企业或者新兴消费空间开始入驻开始建立相对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城市人口和空间增长点

进一步和主城逐渐融合城市功能空间的重构和陈烨空间的“网络化”“一体化”

政策关键:

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应具有一定的时间窗口(包括有土地、财税、产业、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的干预应减弱,倒逼开发区向内创新而进一步发展;

构建产业发展内在更新机制,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和推出补偿机制,注重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理念,土地利用制度上创设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和出让金支付方式;

引导土地混合利用和功能复合

预留发展空间和优化整体空间结构。

启发:

虽然说一般的产业城发展脉络应该是这个生命周期,但是实际上来说,很多城市像是底特律之类的,可能在中间就会腰斩了什么的,也有的地方比如有的产业小城,目的不是为了引流人口???有这样的案例么?我现在看的城市的案例还是太少了。

但是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政策引导,一个工业园城的发展就是政策入驻,然后随着成熟而不断逐渐退出的过程?这里的政策应该是指特殊政策吧,要注意政策引导

举例:

里面更加具体的举措还是看到的比较少,有点难过。


总规:《018.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活力特征、机制与发展建议——基于京沪沿线站点POI的分析》徐闻博

主要内容:

关键词:百度地区POI数据,生活型服务业;业态、人流、空间三个维度;空间维度

活力发展建议:

协调站区与城市功能的关系:特等站、一等站汇聚大量客流,需要作为空间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优先考虑人流的集散以及与城市其他板块的交通关系,而不过分强调站区周边的交通核心空间与周边住宅等城市功能的联系,以免互相干扰;二级站及以下级别的车站,中转枢纽作用弱,主要服务本地居民的交通,需要尽可能考虑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

重视各类活力触媒地块的空间布局:例如安置房空间、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大型公建。

优化站点地区的空间尺度:合理确定站前广场、轴线的空间尺度、站点500m以内的的步行圈内的生活型服务业设施、展区周边商业建筑采取综合体设置;优化支路网系统,支持区内服务业的发育;尝试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这篇文章的空间活力论证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文章结论:

我觉得这篇论文讲的不够深入,对数据的分析总结也不够到位,真的是垃圾,还让我去收集了一下资料,hin烦。


总规:《034.城市总体规划中城乡统筹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王颖楠

主要内容:

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①明晰规划体制改革对城乡统筹的实操性要求:管事权是否明晰例如多规合一;落实发展策略,例如特色小镇一村一品②对城乡统筹的预判性提出要求:预判城乡发展规律、人口流动规律等。

创新探索:明确城乡统筹实施主体、分区实现特色分类

启发:

城乡统筹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乡镇内部的一成多村,也可以在更大尺度上形成城乡连片合作发展的局面

科学制定指引政策:“以城带乡”走向“城乡互促”;“均等服务”走向"特色服务",特色服务基础在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

文章结论:

这篇文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关于人的部分,好像只要建好了一座城,人口就是白送的,熟不知建设极好然而人口密度低的鬼城和建设条件极差却人口臃肿的城中村。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献阅读记录)